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古代盗墓贼使用的钻地神器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古代盗墓贼使用的钻地神器 古代盗墓贼使用的钻地神器 上一篇说到,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葬分布稠密,但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久日深,长期的雨水冲刷、树木砍伐,翻坑倒坑(挖

古代盗墓贼使用的钻地神器

古代盗墓贼使用的钻地神器

上一篇说到,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葬分布稠密,但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久日深,长期的雨水冲刷、树木砍伐,翻坑倒坑(挖出别人的尸体,另行埋葬自己的亲人),以及平地耕作播种,大多数坟丘的封土已荡然无存,地面也已无痕迹可寻,要找到一座贵族墓葬的准确位置并非易事,一方面要靠人的技术、经验,另一方面靠工具制作,但这工具的制作学问就大了去了。下面就古代盗墓贼使用的盗墓工具详加叙述。

据可查的资料显示

,明代之前

,民间盗掘工具大多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通常情况下,盗墓者凭着以往的经验,对可能是大型坟丘的地方用铁锹之类的工具下挖一个小坑,根据土质土色来辨别墓坑的有无、位置、大小。每一个盗墓贼都知道,墓坑内的填土一般称为熟土,也称为墓土或五花土,与未经扰动过的生土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2006年甘肃某地发生集体盗掘古墓事件,警察到来后盗掘者纷纷逃跑。从手中拿的工具看,仍以铁锹等为主,很显然这是一伙普通的农民盗墓群体,并非专业团伙,因为这种工具早已被专业盗墓贼淘汰。

生土较为纯净,给人以鲜活、板结之感,没有人类生活遗存的包含物。所谓的熟土因为已经过人为的扰动,土质较杂,相对疏松一些。凡大型墓葬的填土一般都经过夯打,有夯层和夯窝,有的填土内还有人类生活的包含物。这些都成为判断是否为古墓葬的重要依据。朱熹祖母古墓葬被墓贼挖开的2个洞穴,直直向着墓穴方向延伸(发现后略作覆盖)。

但是,尽管对土质、土色和墓坑位置能够分辨区别,但对墓坑的深度,此前是否有人盗掘过,盗坑在那里,盗掘的程度如何,坑内棺椁是否尚存等,皆无法提前做出判断,非用铁锹挖到一定程度甚至深入墓底不能知晓。要盗掘一座墓葬,用铁锹直接挖掘打洞,操作起来并不轻松,除了费力费时,更重要的是,要想在单位时间内挖到墓室极其困难。因为不能拖得太久,所以用铁锹直接打洞有很大难度。电子游戏中的盗墓鬼用的盗掘工具。这样的工具显然太笨了,不便于操作。更为不利的是,当盗洞打入墓室时,却发现是个假墓。即便是真墓,但此处早已被同行提前光顾过,墓内器物洗劫一空。另外还有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只凭挖掘小型盗洞,无法提前预知墓葬的规模,除非来个大揭盖,深入地下几米或十几米,但这对于极端讲求时间和效率的盗墓者来又是不可能的。于是,盗墓者开始在工具上下功夫,加以改进。

2004年10月20日,周公庙遗址考古队队长王占奎,正在18号墓

观察

一个可疑的盗洞。(高明摄)

大墓被盗的深洞

。自明代开始,盗墓者开始使用一种新型的探测工具——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残存标志,如封土、墓碑、下陷土坑等为标志寻找目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在可能埋藏古墓的地方,向无标志的地下探索。根据锥上带上来的泥土和金属气味,判断古墓的方位,然后再用铁锹等工具挖洞盗掘。

深山中被盗掘的坟墓洞口。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图文并茂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其中第五卷专门叙述手工业制盐方法与程序。对于四川的井盐的采取,他说:“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故造井功费甚难。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锥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在多幅“作咸”图中,《蜀省井盐一》,是一幅凿井图,绘一人立于小河边,双手执“刺锥”,在地上凿小孔,那刺锥上为竹竿,下边很像现在的探铲。画的虽然是开凿四川盐井,但图中人物手持工具和洛阳铲的操作却是一模一样。井盐的生产起始很早,刺锥的发明与使用肯定早于明代。

《天工开物》中凿井图,这件铁椎对洛阳铲的发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地方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曾有记录各省地理风俗的《广志绎》传世。在提到当时洛阳邙山盗墓情景时,曾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盗墓者使用的铁锥可深至地下数丈,并且能带出地下器物的气味,凭气味发掘显然比先前直接用铁锹开口有了进步。但明显不足的是,只有铁锥碰到地下金属器物时才能通过磨擦产生并带出气味,这种气味自是相当微弱,若无嗅觉灵敏和相当经验者是难以据此寻出蛛丝马迹的。倘若铁锥遇到瓷器、漆器等陪葬物品,几乎无气味可嗅。而一旦地下墓坑为泥水所浸,即便是嗅觉异常灵敏的猎犬,恐怕也只能干瞪着眼,望锥兴叹了。面对这诸多的不便与一次次半途而废或最终成为泡影的现实,盗墓者必须想方设法改进盗掘的方式、方法,寻找更为便捷有效的盗墓工具。于是,在技术上具有革命性重大意义的洛阳铲诞生了。村子西边不远处,有一名为青菜冢的地方,据说是三国时司马懿的墓葬。光绪年间,乡人在村子南边农田里掘出了一个大墓,里面有青铜鼎、青铜盘等大批青铜器物,还有一辆青铜战车和青铜战马,惜所有出土器物下落不明。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自是盗墓者梦中的天堂,也是盗墓行业人才辈出之地。李鸭子家境贫寒,娶妻成家后便以赶集做小生意谋生,以卖包子为主业。当然,这只是公开的职业。他还有一份不公开的地下职业是盗墓。此时,在邙山一带的村庄,盗墓者成群结队,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中山国人“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其“作巧奸冶”的勾当属于公开的秘密。但对外还是小心谨慎,不敢张扬,以免引来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李鸭子村前墓葬出土的青铜器。

《天工开物》图画中用的铁椎。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最早发明洛阳铲的是一个叫李鸭子的人。此人家住邙山南麓、洛阳东郊马坡村,生于1873年,卒于1950年3月8日。自幼家贫,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小的时候以替人放牛、割草为生,村人不知其名。及长,村人见其腿脚不甚灵便,走起路来有点蹩,看上去如同鸭子走路,乡人乃呼之曰小鸭子。随着年龄增长,因其祖辈姓李,乡人又呼曰李鸭子。从风水学上观察,这位李鸭子所住村庄乃龙凤交配之地,东边和东南边是东汉的陵墓区,西边是北魏的陵墓区。村子的周围,包括村子内和村子的西南部,是成片的西周贵族墓地。

李鸭子盗墓,使用的工具自然也是传统的铁锹、铁锥、铁斧等等,这些工具的局限性同样令李鸭子感到不满,便琢磨着如何加以改进。此辈的腿脚虽不灵便,且未进过一天学堂,但头脑灵敏,心眼活,点子多,属于当地三乡五里的能人,中原盗林中的高手。就在他反复琢磨而不得要领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件足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出现了——这便是闻名全国,轰动中外,被盗墓贼和现代考古学家视为罕世之宝的——洛阳铲。未完,待续)

[注:部分内容来自最新出版之《盗墓者说》,有删改]

盗墓者说》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大赠送,点击:

盗墓者说--盗墓

原作者:作家岳南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e3308af0102vqe0.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