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顶戴花翎的级别介绍(清朝一品到九品官员翎翎图解)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顶戴花翎的级别介绍(清朝一品到九品官员翎翎图解) 在大清几品官员可享受顶戴上的“花翎”? 在清代区别官员看等级最直观的是官服“补子”,也就是在衣服胸前打一块大大的“

顶戴花翎的级别介绍(清朝一品到九品官员翎翎图解)

在大清几品官员可享受顶戴上的“花翎”?

在清代区别官员看等级最直观的是官服“补子”,也就是在衣服胸前打一块大大的“补丁”,补子图案文官和武官不同,文官的图案是飞禽,武官的图案是走兽。

各品级的官员动物图案也不同,文官从一品到九品,胸前的图案分别是:仙鹤、锦鸡、孔雀、雪雀、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雀。

武官从一品到九品,胸前的补子分别是: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马。

除此之外,顶戴也是区别清代官员等级的一个重要特征。“顶戴”即是官员戴的帽顶。一、二品分别为纯红和杂红;三、四品分别为亮蓝和暗蓝。

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帽子上面的顶珠不过不分文官、武官,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红起花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四品为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五品为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砗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为素金,八品为起花金,九品为镂花金。无官品的自然无顶珠。

顶戴上插的“花翎”更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

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

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人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鹖羽做蓝翎,孔雀羽做花翎。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据统计,从乾隆皇帝开始,到清朝灭亡,前后只赏赐了七个三眼花翎,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就连被乾隆皇帝宠上天的和珅,都没有得到三眼花翎,这七个人中有一个比较特殊,那就是李鸿章,他是汉臣,但因为功劳太大,又被慈禧太后重用,所以被赐予三眼花翎。

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驸(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则没有被赐予花翎的。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

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必须通过骑、射两项考试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到了清朝后期,财政出现危机,花翎就有些泛滥,完全不按照清朝中前期的规定执行,甚至有些人只要为朝廷捐献上万两银子,就可以换来花翎佩戴权,不过也仅局限于“一眼花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