徐达的军事战略到底有多强?
徐达的军事战略到底有多强?
徐达的军事战略到底有多强?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尖锐,至正十一年五月起,韩山童和刘福通鼓动黄河民工起义之后,天下骚乱,起义军四起,朱元璋也在江淮地区起兵,自至正十六年,拿下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后,逐渐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后来,朱元璋相继攻灭了盘踞在湖广、江西一带的陈友谅;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盘踞在浙东一带的方国珍之后,南方剩下的那点势力已经不足放在眼里,由此老朱开始为北伐元朝做足准备。
朱元璋召集诸多文武大臣,商讨北伐的大体方略,这时平章常遇春便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应该长驱直入,直捣元朝的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常遇春性子急,所以给出的这个北方方案,有点太过于简单粗暴了一点,虽然元朝现在很腐朽无能,元军的战斗力很差,但你就这么直直地朝着人家首都打过去的话,有点太过于不将对方给放在眼里,太过于轻敌冒进了一点。
所以,老朱当即否定了常遇春所给出的方案,这时候徐达站了出来,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和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内部政治倾向,军事能力等等诸多因素,提出逐步推进的北伐策略。
认为山东就是元朝的屏障,必须先将其给攻取了,然而就可惜西进攻打河南,剪除掉他的羽翼,再能够将潼关给拿下之后,进可以扫除盘踞在关中的军阀,退可以阻止,这些陕西军阀出关,去支援元王朝。
这个时候,再对大都发起总攻,元王朝就会陷入势孤援绝的尴尬处境,这样大都就手到擒来了的。等大都一破,就可以对陕西、山西一带的残军进行扫除了。
徐达的这个计划,稳重且有依据,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就同意这么做了,后来的北伐也基本上按照此而稳步推进。
在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朱元璋拜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正式起师北伐。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到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洪武元年二月,在这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徐达就基本拿下来山东,北伐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随后,徐达挥师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由济宁,沿黄河而上,直扑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另一路则由河南永城、归德出发,直逼许昌。同时让征南将军邓愈,总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
在这三路大军的压迫下,河南迅速被平定,就连潼关重地也可以也被轻易拿下,北伐的第二阶段顺利完成。
河南、山东已经平定,潼关也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那群盘踞在陕西,早就不听元王朝的军阀,诸如李思齐、张思道、张良弼、张良臣等等都被锁在关中那边,根本就出不来,就算想要去支援元王朝也会很困难,而王保保则在山西一带徘徊观望,想要期望他能够替元王朝死战到底,还不如期望一下母猪上树!
所以,此时此刻的元廷,正如同徐达此前所预料的那般,正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地位,随时都可以被赶出大都,在此之前,朱元璋先赶到了汴梁,与北伐军队商量具体的灭元之事。
当时徐达就询问了朱元璋,表示如果拿下来大都,而元廷又溜到了塞外去,那要不要穷追到底。对此,老朱表示不用,元廷如果逃到塞外去,那就固守边疆就可以了。
很快,北伐再度打响,徐达率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邯郸等河北地区,到达临清之后,与各路大军一起汇合,水陆并进直扑大都。元廷果真提前开溜,大都就这样拱手相让,至此元朝灭亡,剩余的势力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北元或残元,北伐的第三步也顺利完成。
至此,徐达所定下来的北伐三步走计划,圆满完成既定作战目标,从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徐达不仅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个颇具战略目光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