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被当年明月误解最大的历史人物:雨化田的原型-西厂厂公汪直

点击:152 来源:踏青网
摘要:被当年明月误解最大的历史人物:雨化田的原型-西厂厂公汪直 《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本非常好的历史读物,当年明月也是很不错的一个历史作家,熟读史料,文笔幽默。 但是瑜不掩

被当年明月误解最大的历史人物:雨化田的原型-西厂厂公汪直

《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本非常好的历史读物,当年明月也是很不错的一个历史作家,熟读史料,文笔幽默。

但是瑜不掩瑕,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一直为人诟病的缺点,比如主观性过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

比如历史上的明英宗其实昏聩起来比宋徽宗有过之而无不及,杀害功臣于谦,为王振平反等等却被洗白成一位好人。

还有西厂太监汪直,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此人嚣张跋扈,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没有任何缺点,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坏蛋。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汪直并不如此,其为人处世也存在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只不过因其作为太监,为维护皇权得罪了当时的文官集团,即使有很多可取之处也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毕竟笔杆子始终是掌握在文人手里。

他只是个被宠坏的孩子

《明朝那些事儿》:首先是几个刑部官员,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一进京城就被西厂的人逮捕,放进牢里猛打了一顿,也不说他们犯了什么法,就又被释放出狱。搞得这几个人稀里糊涂,还以为是在做梦。

之后是一个外地的布政史进京办事,还没等找地方住下,也被西厂的人拉去打了一顿,吃了几天牢饭。这当然都是汪直指使的,他的行为看似很难理解,其实只是想证明一点:他能够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理由,解决任何人。

汪直是瑶民后代。成化三年,广西大藤峡发生叛乱,朝廷派兵平叛,当时的汪直还是个小孩子被俘虏了,并被送进宫成为小太监。

幸运的是,他被分配到昭德宫侍奉万贵妃,逐渐得到宪宗的赏识,小小年纪就升任御马监太监。

御马监可不是管马的,而是仅次于司礼监的重要部门,成化十三年,宪宗正式设立西厂并由汪直统领,汪直进宫之初还是个小孩子,进宫十年就成为了提督西厂的太监,那么此时汪直多大呢?

历史记载:同年,商辂弹劾西厂奏章中说“今汪直年幼,未谙世事,止凭韦瑛等主使”,在外监军时期怀恩评价“直年少喜功”。

按古代标准符合这个条件的,再以入宫时间推算,那时的汪直只有十五六岁,放在今天也就是在读高一高二的孩子。

在当年明月看来,汪直建立西厂时初建时极度高调,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是个一朝得志的小人。但是如果想到这只不过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对于他的一些行为就容易理解了。

而且汪直是从小被皇帝宠大的,天不怕地不怕,行事没有什么框框限制,也不懂成年人的那些人情世故。

比如说擅抓擅放三品以上官员的事,其实只有一个。

浙江左布政使刘福起复至京听选,有人想陷害刘福,就向西厂诬告,汪直就把人给抓了,查了下发现根本没这回事,于是才几天又给放了。

如果换成别人,可能就算没证据,怕是为了面子也要编出点罪名。

杨荣后人该不该杀?该!

为了表现汪直的嚣张跋扈,当年明月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这次被盯上的人叫做杨晔。他本人虽然只是个小官,名气不大,却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的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杨”中的杨荣。由于在家惹了麻烦,他和他的父亲杨泰一同来到京城暂住···汪直派人逮捕了杨晔和他的父亲杨泰,关进了大牢。

在牢里,汪直耍起了流氓。他下达命令,给杨晔表演了东厂乐队的拿手节目“弹琵琶”可怜的杨晔先生,足足被弹了三次,体力不支,竟然就死在了监狱里汪直却并不肯善罢甘休,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他接着安插罪名,判处杨晔的父亲杨泰死刑,斩首。

他没有想到,虽然杨荣已经死去多年,但威信很高,是文官集团的楷模,他的子孙出了事,大臣们怎肯甘休!

当年明月说杨晔在家惹了麻烦,那他惹得是什么麻烦呢?《明实录》记载:“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晔,故少保荣之曾孙也,与其父致仕指挥同知泰暴横乡里,戕害人命”

明明是杨晔一家在家乡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戕害人命,却用惹了麻烦几个字简单带过。

而且杨家祖上还是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的杨荣,其门生故吏遍布四方,其势力太大以致当地无官府敢理。

直到有正直的地方官将案情直接上奏到了京城,朝廷这才派刑部主事王应奎、锦衣卫百户高崇前往组成专案组前往福建调查实情。

仔细想想,由中央派出司法部官员和锦衣卫组成专案组前去实地调查的案件,是何其重视,不会是普通的杀人案件,可以想象杨家杀害的人命估计还不止一条。

既然是在家乡犯下了命案,朝廷也派了专案组调查,那么他和他的父亲杨泰一同来到京城暂住的这段时间干嘛呢?答案是行贿。

那边朝廷正在专案调查,杨晔和他的父亲杨泰携大量金银潜入了京城,大肆行贿,疏通关系,为的就是逃脱惩罚。

甚至连前往福建调查的钦差刑部主事王应奎、锦衣卫百户高崇都被重金收买。

杨家势力只手遮天,但是杨晔却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试图通过汪直的心腹韦瑛向汪直行贿。

这件事原本西厂不知道也没管,但是当时汪直是宪宗身边的红人而且其掌管的西厂权力很大,为了安稳起见,汪直还是被列入了杨晔的行贿名单。

连汪直都被列入行贿名单了,杨荣的门生故旧遍天下,其他杨家的旧交被贿赂到了多少就可以想象了。

没想到汪直根本不吃这一套,不接受杨家的贿赂,知道了这件事后直接把杨晔下了西厂大牢,很快就牵连到了杨晔的叔父兵部主事杨仕伟和姐夫礼部主事董序。

像这样的案子,如果让精通官场的老手来处理,必定会适可而止,否则牵连太广最后会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汪直就像前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孩子,正义感爆棚,顾不上什么人情世故,连番审问下来,朝中诸多大臣全被牵扯在内,甚至包括内阁首辅商辂、左都御史李宾、司礼监太监黄赐、陈祖生等朝中重臣。

大臣们不善罢甘休不是因为杨荣为文官集团楷模的缘故,而是自身已经牵扯进去,汪直威胁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罢了。

最终,因为牵扯的人太多,阻力太大,宪宗不得已罢免西厂,将汪直保护性地调回御马监。

尽管文官团体对汪直极尽污蔑之事,但对于那些受害者家属来说,汪直应该算是青天大老爷了吧。

汪直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朱见深立刻下令,关闭西厂,将汪直贬为南京御马监,出来时还风光无限的汪直灰溜溜地去了南京,沿途风餐露宿,以往笑脸相迎的地方官们此时早已不见了踪影,汪直已经没有别的野心,只希望能够安心到南京做个太监。

可是我国向来都有痛打落水狗的习惯,尚铭还嫌他不够惨,又告了一状,这下子汪直的南京御马监也做不成了,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奉御,他又操起了当年刚进宫时候打扫卫生的工具,在上级太监的欺压下,干起了杂务。

成化初年进京成为奉御,成化十九年又被免为奉御,十余年从默默无闻到权倾天下再到打回原型,一切如同梦幻一般。

明史没有记载汪直这位风云人物的死亡年份,这充分说明,此人已经不值一提。

而事实是,虽然奉御是六品官,但是权力并不小,很多和当时军中一品都督平起平坐的太监监军都是奉御。

而且这个品级拿到现在也是个副厅级干部,大小是个领导,怎么可能沦落到打扫卫生的地步呢?

即使被贬南京,可是汪直一生从来没有被下过狱,也没有被抄过家,甚至也没有被贬为平民,而是享着官俸在南京繁华之地过着悠闲的日子。

可以说,汪直一直是受宪宗信任和喜欢的,只不过汪直年纪太小,不懂为官之道,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宪宗无奈只有将他派往南京,远离政治漩涡,看似失宠,其实是另一种保护。

史官挖空心思想记录汪直是怎么落魄的,却怎么也找不到素材,最后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个故事:

汪直被调任南京,路上在驿馆里闲的百无聊赖,遇到一个叫裴泰的知州。裴泰以前曾经以美食招待得汪直与仆从皆醉饱,汪直见到裴泰,想起这人有好吃的,非常高兴,向裴泰讨吃的(此时汪直的地位比裴泰更高)。

裴泰拿出随身所带饮食进献给汪直,汪直似乎忘了自己的处境,把裴泰当成朋友来相待并且说道:“吾非复前比矣,吾南行,上意犹未可测,明发但得车马备办起程足矣。”裴泰拱手而立,诺诺答应。第二天一大早,裴泰径直驾车而去,声势寂然。

汪直这时是南京御马监太监,汪直此时的身份是南京御马监,地位远远高过裴泰。可汪直却既没有什么架子也没有带很多行装,只是投宿公馆,如果换成一个普通官员一定要大赞特赞他两袖清风了。

而且从这个故事中也透露出汪直宠辱不惊的性情,他永远都那么快乐。

而汪直曾经的对头们却一个比一个惨,下狱的下狱,杖责的杖责。后来别说有人敢直接想要对汪直怎么样了,连想要打擦边球的、含沙射影的都不能例外,哪怕是换了个皇帝。

弘治元年,南京户部员外郎周从时上奏说应追究前朝遗奸汪直、钱能等人,抄其家以济边用,孝宗以奏疏格式不对为由将周从时下狱不久又放出,原来奏请的事也不了了之。

弘治十一年左右,孝宗不顾满朝反对,不理官员辞官抗议坚持召回了汪直。

汪直之死的详情正史之所以没有记载,不是因为默默无闻,而是不愿记载。

汪直死的时候,孝宗派官谕祭安葬了他,等于说正式为汪直平反,而且授了汪直义子汪钰为锦衣卫镇抚,汪璥为锦衣卫总旗,唯一职责就是看守汪直坟茔。

汪直还有其他优点

不计前嫌,为国举贤

《明史·杨继宗传》: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

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就是仰慕杨继宗的名气想要相见,但杨继宗一点不理睬他,让他也很没面子。按理说,这种事放在谁身上也不好受,没准心理就想着怎么报复了吧,

但是当宪宗问汪直前来朝觐的官员谁廉洁时,汪直完全不计前嫌,非但不趁这个机会打小报告,反而大力赞扬:“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汪直的举荐让耿直不善做官的杨继宗平步青云。

称赞秦纮

这样的事不止一件。汪直每次奉命巡边,声势赫赫,其他巡抚官全部对汪直卑躬屈膝,唯恐礼数不周,只有河南巡抚秦纮偏偏与汪直分庭抗礼,汪直反而对秦纮恭谨相待。

秦纮却不买账,又密奏汪直所带旗校过多,骚扰郡县,汪直并不知情。汪直回京后,宪宗问汪直:“各抚臣贤否?”汪直却独推举秦纮既廉洁又有才能。

宪宗把秦纮的奏章拿给他看,汪直叩头伏罪,说道:“能疏直,直是以贤之。”宪宗也因此不再怪罪汪直。

不受奉承

巡抚汪霖温恭俭素,不立崖岸,一生平淡无奇,在大理寺任职时也仅仅是循常例做事,按部就班地升职,唯有巡抚京邑时的一件事情让所有人都惊讶了。

当时汪直势焰可畏,所经行处守臣极力奉承,唯恐落后。汪直多次到辽海道汪霖部内,汪霖只是以常礼相待。汪直很不高兴,说了些不满意的话,有人把汪直的话告诉了汪霖,汪霖还是待汪直如初,不改其常。

汪直见汪霖还像往常一样,反而不生气了。后来再有奉承汪直的反而会碰壁,士大夫们从此都对汪直刮目相看。

结语

古代的太监在历史中往往没有什么好的名声,因为太监大多数时候都附属于皇权之下,作为巩固皇权的工具,往往站在大臣的对立面。

自然遭到文官集团的集体排斥,哪里会有好话给他们。

而且,很多太监都是因为家境贫穷才不得已而为之,试想,要是生活过得下去,有谁愿意承受那么大的痛苦去当太监呢?

历史上除了少数太监能够权倾朝野,显赫一时之外,大多数还是默默无闻的可怜人。

相关文章

    ​谷歌的历史

    ​谷歌的历史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湖北之 宜城历史文化名片

    ​第51届超级碗:历史上最豪迈的逆战

    ​第51届超级碗:历史上最豪迈的逆战

    ​全球史:俄罗斯历史一览

    ​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介绍(转)

    ​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介绍(转)

    ​玛丽赛勒斯特号幽灵船事件

    ​玛丽赛勒斯特号幽灵船事件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对李元吉如此绝情?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对李元吉如此绝情?

    ​古代弓箭能射穿盔甲么?实战作用到底有多大?

    ​古代弓箭能射穿盔甲么?实战作用到底有多大?

    ​厨子伊尹最后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厨子伊尹最后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张飞凭什么大喊三声就能把曹军吓跑?

    ​张飞凭什么大喊三声就能把曹军吓跑?

    ​清朝妃子们除了伺候皇上平常还干些什么呢?

    ​清朝妃子们除了伺候皇上平常还干些什么呢?

    ​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女都怎么样了?

    ​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女都怎么样了?

    ​梁山好汉张清使用的特殊武器是什么?

    ​梁山好汉张清使用的特殊武器是什么?

    ​扎马钉是诸葛亮发明的么?

    ​扎马钉是诸葛亮发明的么?

    ​东野和新垣原来都是中国姓?

    ​东野和新垣原来都是中国姓?

    ​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的关系?他们俩是一个人吗?

    ​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的关系?他们俩是一个人吗?

    ​古代也有超级月饼 是什么样的

    ​古代也有超级月饼 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