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让说起提及(五胡乱华真实情况多惨烈)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让说起提及(五胡乱华真实情况多惨烈)
有人在分析五胡乱华起因时,都怪曹操做的一件事,是他将胡人迁入中原。这有点像在分析满人入关一般,全怪吴三桂。
其实,客观来说,五胡乱华应是一种穷年累月的必然结果。这种说法也许会让人不太舒服,但对比看看晚清,历史从不撒谎。
其实,战争从来拼的都是国力。虽然,魏晋流传至今的很多文学作品,让人读后真的会齿颊生香,但那时的经济状况却是不能再糟糕了。
东汉末年为何会爆发黄巾起义?
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且遭遇天灾,可朝廷却不想办法救济。所以,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自然会有人响应。
而各地的割据力量在帮助朝廷剿灭黄巾军的同时,也看到了机会。
于是,大家逐渐架空汉室权力,相互之间开始角逐天下霸主。都知道,中国一直是农耕经济,打仗需要兵源。
于是,男人们都上了战场,留下的那些老人妇人小孩,如何做农活?
一年二年也许影响不大,但从黄巾起义开始到曹丕称帝,这天下就没安静过。
而事实上,在三国分天下那阵,大家还是非常重视农业发展的。
当时,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不仅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的倒退,还解决了粮食的补给问题。
此外,刘备入川后,诸葛亮也重视种田事宜,没有战事时,士兵们都要去忙农活。所以,大家都明白,粮食对军队的重要性。
然而,战争持续的时间太久,可农业经济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所以,尽管大家都有重视经济发展,但只要战争存在一天,老百姓就不会真正有安宁的生存环境,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不会得到发展。后来,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但战争还是没有结束。
因为,江东还有个孙吴,于是,等天下统一后,老百姓觉得这生活至少可以平静一阵,哪知道西晋的第二任皇帝是位白痴。很快,国家又进入了一场混乱。
虽然,西晋看着是统一天下了,但国家的经济却是相当的脆弱。经年的战争破坏农业经济不说,还让举国的贸易停滞。
虽然,有了短暂的恢复期,但是,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却没法在短时间内复原。所以,从劳动力恢复到经济产出增量再到消费力上升,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举一个例子就明白了,刘邦和匈奴硬磕过后,就痛快答应了大臣的建议,以和亲换取国内和平建设。
后来,在汉武帝大破匈奴时,用了百年之久,而刚开始,五胡乱华就是匈奴。
其实,西晋皇帝也做了一些事情,实施了一些利好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在固权策略上,却用了分封制,结果,导致司马家族内部一顿厮杀。
所以,外部的胡人见此情况,能不乘虚而入吗?至少从战国开始,匈奴就一直窥视着中原的资源,看整个汉代历史,匈奴从来没有缺席。
而这时的西晋王朝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只能带着一帮大户人家赶紧南下。
于是,只能看匈奴、鲜卑族、羯族、羌族和氐族在中原轮番上镜。而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待中原汉人很不友好,即:当奴隶使唤。
这里面,其实有个历史遗留问题,多年和胡人之间的“磕碰”,让胡人觉得和汉人的关系,只是单纯的“对抗”。所以,直接导致中原汉人人口锐减。
后来,有人感慨,若是那段历史再持续一段时间,不要说华夏文明面临失传,就连种族都要灭绝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一直都是民族的不断融合。那时候,鲜卑族出了一个皇帝拓跋宏,他不仅致力于民族汉化,还重用了汉人官员。
最终,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所以,后人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但实际上,前后建立了几十个政权,其中,有影响力的有十六个,不过,由于势力大小之分,比较厉害的还是这五个民族。
其中,匈奴不用多说,作战力极强。鲜卑族最后统一了北方,可见,其实力的强大。
至于后面三个,相对要弱势些。不过,在当时他们形成了有效的部落联盟力量,所以,也展示了不容他人忽视的野心。
其实,这一段历史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段屈辱史,只是后人往往会淡忘这些事,因为,落后从来都是挨打的。
然而,历史需要对比来看,后人是喜欢看那时的文学作品,但这些并不能保家卫国。再看看史上那些出兵必胜的年代,都是国力蒸蒸日上的时期。
三国故事是好看,但它带给国家的创伤单看人口数量就可知,过千万的人口最后仅剩百万。
当然,疾病和自然灾害也会造成人口减少,可动荡的岁月中,会有谁真正重视民生疾苦呢?大家只想着天下老大的位置,使国家的发展在战争中一步步倒退。
其实,看一个历史结果,应该从内因去审视,自己不强大,又怎能怪别人欺负自己呢?
所谓国富民才安。
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这和平的美好岁月,且还得加倍努力,否则,历史不会介意再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