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出师表》中特意提到的郭攸之,为何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出师表》中特意提到的郭攸之,为何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相信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学生时期也是被要求全文背诵。小编当时只是觉得很烦,现在虽然达不到古人“令人

《出师表》中特意提到的郭攸之,为何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相信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学生时期也是被要求全文背诵。小编当时只是觉得很烦,现在虽然达不到古人“令人一览泪沾襟”的程度,但还是能够体会到诸葛亮对刘禅、对蜀汉政权的良苦用心。当时的背景正是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在汉中正准备出兵,作《出师表》叮嘱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那么谁是贤臣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四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其中费祎、董允被称为“蜀汉四相”,向宠则战死于平定汉嘉郡叛乱的过程中。那么郭攸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郭攸之的出身

虽然是诸葛亮点名夸奖的良臣,但在《三国志》中并没有郭攸之的传记,关于他的信息也非常少,基本都出于其他人的口中。《裴注三国志》博采群书,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但关于郭攸之的还是少之又少。

《三国志·蜀书·董允传》引注的《楚国先贤传》中有关于郭攸之的出身的记载。“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於时。”而在《华阳国志》中,又说郭攸之为荆州南郡人。小编暂且以《楚国先贤传》为准。

小编才疏学浅,《楚国先贤传》这本书,小编是没有看过的,在网络上也难以找到。所以只能得到这些有限的信息。可以看到,郭攸之是荆州南阳郡人,而且是一个名士。诸葛亮就“躬耕于南阳”,《汉晋春秋》中说诸葛亮住在南阳邓县。诸葛亮和郭攸之同为南阳人,又都是荆襄名士,小编认为,他们之间难免产生交流。可能在没有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就认可郭攸之的能力和品德。

郭攸之是什么时候辅佐刘备的呢?小编还是找不到确定的史料。可能是刘备客居荆州时,到处拜访名士寻求到的;也有可能是郭攸之先事刘表、刘琮父子,刘琮投降曹操后,跟随刘备南下的。或许还有别的可能。但由于掌握的史料实在不多,所以都是猜测而已。

郭攸之的政绩

根据《华阳国志》和《三国志》的记载,在蜀汉建兴二年,即公元224年,郭攸之担任黄门侍郎,一种跟随在皇帝左右、参议政事的官员,官秩六百石。而到了建兴三年,公元225年,郭攸之已经成为侍中,官秩两千石。《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郭攸之仍为侍中。和郭攸之一起被提到的费祎、董允、向宠三人,此时的官职分别是侍中、黄门侍郎、中部督。至于郭攸之为什么排在费祎的前面,或许是因为资历问题。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前,郭攸之就已经成为侍中,而费祎成为侍中是在平定南中之后的事情了。

《三国志》中并没有为郭攸之作传,连附列其他人下面的传都没有,足以说明郭攸之在政治上对蜀汉的贡献非常有限。诸葛亮说郭攸之志虑忠纯,这大概是正确的,但要求郭攸之“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其实是看走了眼的。因为郭攸之性格平顺,作为好人还可以,并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我们看郭攸之在官场上的表现。当时费祎从侍中转为丞相参军,董允迁升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掌管禁军。虽然郭攸之和董允同为侍中,但郭攸之基本上不干事,宫中大小事务、政事参议都是由董允来负责。董允是一个干实事的人,在位期间把刘禅的爱宦黄皓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终董允一生,黄皓都没能够参与政治。

郭攸之的评价

小编在上文也说了,郭攸之在《三国志》中,多见于其他人的评价。那么郭攸之都有什么样的评价呢?小编分列在下面:

诸葛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郭攸之、费祎、董允)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陈寿

《三国志·蜀书·董允传》:“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廖立

《三国志·蜀书·廖立传》:“中郎郭演长(郭攸之),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

我们可以看到郭攸之的形象,就是一个好好先生,但是人品是没有问题的。诸葛亮因为这一点信任、赞赏郭攸之,但陈寿和廖立却不这么想,陈寿直接说郭攸之与董允相比就是凑数的;廖立说郭攸之没有主见,难堪大用。

讲道理,廖立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难免带一点主观上的偏见。因为廖立这个人少年得志,又受刘备喜欢,但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不待见他,就把他迁为长水校尉,把他提出权力中枢。而廖立之前的职位,就是侍中,那是在刘备当汉中王的时候。这样一来,廖立肯定对诸葛亮的人有气。他对着诸葛亮身边的人一顿骂,郭攸之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但是即便如此,结合陈寿对郭攸之的评价,也可以看出廖立虽然有怨气,但是所言非虚。

小结

总而言之,郭攸之虽然品德不错,但是在政治上乏善可陈。诸葛亮向刘禅提名郭攸之,或许是因为注重他的名气,或许是郭攸之值得信任,也有可能是在南阳产生的交情。但是郭攸之的历史形象很单薄,一起被提名的费祎,后来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汉二号人物;董允以严整闻名,被称为“蜀汉四相”;向宠虽然也没有太多记载,但也是死于战场。相比之下,郭攸之对蜀汉的贡献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