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上一句是什么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赏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上一句是什么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边塞雄风,将士悲歌。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青年时期曾经远赴边关漫游,他在边塞大约停留了三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与边塞有关的诗歌。
《从军行七首》其四是诗人这个时期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七言绝句。
歌颂了边关将士不畏边关艰苦的环境,恪守戍边职责的高尚风格,表现了诗人保家为国、捍卫大唐盛世的雄心壮志。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去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一、二句中提到了三个地点的名称,分别是青海、雪山和玉门关。青海指的是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脉,它位于青海湖的北面,河西走廊的南面。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是西北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是唐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从青海湖到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同一个画面之中,这是诗人气势恢宏的想象。
唐代唐军经常与吐蕃在在青海湖附近发生战争。
玉门关是唐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外是突厥的活动范围,玉门关就成为了唐军防御突厥的军事要塞。
这两个地点在唐代都属于河西节度使辖区。河西节度使的首要任务就是隔断吐蕃和突厥,守护河西走廊,确保丝绸之路畅通。
将士们驻守的孤城在这两个地点之间,遥望玉门关方向,保卫广阔的疆域是将士们神圣职责。青海湖上长云漫漫,暗淡了北面绵延千里的雪山。
这里的“暗”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同时边关将士身负重任,心情凝重的体现。
三、四句从上文的情景交融转为抒发感悟。西北黄沙漫天,将士们经历了许多次战争,身穿的铁甲已经破穿。边关苦寒,环境恶劣,将士们依旧英勇作战,丝毫不退缩。
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曾经与匈奴联合,杀害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在这首诗中,楼兰指代的是西北地区的敌人。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戍边将士们的豪言壮语,是誓死捍卫疆土的决心。
王昌龄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边关的景色,他了解边关真实的生活,他也体恤将士们的艰辛。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唐时西北边陲的重要关隘也非常熟悉。
他对当时西北政治形势也有一定的见解,说明他具有一定的政治才干。诗人带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把内心的情感赋予英勇拼搏的边关将士,从而表现出令人激动的盛唐强音。
这首《从军行七首》其四再一次体现了诗人描绘的典型环境与抒发的人物情感高度统一的特点。
先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再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就使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并不空洞,非常能够感染读者。
王昌龄思想的转变
随着王昌龄自身境遇和所处环境的改变,他对边疆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
《从军行七首》其四中表现的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强者姿态,到了《出塞二首》其一时,诗人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叹。
绵延不断的战事,让戍边的将士和边关的百姓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诗人希望出现一位能安定边疆的将军,从而使人们不再承受深重的苦难。
结束边塞漫游之后,诗人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又被贬龙标。在赶赴龙标的途中,诗人写了一首《箜篌引》,这时他已经倾向实行“怀柔”来安定边疆。
诗人认为武力可以让异族投降,但是如果不能一视同仁,对异族仍抱有敌视的态度,可能最终还是会遭到他们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