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抗战文艺的主力军
鲁艺-抗战文艺的主力军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没有校舍、教材和乐器,却有着最激情的师生,他们是艺术家,更是战士,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似利刃、刺向敌人,如号角、唤醒人民,向火炬、照亮黑暗。
1938年,为了培养抗战文艺人才,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为了铭记鲁迅开辟的文化道路,校名被定为鲁迅艺术学院即“鲁艺”。在革命圣地延安,鲁艺是抗战时,爱国文艺青年心系的革命文艺最高殿堂。校园坐落于延安东北的桥儿沟,仅有一座西式大教堂和几排破旧窑洞。
1938年,毛泽东出席了鲁艺成立大会,他后来为鲁艺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还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号召艺术家们,用这种创作方法“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一场文艺浪潮就此掀起,鲁艺迅速汇集了大批文艺家和文艺青年,成为全国文艺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战争年代,加上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延安物资匮乏,鲁艺师生生活虽然艰苦,革命斗志却激越昂扬,他们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贴近时代,心系群众,深入敌后,实践“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创作的许多经典作品,为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冼星海抱病连续创作了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谱曲,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上,他亲自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百人合唱,惊天动地的乐声震撼天地,曲终时分,全场响起了轰鸣的掌声。《黄河大合唱》很快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振奋华夏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不朽精神力作。还有“鲁艺木刻工作团”,响应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者到前线去”的号召,深入敌后,以画笔和刻刀为武器,创作出《军民合作》,《保卫家乡》等艺术作品,为抗战这幅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泽东说:“如果没有文化军队的配合,我们的斗争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民族危难之际,鲁艺共培养文艺人才两千余名,探索出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道路,成为抗战的文艺先锋,立下了不朽功勋。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