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的一生有多传奇?他曾是武则天最忌惮的男人
裴行俭的一生有多传奇?他曾是武则天最忌惮的男人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县人,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左光禄大夫裴仁基次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游戏中,百里守约这个角色,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欢乐。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百里守约这个游戏角色,其实是有原型的!百里守约的原型,就是唐朝时期的宰相,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守约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至于百里这个姓,则是因为在游戏当中,为了和百里玄策成为兄弟,所以叫百里守约。
相对游戏里的那个角色,历史上这个真实的守约,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守约,人生无比传奇!他不光是唐朝的宰相,更是唐朝收复西域的核心关键人物。而且,他还曾是武则天最忌惮的男人!后世曾有人说,如果他能多活几年的话,武则天很有可能都不敢称帝!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守约,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人生,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裴行俭是山西闻喜县人士,他的出生,其实还有一段很传奇的故事。《隋唐演义》当中,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三好汉裴元庆,在正史上原型叫裴行俨,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这俩人是哥俩。
裴元庆,其实是守约他哥。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祖上世代为官。后来到了隋朝的时候,裴行俭他爹裴仁基,亦是隋朝名将。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裴仁基曾作为隋朝主将之一,和瓦岗军开战。但后来,随着瓦岗军越来越强,击败了隋末最能打的猛将张须陀。裴仁基觉得作战无望,所以就投降了瓦岗军。
这里多说一句,瓦岗军击败的那位猛将张须陀,麾下有个将军叫秦琼。张须陀被杀后,秦琼逃到了裴仁基这边。但后来裴仁基又投降了瓦岗军,所以秦琼才会跟着投靠瓦岗军。这其实才是历史上的秦二爷入瓦岗的真相。
不过,就在裴仁基加入瓦岗军后不久,瓦岗军就遭遇了一连串的变动。先是进攻洛阳,差点打下洛阳,结果却因为天冷不得不退兵。然后,江都政变爆发,杨广被麾下的禁军干掉,禁军指挥权落入宇文化及手里。此后,宇文化及要带兵返回关中,必须要经过瓦岗军的地盘。所以瓦岗军只能暂时放下洛阳,先回头去打宇文化及。好不容易打垮了宇文化及之后,瓦岗军又被洛阳方面的王世充偷袭,最后一败涂地。
瓦岗军战败后,裴家父子也被王世充俘虏。不过,王世充当时手底下正严重缺人,所以并没有杀裴家父子,反倒是给裴家父子加官进爵。但后来,王世充自立为帝,这让裴仁基等很多隋朝老臣,无法忍受,于是便企图谋杀王世充。结果最后,事情败露,王世充直接下令,诛杀裴家父子,同时还下令杀裴家三族!
裴家父子被杀的这一年,是公元619年。而这一年,也恰好是裴行俭出生的那一年。
在那场谋反事件后,多亏王世充当时的势力范围,还只是在洛阳周围的地区。所以,就算是下了株连三族的命令,其实也没杀多少裴家人。因为裴家人当时大多生活在山西地区,而山西这边当时是李渊的地盘。
从种种史料来推测,裴行俭应该是个遗腹子。可能是裴仁基当时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会失败,所以提前让自己怀有身孕的夫人,离开了洛阳,所以才侥幸活了下来。但不管怎么说,裴行俭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没了父亲和哥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也就是说,历史上裴元庆的那个原型,虽然确实是守约的哥哥,但俩人可能从来都没见过面。在裴守约出生的时候,裴元庆就死了。
随着裴行俭出生,此后的几年里,唐朝逐渐统一了天下。唐朝开国之后,裴行俭的长辈虽然都已经被杀,但裴家到底是大族。再加上当年裴仁基暗杀王世充,也算是对李唐政权有点贡献。再加上当年裴家老爹的几个下属,比如秦琼、程咬金、牛进达等人,此时在唐朝这边都混得不错,所以裴家也多少有些照顾。
因为这些原因,裴行俭的少年时代,倒也算是衣食无忧,而且还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在他8岁那年,随着一场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为帝,唐朝也由此进入了贞观时代,世道也变得更加太平。
再之后,到了贞观年间中期的时候,已经长大成人的裴行俭,去参加了科举。
贞观年间,科举制已经相对完善了。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裴家确实是没落了许多。以裴家的家世,子孙原本是可以不用考试,直接入朝为官的。但如今到了裴行俭这里,却需要参加考试才行。不过好在,裴行俭比较争气,在科举考试当中,一举通过,得以顺利走上仕途。
此后,裴行俭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这个官职,是一个很有趣的位置。所谓仓曹参军,就是负责管仓库,同时还监管人事考核的这么一个官。官职虽然不大,但绝对算是肥缺!
正常情况下,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一般都是进入文官系统做官的。而仓曹参军,却是一个典型的军职!而且还是一个很肥的军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裴行俭通过科举考试之后,在分配官职期间,他爹的那些老部下们应该是用了一些关系。要不然以裴行俭当时的家庭情况,恐怕很难由文职转为军职,而且还分到这么一个肥缺。
而这个官职,也成了裴行俭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裴行俭当时做官的这个左屯卫,是唐朝的十二卫之一。用现代的视角来思考,大概就相当于十二个军区之一。而这个军区里面,有个将军,叫苏定方。熟悉唐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在接下来的李治时代,他将成为一尊真正的无敌战神!
裴行俭进入左屯卫之后,很快得到了苏定方的赏识。而且,苏定方对裴行俭极为重视,甚至曾当众宣称‘我的用兵谋略,当世无人可以传授,只有你最合适’。
就这样,裴行俭进入军方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成了苏定方的真传弟子。
裴行俭的这些际遇,好得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比当代很多网络小说当中的记载更加传奇。一个父兄早逝的遗腹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刚刚通过考核,走上仕途。马上就被分配到军中最肥的职位,然后又被一位名将看中,尽全力传授兵法……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严重不合理!
或许,裴行俭确实真的很优秀,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同。但更大的可能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他爹的那些老部下在帮助他,这才是更合理的解释。
不管怎么说,在左屯卫做官的这几年里,裴行俭被苏定方教授了很多兵法,逐渐开始成为文武双全的厉害角色。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几年的学习,也成了裴行俭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公元649年,李世民因病去世,太子李治登基,唐朝由此进入了李治的时代。此后没过多久,裴行俭便由军队再次转入文官体系,被调任为长安县令!
这次调动,无疑更加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当时的裴行俭,仅仅才刚满30岁而已。一个毫无背景关系的年轻人,却能在这个年龄,调任首都县令!类比现在的话,长安县令大概相当于北京东城区区长。县令这个官职,听上去可能不高,但如果前面加上长安两个字的话,那就截然不同了!
不管真相如何,调任长安县令之后,裴行俭算是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他将在这个职位上,结交各路达官显贵,为自己的未来铺路。等到几十年之后,随着资历逐渐深厚,裴行俭进入高层,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但就在这个时候,裴行俭却遇到了自己人生当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裴行俭调任长安县令后不久,唐朝高层便闹出了那场著名的废王立武事件。大致就是李治想要废了原来的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但问题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不同意。后来,这件事就逐渐发展成了皇帝和老臣党争权的一个关键。
在这个过程当中,裴行俭非但坚决站到了老臣党那头,坚决反对武则天为皇后,甚至还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秘密商议此事。当时的裴行俭,或许只是出于对国家的考虑,并没有想到争权的问题。但他这次站队,毫无疑问是站错了。
此后不久,随着李治力排众议,立武则天为皇后,老臣党遭到了严酷的打压。此时的裴行俭,自然也难逃被贬黜的命运。最终,裴行俭被一脚踢到了西域那边,担任西州都督府长史。
当时的西域,还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当中。而且相对于繁华的长安来说,西域无疑是边陲中的边陲。这次调动,已经几乎和流放没有区别了。
离开长安的时候,裴行俭或许也是心灰意懒,觉得自己这辈子或许再没有出头之日了。一直到死,可能都再也无法离开西域了。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裴行俭的这个判断,其实是正确的。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确实也一直留在西域吃沙子。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最终再次改变了裴行俭的命运。
说到这里,我们暂时打个岔,先说说西域这边的情况。要不然的话,我们恐怕很难理解西域这边的情况。
西域,泛指玉门关以西的所有广袤地区。这个区域,在汉朝的时候,曾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当年汉武帝为了打匈奴,曾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后来将西域成功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控制西域地区。
但后来,随着汉朝灭亡,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开始逐渐丧失。三国时代,曹魏政权也曾短暂控制过西域。但后来,随着司马家篡魏,建立西晋,西晋后来又灭亡。在西晋灭亡之后,中原王朝基本上就彻底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
再之后,中原这边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时代,大家一直都在忙着内斗,自然也没空去管西域那边的事情。而西域那边,也逐渐分裂成了诸多小国。到了南北朝末期的时候,随着北方突厥的崛起,突厥开始逐渐扩张,并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亚。西域这边,自然也就名义上臣服于突厥。
南北朝之后,到了隋朝时期,随着隋朝这边的连续打击,突厥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的地盘,大致就是蒙古那边的草原地区。而西突厥的地盘,则是靠近中亚那边。如此一来,西域那边的很多小国,就开始更加左右摇摆。有的臣服于隋朝,有的臣服于西突厥。
隋朝之后,到了唐朝时期。唐朝最开始的时候,主要问题是统一中原,再加上北方的突厥,以及西北的吐谷浑。所以在唐朝最初建立的那二十多年里,唐朝也腾不出手来收拾西域这边的烂摊子。西域这边的很多小国,也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唐朝,但同时还在唐朝和西突厥之间,摇摆不定。
直到贞观十三年,随着唐朝彻底解决了东突厥和吐谷浑。这个时候,唐朝终于腾出手来,可以逐渐解决西域问题了。这一年,西域的头号大国,高昌国,再次倒向了西突厥,甚至还直接挡住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李世民当即下令,让大将侯君集率军,前去征讨高昌。不久之后,侯君集不负众望,很快就直接灭了高昌。
高昌之战结束后,唐朝在西域正式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终于正式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西域地区。也是从这时开始,唐朝开始了漫长了攻略西域的历史。
安西都护府设立后,唐朝虽然在西域有了实际的控制范围。但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唐朝却并没有在西域取得太多战果。因为不久之后,唐朝就和东北的高句丽开战了,高句丽已经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唐朝的主力都被带去了东北。高句丽之战结束后不久,李世民身体又越来越差,逐渐到了换皇帝的敏感时期。而李治登基之后,最初的几年里,又忙着和老臣党争权。
直到武则天被正式立为皇后,李治彻底击败了老臣党,彻底掌握住所有权力,唐朝这才重启对外的扩张。
永徽六年,李治任命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同时以苏定方为副手,正式前往西域,征讨西突厥。
请注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裴行俭被流放西域。而这次唐朝西征军的主帅程咬金,是他爹的旧识。而副帅苏定方,是他的老师!
所以,裴行俭被赶到西域,这背后恐怕也有很多隐情。虽然看起来像是流放,但实际上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相比之下,当年反对武则天的很多老臣,比如长孙无忌等人,基本上都被赶尽杀绝了。裴行俭能保下一命,已经是极为不易。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唐军在西域地区,和西突厥展开了多次大战。到了公元657年,苏定方更是率领唐军,直接灭了西突厥主力!经此一战后,唐朝已经成了西域的绝对霸主。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势力,能够挑战唐朝的权威。
而作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的权力,也在迅速扩大。裴行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裴行俭的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手里没权,在高层又没人的话。直接开辟一个新市场,或许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当然,想要完成这个目标,你得先有一个像苏定方这么牛掰的老师。
在这个过程当中,裴行俭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他这个位置更倾向于文职,确实也没机会领兵。另一方面,唐军能够平定西突厥,主要也是他老师苏定方的功劳。裴行俭最多也就是在后方搞搞后勤,做好支援工作而已。
但显然,前方能打胜仗,后方的后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后的几年里,苏定方继续在前方开疆拓土,最后更是直接将疆域扩张到了里海地区!此时西域都护府的控制范围,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唐朝本土的疆域。公元661年,随着唐朝和东北的高句丽,再起战火,苏定方也被调去了东北作战。而裴行俭,则是继续留在西域工作。
自从被调到西域之后,裴行俭就彻底在西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他老师的帮助下,西域的控制范围开始疯涨,裴行俭也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在他的管理下,很多西域小国,纷纷前来投靠都护府,这期间裴行俭的功劳,显然是极大的。
公元665年,裴行俭升任安西都护,成了唐朝在西域地区的最高负责人!
此时的裴行俭,虽然一直都待在西域这边,但他的功劳,显然已经足够大了,同时也经历了足够多的风雨,彻底成熟起来。两年之后,公元667年,他的老师苏定方去世。据史学家分析,苏定方去世之前,应该是帮裴行俭求情了。
所以苏定方去世后不久,李治念在苏定方的功劳,再加上裴行俭在西域那边确实有功。而废王立武事件,也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再加上当时武则天在朝中确实过于势大,李治也需要有人来制衡一下武则天……综合以上这些考量,李治最终决定,把裴行俭从西域调了回来。
再次回到长安的裴行俭,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三十多岁的时候离开长安,五十多岁的时候再次回到长安。将近二十年的西域打磨,让裴行俭已经足够老辣,而且也足够强大!
回到长安之后,裴行俭被调到了吏部,担任吏部侍郎。担任吏部侍郎期间,裴行俭和另外两位侍郎李敬玄、马载,一起重新制定了唐朝的选官政策。这件事在史书上的记载很少,但对唐朝的影响,其实要远比一两场胜仗大得多。裴行俭主持制定的这套新选官办法,后来也被诸多朝代沿袭。其中很多细则,甚至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
如果要详说裴行俭改革之后的选官政策,这话恐怕又要说很长很长,而且这些政策类的东西,可能也有点枯燥,所以这里我们也就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反正总得来说,裴行俭制定的这套新制度,影响很大。而且,这套制度出现以后,裴行俭在唐朝文官集团内部,乃至整个士族集团内部的影响力,开始空前提升!
要知道,当年三国时代的司马懿,就是因为参与制定了新的人才选拔办法,所以成了士族领袖,这才有了后来篡权的基础。而当时的裴行俭,所做的工作其实和司马懿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影响力,大家应该也就不难理解了。唐朝此后有名的将军,比如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几乎都是被他提拔起来的。
此时的裴行俭,在唐朝内部有多大的影响力,大家自然可想而知。
在吏部干了几年工作之后,西域那边又不太平了。随着高原上的吐蕃开始崛起,再加上当年被灭掉的西突厥死灰复燃,西域那边又开始逐渐出现战争。如此一来,裴行俭自然也就当仁不让地被再次派到西域。以他在西域二十年的为官经历,再加上他还是苏定方的学生。放眼整个朝堂,确实没人比他更合适了。
到了西域之后,裴行俭靠着自己对西域的了解,很快打开了局面。先是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的名义,进入西域,横穿西突厥余部的地盘,让突厥方面放松警惕。在此期间,裴行俭又轻装简从,召集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镇的酋长,以打猎的名义,募集了四镇的年轻人,组建出一支万人规模的打猎队伍。再之后,裴行俭带着这支打猎队伍,悄悄接近突厥王帐,直到快抵达的时候,突厥可汗才发现。此时的突厥可汗,自然也无力抵抗,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就这样,裴行俭几乎没费一兵一卒,便解决了一部分突厥叛党的问题。
在这次突袭之后,裴行俭便在西域打开了局面。此后,突厥残党方面,正式反叛。之前说了,突厥曾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当时突厥是整体想要反叛,裴行俭当时先解决的,是西突厥这边。在这之后,东突厥那边也得到了消息,由此正是反叛。北边的情况,一时间极为危急。李治当即下令,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负责率军进行讨伐。
五十年前,唐军一代名将李靖,也曾被任命为这个职位,然后千里奔袭,一战灭了东突厥王帐,彻底解决了北方问题。五十年后,裴行俭则是再度挂帅,以同样的位置,统领唐军,再次解决北方问题。
裴行俭出征之后,唐军在北方的三十多万军队,全部归他一人调动,军旗绵延上千里。《旧唐书》称叹“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此后,裴行俭指挥唐军,在包头西北的大青山地区,和突厥主力展开决战。后世史书记载为‘杀敌数量多到无法记载’!这一战之后,东突厥的叛党主力,也被彻底歼灭。裴行俭这一战,至少为唐朝再打出了五十年的和平。
此战之后,刚过了一年多以后,西域那边,又有些不太平了。裴行俭当即被任命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负责再次平定西域。但可惜的是,就在他准备出征期间,一场急病却忽然降临。最终,裴行俭还没来得及出征,便因病去世了。
一代名臣,就此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裴行俭去世的时候,才刚刚64岁而已。就在裴行俭去世一年之后,李治也因病去世。正是因为这两个关键人物的先后去世,让武则天彻底控制住了唐朝的高层权力,为后来女帝登基,奠定了基础。
如果裴行俭能够多活几年的话,以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武则天别说登基为帝,就连想要彻底掌握大权,恐怕都很难做到了。原本按照李治的安排,裴行俭其实相当于是他的托孤之人,可以在他死后帮忙制衡武则天。但正是因为裴行俭突然去世,彻底改变了唐朝的朝政格局。
裴行俭的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深刻地改变了唐朝历史的走向。
回顾裴行俭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裴行俭一生最重要的改变,其实就是拜苏定方为师。正是这桩师徒缘分,彻底改变了裴行俭的一生,同时也改变了唐朝的很多历史。
裴行俭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拜一个好老师学习,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极有可能是终身性质的。有人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对人’,这话其实真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