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顺序(魏晋南北朝后面的朝代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顺序(魏晋南北朝后面的朝代是什么)
说起魏晋南北朝,这个朝代一共是三百六十九年,年头并不短,也很特别。魏晋南北朝前面是两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和汉朝。
秦虽实现大统一却只有十几年,而汉有四百多年。魏晋南北朝的后面也是两个统一的王朝:一个是隋,一个是唐。
也是前边的(隋)短后边的(唐)长。而这两个统一王朝中间就是魏晋南北朝。
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下的南北朝,带着各自的文化、地域特点,表现着明显的人文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
政权极限交替,魏晋南北朝的由来
三百六十九年间魏晋南北朝一直处于一个半分裂半统一的状态。秦、汉都是统一的,隋、唐也都是统一的只有夹在中间的魏晋南北朝是半统一半分裂的。
魏,只有半壁江山还要被说成是三国鼎立;西晋是统一的,但统一年头非常短,就进入了东晋,东晋也就只有半壁江山了。
然后接下来的南北朝整个我们现在中国大地是分裂状态,所以魏晋南北朝是半统一半分裂,而且这分裂的时间大于统一的时间,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
那么这一个时代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前后刚好是两个统一王朝?而且都是前一个短,后一个长。
我们不能说这是巧合,这只能用历史的逻辑来解释。因此我们要讲天下大势,这个势就是形势、趋势、走势。
那么我们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又是一个怎样的走势呢?第一个西周封建;第二个是秦灭六国;第三个是辛亥革命。
西周封建之前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落国家、部落国家联盟,到了周就进入了国家联盟时代,然后到秦就进入了统一国家时代。
秦朝以后,一直到我们现在的中华大地上原则上是只有一个国家的,而国家这个名词也就完全成熟了。
所以西周封建这个划时代的时间就把前面的这个时代和后面的时代把它区分开来。而后面的时代,又由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划时代的事件再次把它分割成三节。
西周封建到秦灭六国,或者说西周封建到春秋战国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邦国时代。
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这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帝国时代;辛亥革命以后到现在我们称之为共和国时代。
现在我们要比较的是邦国和帝国。我们只有弄清邦国和帝国这两个制度有什么不同,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了解魏晋南北朝。
邦国,可以认为是起初的一些小国,众多小国发展为王国,王国最后通过专制制度的中央集权最后走向了帝国。也就是魏晋南北朝也是属于专制统治下的帝国。
魏晋南北朝还有一个比较拗口的名字“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代。
由于分裂割据和长期不断的战争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与交流。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争连绵不休,使得中国的人口急剧下降,同时经济也受到损害,因此三国都非常注重经济的发展。
君王明白,只有经济发展的好,前线的战士才会有源源不断地物资,才能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充足保障。
关于魏晋南北朝这个特殊、区别于历朝历代的名字的来源,有史学家解释:在古代的中国,政权的合法性讲究的正统,这是合法性的标志。
然而问题来了,以南北朝为界,向前看,正统传承是夏、商、西、周、秦、汉、魏、晋。
向后看,其正统又成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南朝宋取代了东晋的正统政权,隋朝取代了西周的正统政权。
我们也可以说南北两朝的传承是两条平行线,无论以哪一个朝代命名其正统性都有问题。因此,后世的史学家为了规避“正统性”带来的争议,只能用南北朝进行命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主要是南北经济趋平衡,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
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在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时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南方相对稳定,民族融合,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的驱使下,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
经济重心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南移。北方在战乱中南迁的人口给南方(江南地区)带去了更加充裕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由单一的水稻转变为了水稻、小麦混合双收,使得粮食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据史料记载: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淮地区、太湖流域、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
南北朝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又加上战乱和人口迁徙使得北方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各个政权采取抢救措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使得北方的经济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的统一与繁荣打下基础。
同时南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增强国力,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施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安抚流民、减免赋税徭役等政策与措施。
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为后来隋唐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融合
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在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平衡的状态下,文化的交流也不断融合。
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下,往往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融合,会有众多的文人志士涌现出来。
用手中的笔记录社会的动乱与黑暗,寄托自己的期望与愿景,抒发自己仕途的坎坷与悲凉,进而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但万事都是利弊共存的,在思想解放、文人义士涌现的背后是因为政权不稳定、各集团明争暗斗而导致的“怀才不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学思想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在“百家争鸣”后文学界最为活跃的时代,逐渐形成了佛教,儒教,道教三教鼎立的局势。
其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分为建安文学、两晋文学以及南北朝文学这三个重要时期,且形成的文化风格各有千秋。
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竞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对峙与融合、执政集团间的相互抗衡、官僚之间的诛锄异并己取而代之……
使得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恐怖与黑暗中,诗人无所适从,心生无尽的苦闷,进而这一类诗人他们在文学上的表现多为曲折与隐喻。
还有一类诗人由于受到极度压抑,常常被拒之门外,纵使有旷世之才也百无一用。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他们穷困潦倒、饱受冷眼、内心凄怆,纵而倾诉沉重压抑下的愤慨成为了他们的主题。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了风格迥同的文人义士,比如田园诗派的陶渊明,笔下描绘的大多为田园景色以及田园生活。
山水派诗人殷仲文和谢混描绘的“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未盛。”宫体诗为帝王和贵族阶级所有,宫体诗的出现是贵族文学中的败笔,是对他们腐朽生活的写照……
根据史料可知,以前的文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播儒学观念的带有目的性的教化文献,而现在的文学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抒发胸臆、交流感情的具有很高欣赏性的艺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作为服务于政治、服务于教化的手段越来越少了,文人雅士们开始用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胸怀。
文学逐渐的变成了个人的兴趣行为而不是功利行为,文学创作从前呆板固定的格式得到极大的改变,抒情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文人们已经不遵从儒家所要求的克制情感的传统观念,为后来唐诗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科技的发展
俗话说“乱世造英雄”。虽处于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对如今的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的书著和定理都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比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创立割圆术并用极限的原理计算圆周率及圆的面积;祖冲之求出了圆周率的更加精确的范围,仅仅这项学术研究就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录了大大小小的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详细地记录了河水流经的地区的地理位置与状况,对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详细地记录了作物地选种、催芽、嫁接、复种等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各种牲畜地疾病防治和放牧经验。
在医学方面,王叔和的《主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诊专著;皇甫秘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第一部经典著作。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是继汉代《神农本草经》之后对药理学的又一系统总结;葛洪的《侯方》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方剂学巨著。
在物理技术方面,马骏改进了丝绸织机,发明了龙骨明轮,制造了失传已久的罗盘车,蒲元发明了木牛(独轮车)。
诸葛亮改进了弩,韩霁、杜史提倡水桨(水力鼓风机),齐木怀文用铸造法制造苏铁刀等。
在化学技术方面,著名炼金术士葛洪掌握了用化粪石(硝酸钾)和醋的混合物溶解金属或矿物,用汞或盐溶解金的工艺。
氰化物,并发现了硫化汞的分解和化合反应。铁盐置换成铜盐的事实;另一位炼金术士陶弘景知道联氨可以通过燃烧来判断,这在现代化学中是第一个用火焰法来鉴定钾盐的。
上述一系列辉煌成就,为唐代封建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下的“音乐盛典”
纵观华语音乐史,华语音乐可谓包容、不拘一格,从未被外来音乐所压倒。 世界在向前发展,中外音乐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是客观事实,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以越来越深入和直接的方式发生,规模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广泛。
只有通过交流,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给王朝统治带来了沉重打击。
起义后,各地霸道军阀镇压起义,相互吞噬,进入割据混战时代。同时,他还加强了各地诸侯的权力,以保护皇室为名,分封同宗诸侯。
但这些措施使西晋政治更加腐败,统治者更加奢侈腐败。 “八王之乱”后,西晋逐渐走向灭亡。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确立了儒学在官方文化中的霸主地位。 但是,随着汉朝的衰落,汉代儒学的弊端在研究上日益显现。
当时,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各种思潮开始逐渐活跃起来,进而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存,各种思潮并存的局面。
这样,通经取仕的途径就断绝了,儒家也就失去了统治地位。
后来,大量的西域音乐文化以各种形式传入,导致中原朝廷有雅胡俗合一的倾向,使不同的音乐文化互为有利。 相互吸收、消化、丰富各自的文化。
原始独特的文化有机体。如此一来,西域乐舞的风格和组织形式成为隋唐宫廷演乐的主体,也促进了文化的更新和重建。
它是外来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文化融合的过程,西城音乐在这一场景的传播中有着深远而特殊的意义。
玄学文化本身就是魏晋南北朝动乱的产物。宗族政治禁锢了平民知识分子走向行政的道路。
在阴暗的政治背景下,她唤醒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人们把爱寄托在山川上。但多年的社会动荡,从未让他们有片刻的放松。
他们虽是隐士,却逃不出社会的牢笼。 玄学家们互相喝彩的同时,也为他们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音乐文化传入西城,这也与那个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统治者所采用的乐制为外来音乐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体现了中原朝廷在选择外来音乐时积极主动、选择性强的特点。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崇敬和拥护,为这个外来宗教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悠久传统的文化土壤。并开出新的枝条 在阴凉处生根、生长。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有起伏。经魏晋南北朝过渡,达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和鼎盛,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