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玻尔兹曼大脑”,整个宇宙是一个意识大脑?
深度解读“玻尔兹曼大脑”,整个宇宙是一个意识大脑?
不得不说,网络上对于“玻尔兹曼大脑”的解读看起来越来越“邪乎”,实际上,玻尔兹曼大脑与自我意识体没有什么关系。玻尔兹曼大脑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熵增(熵减)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时间到底有没有箭头?时间是不是双向的?
在微观世界,时间之箭是不存在的,时间没有方向,或者说时间是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的。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时间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前,熵只能无情地增加(有序到无序)。
显然,微观世界的时间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个事件发生后,我们把整个事件倒过来播放,也不会违反物理定律。比如说你随手向上高抛一个球,球到最高点。你把整个过程用手机录下来,然后倒过来播放,你会发现球从最高点落下来,你会认为这仍旧是很正常的物理现象。
如果你放别人观看正常的视频和倒过来播放的视频,别人根本无法区分哪个是正常播放的视频,哪个是倒着播放的视频。
这种现象在量子世界里也是如此,在量子世界里我们同样无法区分微观粒子的“正常播放”还是“倒着播放”。
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这种时间的对称性是不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不小心把一个生鸡蛋打碎了,这是个正常的物理现象。但如果倒过来播放,一个打碎的鸡蛋变成了完好无损的生鸡蛋,你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认为那不可能发生。
问题就来了: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为何微观粒子有时间对称的现象,而到了宏观世界里就没有了呢?
如果宏观物体的热力学属性确实由微观粒子展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微观粒子的运动方向(速度)全部反过来,很明显这个过程就会出现熵减,结果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玻尔兹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最后他甚至提出,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并非一个客观大自然法则,只是具有统计性质。熵,并不总是在增加,相反增加的可能性很大罢了。
现有物理学法则对熵的解释通常是这样的,在孤立的系统里,熵总是无情地增加(有序到无序)。但按照玻尔兹曼的诠释,熵并不一定总是增加,只是增加的概率很大,减小的概率很小罢了。
所以,从概率上讲,一个低熵系统几乎不可能出现熵减,而基本上都会朝着熵增的方向发展。
其实上面的结论已经不是物理定律了,看起来更像是纯粹的逻辑关系罢了:我们处在一个低熵系统,当然会朝着高熵演化了!
问题也就来了:所谓的低熵系统,又是从什么状态演化来的呢?
按照玻尔兹曼的诠释,无论在什么系统里,高熵出现的几率很高,相反低熵几乎不可能出现。按照这种逻辑关系来推理,我们如今所在的低熵系统几乎肯定是从某种高熵系统中演化出来的。
于是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一定是朝着熵减方向演化的!
还是回到玻尔兹曼的观点,如今的低熵宇宙确实是从高熵系统中演化来的,而如今的低熵也必定朝着高熵演化,实际上这就是玻尔兹曼大脑的雏形。
这种观点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了吗?是,也不是!
所谓的熵增现象其实只是宇宙漫长演化历史暂时表现出来的现象,一种涨落现象,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如何理解上面这句话?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明白了。
我们游泳时都会感受到浮力,从微观层面讲,浮力其实是海量的水分子撞击你的身体产生的。但是从微观层面讲,不同的时间,水分子撞击到你身体的速度方向,撞击力还有水分子的数量都是不同的。只不过由于水分子数量实在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很难感受到这种差异,体现出来的就是平稳的浮力。
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有一台非常精密的仪器,理论上我们就能精确地测量出浮力在上下波动,只是波动非常非常小,这就是所谓的涨落(波动)。
理论上分析,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所有的水分子都没有撞击到你身体上,结果你就会感觉到浮力消失不见了。按照上面的诠释,这个时刻就是一个最大的涨落。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大的涨落很难发生,而小的涨落总是会发生。
我们可以用上面的例子描述“相空间”(一个空间来描述一个系统所能呈现的所有状态,这个空间就是相空间)。在相空间里,低熵状态所占的部分其实是很小很小的,虽然非常小,但低熵状态却可以像面团成为面条那样,分布在整个碗里。
在大多数时候,宇宙漫长的演化史总是处于高熵状态(平衡状态),而且会总是保持这种平衡。但就像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偶尔也会出现某种偏离,出现涨落,而且是大的涨落,大到产生了如今的低熵宇宙。
所以,可以看出,我们坐在的低熵宇宙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但只要时间足够长,无论多么小,也总是会出现的!
而如果我们所在的低熵宇宙真的是随机涨落形成的,那么很容易得出:我们的宇宙仅仅是无数个随机涨落出来的宇宙其中的一个,这些宇宙就像一个个大脑一样,一个对宇宙现有状态认知和记忆的大脑,这就是所谓的玻尔兹曼大脑。
玻尔兹曼大脑理论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它在逻辑上很难自洽。只不过单纯从理论上分析,我们并不能排除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随机超大涨落的可能性,只不过这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太低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