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色小镇之禹州市神垕镇
河南特色小镇之禹州市神垕镇
今天继续为大家介绍河南特色小镇——禹州市神垕镇。神垕镇被东西走向的乾鸣山分割成两个盆地,耕地少且水利较差。但是神垕人却凭着慧心,将白泥化作彩瓷,神垕镇不仅是小镇,更是小城,更是中华文化中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神垕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钧瓷生产地。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形成了千年古镇和历史悠久的钧瓷文化。但是只靠钧瓷生产,产业结构未免显得单薄,于是结合神垕实际,禹州市提出,“以钧瓷文化为品牌,以神垕古镇为载体,以钧瓷产业为集群,以旅游开发为带动,努力把神垕打造成为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区”。
神垕镇
2016年10月14日,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神垕镇地图
小镇概况
地理位置: 神垕镇地处河南省禹州市西南20公里处,东临鸿畅镇,南临郏县,西临磨街乡,北临文殊镇,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地理坐标:北纬N34°07′ 东经E113°13′
面积:49.1平方千米
人 口:4.4万人
气 候: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资源: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
文艺活动:高跷、旱船、龙灯、舞狮、大响
特色小吃:火烧夹牛肉、烩羊肉
旅游景点
钧窑
鸡心碗
钧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陶瓷史,所以英文单词中“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产于河南禹州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它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每年选36件入宫,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由于官窑设置在夏启建都的古钧台附近,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的盛誉。
虎头洗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它造型端庄典雅,胎骨坚实,雕工严整,线条明快,是一种理想的陈列品,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注浆、旋坯等七十多道工序,器物上呈现的窑变色泽,不仅受原料、燃料、釉料等内在条件的影响,还受季节、风向、气候等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烧制难度之大,“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钧瓷最为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全是人工着色描绘的,而钧瓷釉色则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它的色彩非常丰富,素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钧瓷,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图案,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钧瓷的开片非常奇特,“看似锤击,触之无痕”,用肉眼看到的裂痕像是用锤子击碎似的,但是用手摸却非常的光滑,而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可以听到“咔啪咔啪”的开片声,清脆悦耳,有长达80年的开片期,它的纹路有冰裂纹、菟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
正因为上述这些特性,钧瓷又被誉为是“天下神品”。 钧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收藏的“寒鸦归林”“浪花”“世外桃源”等作品,意境深邃,独一无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钧瓷的艺术成就、工艺特色、成品率、成色率大大提高,钧瓷因此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多次作为国礼相送。
伯灵翁庙
伯灵翁庙
神垕古庙宇----伯灵翁庙。古庙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点。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伯灵翁庙位于镇区老街中心,它始建于宋代,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重修。伯灵翁庙为庭院式的群组布局,其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门。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充满神秘色彩。正门为花戏楼,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青砖饰墙,玻璃金瓦,风铃叮当。门旁两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包含着阴阳八卦、天地造化、工商经济等诸多内容。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形象生动,透出祥瑞之气。伯灵翁庙窑神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传说中的“金火圣母”。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着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花戏楼
花戏楼
神垕古戏楼——花戏楼。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山门,和伯灵翁庙是一整体建筑。面对伯灵翁庙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戏楼,面对大街的一面,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把戏台和山门结合起来而形成过路式戏台。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屋檐下边有22根攒斗拱和4个转角铺就。面阔四柱三间,主间宽3.80米,东西次间宽2.05米,进深均为6.50米。面向大街的山门,门额上建有单檐三坡、挑角厦式门楼一座,它依附于戏楼屋檐之下,小巧别致,风格独特。花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各种青石雕刻玲珑剔透,精巧雅致。整个花戏楼,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个钉子。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此外,花戏楼还有一个奇特之处,说花戏楼前的戏楼场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一个“活地”,看戏的人再多,从来没有拥挤过。人们说这是与祖师爷显灵有关,这个传说恰恰说明了花戏楼建造奇巧,如有神助。
望嵩寨 天保寨
将河两岸的“望嵩”寨和“天保”寨连接在一起的驺虞桥
神垕古寨——望嵩寨 天保寨。神垕有许多古寨,其镇区就是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实的寨墙,有的高达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墙。寨四周和寨墙上建有炮楼,主要用作军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灾。每个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东寨为“望嵩”、西寨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书镶嵌在古寨门之上。东寨建于清光绪20年,墙体为青砖结构,墙基高2米左右,均为巨石砌成,墙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见方,绕东寨一周,长约6000米。寨门洞高约4米,上部由拱型青砖砌成,门洞长约8米,寨门上方有炮楼,炮楼上有三个炮孔,供瞭望和射击使用。此寨为何叫“望嵩”,据说站在古寨寨门上,可以看到嵩山,因此称为“望嵩门”。这些古寨内都有不少传统建筑,如东寨内有伯灵翁庙、关帝庙、白衣堂、贞节牌坊等,还有沿街店铺及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设有保甲组织和武装民团,以维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乱、匪患。在教育上,每个寨子都设有学校。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个寨子都像一座小城。
灵泉寺风景区
灵泉寺风景区
灵泉寺景区位于神垕镇东南侧的凤翅山上。该山最高点海拔490.9米,与镇区高差200多米。登上凤翅山,整个神垕镇尽收眼底。灵泉寺景区项目计划总投资5820万元,建设面积41公顷,主要包括灵泉寺、灵泉湖、凤翅山三大区域景点。建设项目有景区主干道、停车场、山门、上山石阶道、汇灵湖、游客服务区、景区绿化、景点建设等。目前,景区内有灵泉寺、文昌阁、千年银杏树、灵泉、小天池等众多自然景观。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该景区已初具规模。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一位法号先觉的僧人,路过此地,发现白果树旁的泉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枯,认为白果树的生长及治病的灵验都与此泉有关,就取名为“灵泉”。后人在灵泉和白果树旁建了一座寺院,便唤曰“灵泉寺”,还在清泉的出水口雕凿了一尊龙头,使泉水由龙嘴里喷射而出,很是壮观。直到现在,这株不知经过多少岁月、高达20多米、且有1米6至1米7粗的白果树依然枝繁叶茂,高大挺拔地屹立在这里,吸引着越来越多暗恋已久的中外游人慕名来此参观。
还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我们没晒出来吗?欢迎神垕镇的乡里乡亲参与讨论互动,并为我们提供素材线索。
(本文内容参考网络,如果文内内容有任何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