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刘备到底输在什么地方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刘备到底输在什么地方 ?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左荆州共有3个地盘,以南郡为中心地盘,只要能够得到南郡,就近似于得到其他两个。
南郡是周瑜最先从曹操手里抢到的,后来周瑜把南郡白给了刘备,刘备又交给了关羽,关羽又送给了孙权。
现在,刘备想再从孙权手里夺回来。
南郡的大本营是江陵。
从江陵向西的大片土地都是属于南郡的,一直到巫山止,过了巫山就是蜀国的白帝城。
刘备发起进攻,一气连克巫山、姊归、夷陵、马鞍山等地,一直打到了猇亭、夷道,也就是打到了江陵的大门口!江陵只要一丢失,刘备就可以占领左荆州。
这一仗,孙权是主动让的,等于白送。
有的书上说,退守是为了拉长敌人的补给线后再反击,这种方法即使能够反胜,也是下策。
因为敌人敢把补给线拉长,就说明他的预算上是跟得上,预算上若跟不上,他根本就不会打那么远了!事实上,尽管山路崎岖,运输困难,但是刘备方并没有出现补给线跟不上的危害,反而是每掠一地,就坚守严实了。
刘备一直打到了江陵的大门口,才遇到了最顽固的抵抗,双方在夷陵、猇亭一带出现对峙。
无论刘备怎样诱敌出战,陆逊就是坚守不出,时间耗了七八个月,都没有进展。
因此,到这个时候为止,可以看做是和局了。
刘备已经抢到了西边的小半个左荆州,一时半刻也拿不下江陵。
而陆逊只取守势,也没有非要收复失地不可。
这样就达成一致了,目前的位置,双方暂时都可以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双方都防范得宜,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互不能胜,则继续对峙下去,依然还是和局。
很有可能就在这里形成新的国界! 时间一长,蜀军无法速胜,兵疲意懈。
这个时候,陆逊决定要反击了!反击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刘备七百里连营,七百里连营是没有错的。
刘备军推进至夷陵时受阻,无法前进,已经进入吴境六七百里,沿途的一些险要关口肯定是需要派兵把守的,你不可能不守!这是符合基本军事常规的。
并且总计50营,前线夷陵就有40营,说明都集中在前线临敌,并没有犯分散兵力的错误。
诸葛亮没有说这不对,陆逊也没有说这不对,吴军将领更是说他已经守牢了,现在攻不破了。
那是谁说的呢?曹丕诈说的,刘备不懂用兵啊,刘备不会打仗啊。
刘备再不会打仗,总比曹丕强。
刘备这一趟打过来,每进一步,任意时候都是处于连营状态,陆逊怎么不攻击呢?可见根本不是这个原因。
陆逊向孙权汇报说了三个可胜的原因: 1. 刘备放弃水军,只以陆军在前。
2. 营垒已经固定,估计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又人马疲劳,已经放松了警惕,如果突然采用偷袭手段,就很容易得手。
3. 纵观刘备一生,凡打仗总是败多胜少,估计这个人打仗还是不行,应该是好对付的。
陆逊说的臣初嫌之,水陆俱进和今反舍船就步这两点极为重要。
孙权当即拍了板,做了决定:揍他!请注意:反击的决策是在看到刘备舍船就步之后做出的。
不是其他。
刘备开始是把水军、陆军都放在前面的,后来不用水军了,只用陆军。
于是,就又有人说刘备不懂用兵。
可就连小学生也知道,打水仗是需要坐船的,刘备不可能不知道。
这就只能说明一点:刘备不准备打水仗!所以就不需要水军了! 左荆州和右荆州隔江,右荆州和东吴也隔江,刘备无论是想占领右荆州还是东吴,都得用船!他现在不用船,就说明他没有进攻右荆州或是东吴的这种预算!因此,这并不是什么战略错误,而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战略需要!不想进攻右荆州或东吴,就不用船,这是对的。
但是,刘备的行为却暴露出了他的预期,即:刘备的目的仅仅只是想得到左荆州!现在,他正在坚固营垒,不再变化,这一行为则暴露出:即使得不到江陵,先得到西边的小半个左荆州也是可以的,以后再想办法图江陵。
孙权先前看到的是:刘备正在水陆俱进,誓要灭了东吴。
这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孙权是害怕的,怕他真的不想活了跑过来拼命。
现在才发现,刘备其实是在诈唬,他只是想轻易得到左荆州,而不是真的来拼命的。
如果刘备真的是来拼命的,那么,把左荆州先扔给他也是可以的,值得,至少可以缓解一下激烈冲突。
可他不是来拼命的,我为什么要把左荆州白送给他?不值得。
不仅不给,还要揍他!变数如下: 1. 如果是打赢了, 偷袭得手,那当然是最好, 2. 如果是打平了, 偷袭不得手,那还是保持现状, 3. 如果是打输了, 偷袭失败,最坏的打算,左荆州给他。
孙权开始不打,是因为怕打,怕打恶了两败俱伤。
所以一直不便于出手。
现在决定打,是因为发现对手其实也是怕打的,你真的去打他,他不敢硬拼。
于是,陆逊乘蜀军不备突袭,结果却不利,没成功。
诸将都埋怨道:空杀兵耳。
陆逊又生一计:火攻。
这次成功了,赢面相当大。
刘备急望西逃窜,队伍迅速崩溃,陆逊大胜。
这一仗,双方一直对峙了那么久,并没有怎么交手,直到最后陆逊突然袭击,打的刘备措手不及,胜负才分晓出来,真正的战斗时间其实很短,败的很快,蜀军大乱,兵败如山倒,刘备也没有组织人马进行殊死搏斗,而是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真正算下来,陆逊等于只出了一次手,而刘备等于没出手。
气的刘备望空大骂:天亡我也!他没有选择非理性地拼命,也就证明了刘备根本就不是准备去拼命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志》云: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先主许之。
孙权从一开始就请和,刘备不答应,硬是要打,结果打输了,什么油水都没捞到,还损兵折将,这个时候他又答应了讲和。
唉,何必打这一场呢。
刘备既然是先发动战争的,就可以肯定他是想赢的,若不想赢,就不会主动发动战争。
那么,刘备究竟输在哪呢? 曹丕其实是希望孙权被打败的。
所以故意说刘备不懂用兵、不会打仗,那是在怂恿孙权快点打。
曹丕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可以依等级次序排列如下: 1. 打的两败俱伤,对曹丕最为有利! 2. 打伤了乙方孙权,对曹丕也很有利。
3. 打伤了丙方刘备,对曹丕也还是有利的。
4. 两边都没打伤,曹丕也可以接受,再继续等呗! 夷陵之战,陆逊打败了刘备的8万人,不是杀死了8万人,蜀国总共才11万兵,死8万那就灭国了!这一战,刘备最精锐的中军没有受损,前军4万最多死了2万,再就是死了一些号召而来的少数民族的部队。
8万的阵营一旦被击破,就是兵败如山倒,乱了套。
逃回去还可以再慢慢整编。
总之,致使蜀国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轻易进攻别国。
陆逊也没有乘胜追击,因为他估计曹丕要出手了。
曹丕果然真的来袭击东吴,但见防范得宜,只好退兵做罢。
夷陵之战,刘备究竟输在哪?从战争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前倒推复盘: 倒1:陆逊攻破蜀营,蜀兵大乱,刘备逃跑。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顽抗到底,做最后的殊死搏斗,则胜负难以预料,说不清楚的。
既然他放弃了顽抗,选择逃跑,那么,败局就此确定了。
所以,这一仗的失败是从陆逊攻破蜀营开始的。
陆逊不能攻破蜀营,则刘备不会逃跑。
倒2:陆逊攻破蜀营,是否属于必然?凡是战争,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均势状态下,赢,没有必然性。
陆逊攻蜀营的时候,和赤壁之战是不同的。
赤壁之战,从一开始就在策划如何用火攻。
而夷陵之战一开始并不是用火攻,是在第一进攻方案失败了之后,才临时改用的火攻。
第一次进攻是真正的偷袭,最佳时机,胜率非常高,结果却是失败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胜负的不确定性。
刘备也不一定会因偷袭而失败。
第二次进攻,已经谈不上偷袭了,因为刘备已被惊动了,多少要比第一次有所防范。
结果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陆逊在最开始可能没有想到。
要是这第二进攻方案又失败了,那肯定还有第三、第四进攻方案。
在陆逊攻营的时候,刘备犯有战术错误。
即:当陆逊第一次偷袭失败后,刘备应该再和以前一样,派人上门挑战,诱攻、佯攻都是可以的。
针锋相对不吃亏。
陆逊至少又要闭门不战,延缓进攻的时间。
但是敌人进攻之后,刘备见守住了,就没有反攻。
这就很明显有误,他来打你,你不管他的,就等于是继续让他存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攻的机会,总有一次是会得手的!因此,这个地方有误。
但这只是战术错误,战术错误没有战略错误严重,所以,这还不算致命的问题。
倒3:放弃水军,舍船就步。
吴军反击,是在看到刘备舍船就步后决定的。
这个问题,刘备的错误不算大,因为无论你做出任何样的行为,精明的对手总是可以找到一些破绽的,任何人的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失,不可能完全不暴露任何信息。
孙权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才开始准备和他对决的。
从准备对决到对决结束,这一过程是双方在战前都不可知的。
究竟谁胜谁负,没有定论的。
凡博弈的双方,在决斗之前,都是认为自己是必胜的,否则,博弈不起来的。
正因为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战胜对手,所以才敢去打对手,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冲突,而事实很残酷:总有一方的判断是错的!错的一方将输掉!双方都有战胜对手的条件,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战胜对手,也就是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某一方是必赢的,各有不同比例的胜算。
单纯的从战斗过程中,得不出比较确定的结论。
那么,再进一步望前推,刘备的错误,就是错在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上。
刘备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拼命,只是想要得到左荆州。
他把部队都拉到前线去恐吓孙权,这一局势和前期孙权向他勒索右荆州时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刘备夺了益州,刚刚完成了跨两个州的计划,孙权就要他还荆州,他不还,孙权又要他只让出一半,把右荆州给孙权,他也不干。
于是,孙权大怒,把部队都拉到前线来恐吓刘备,孙权亲自坐镇,和这一次战争的发动状况是一样的。
孙权强行占领了半个右荆州,关羽率众抵抗,当时的关羽,就相当于现在的陆逊,当时的孙权也带了约有4万左右的人,双方对峙,一触即发,形势非常严峻,和这一次战争的对峙局面也是一样的。
基本上,这一次的夷陵之战,就是上一次的翻版,不同的是:上一次在右边,这一次在左边。
上一次最终没有打起来,这一次却打起来了。
上一次孙权成功的勒索到了右荆州,这一次刘备失败了,没有勒索到了左荆州。
为什么相同的局面,相同的起因,相同的过程,却结果完全不同?究其根源,上一次孙权勒索右荆州时,曹操正在攻打汉中,存在甲方对乙方刘备施加压力的外部条件。
刘备害怕失去汉中,不得不满足丙方孙权的勒索,被迫把右荆州给了孙权,所以孙权得逞了。
而这一次,刘备勒索左荆州时,曹丕没有攻打东吴,并不存在甲方对乙方孙权施加压力的外部条件。
所以刘备就不容易得逞。
因此,刘备的错误,是错在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上。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采用等招战术,等待甲方对乙方施加压力这个外部条件出现时 若不出现,则继续等,他再乘机跑过去勒索,那就很容易得逞了!孙权迫于压力,就不得不把左荆州轻易送给刘备。
1. 选择在甲方对乙方施加压力的时候,刘备再跑去抢左荆州。
乃必胜之道! 2. 甲方没有对乙方施加压力的时候,刘备去抢左荆州。
则或许胜、或许败。
两相比较,优劣自现。
刘备一生打过无数次败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形势所逼,并没有什么错误的。
而这最后一仗,则明显的是犯了战略错误。
可能是年纪大了吧。
在正确的时,做正确的事。
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