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流浪汉才是生活艺术家?
为什么说中国流浪汉才是生活艺术家?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和流浪汉可能正处在相同的生存境遇。
比如有艺术家说,上帝最不负责的事之一,就是让人有灵魂但又不能脱离肉体,肉体需要吃饭,来获取热量、能量。而吃饭需要花钱。
对此感同身受的正是“浪吧”的近万名吧友——但不包括最后一句话。(“浪吧”是百度贴吧“流浪汉吧”的简称,与此相关,流浪汉吧吧友自称“浪友”。)
“浪友”的耐受力和生活智慧让获取和烹饪食物的物质成本降到最低。
用废铁做了个铁炉子,可以做饭和取暖,更重要的是能随身携带。
糊糊饭,两元一碗,坐标上海。
青菜面,6块钱,在加啤酒一顿9元,坐标三亚。
“洗漱一下就接近早上8点,一边喝着一边望着往来的人。”
——从早晨就开始喝酒是堕落的表现,说得在理。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说过:“摩拜单车这个项目如果做不成,就当给社会做公益了。”
她做到了。
“水饺8元,啤酒3元,豆腐干,猪血一共3元。”
把搜集来的饭菜全摆出工整模样,拍照上传,是“浪友”对当下博主饭前拍照发朋友圈风气的一种模仿、继承和升华。
“有的吃就吃,吃饱了就玩,玩够了就睡,睡好了在找吃的。”
“这顿早餐太丰盛,跟过年一样。”
随着越来越多自愿流浪的现象出现,这群New School“浪友”整体提升了中国流浪者群体的文化水平和思辨能力,并且在为数不多地获取食物的渠道中,精心优化和抉择,将食物注入灵魂。
曾经火爆B站的野外烤面筋
河钓收获的鱼汤吸引来了附近五公里的流浪猫,但是流浪汉都只愿意收留流浪狗。
有些流浪者是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人,是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人。但“浪友”的主流人群则是一群自愿地过着流浪者的生活的互联网原住民。
在“浪吧”,流浪者分享自己的流浪经历,直到“上岸”(“浪吧”黑话:“上岸”——指主动结束流浪回归社会)。
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我国平均城市路宿者占全国人口的0.02%。每一万个中国人中就有两个曾经是流浪者。“浪吧”呈现出的生活状态分享可以看作这个庞大的流浪汉群体的一个缩影。
流浪者的生存技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惠及千万流浪汉 。
不要纠结为什么流浪汉也想着上社保,朋克乐队的主唱也在托人买五险一金。
乞讨者中有很多是假的,是“职业乞丐”,但是“浪友”几乎都是来真的。乞讨为生的人无法理解“浪友”的骄矜、残酷和浪漫。
有人说,流浪汉才是真朋克,无产阶级在闹腾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为了避免出现上图这种情况,具备一定的生火、烹饪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一位浪友分享出自己的手绘图,为了美观还自己动手用CAD渲染重制了一下。
在“浪友”中流传甚广的《流浪汉简单装备露营及做饭方法》
13万篇帖子足以汇编成一套事无巨细的《中国流浪者生存指南》
虽然这些渲染图有一种“动画学了五年”的既视感,但是想到这是特意为流浪汉而做的指示图,心底还是有股暖流。
很快就有“浪友”实践并给出用户反馈,“浪吧”的UGC氛围浓厚,“浪友”创造力惊人,啥都敢教,就差有人教吧友“怎样炒土豆能把土豆炒出肉味”。
“我最新的火柴盒鼓风机是这样用的,火还是要吹着烧更好!”
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热浪和香味
除了自己动手足食,很多自愿流浪者在花光了银行卡里钱后,仍不舍得“上岸”,就只能自降段位,成为“打宝箱”一族。
“打宝箱爆出:一大袋饼干。都是礼盒装的奥利奥饼干,怡口莲的糖(没捡牙不好)拆包装就半个多小时,装了一大袋,估计有10斤。看了一下日期141215两年了!尝了几袋没变味道!这回早餐能吃半个月了。”
零食也能当饭吃饱,是流浪汉的重要生存技能之一
“打宝箱”也是“浪吧”黑话之一。把翻垃圾桶找吃食说成像打游戏练级爆装备一样的操作,苦中作乐也好,强颜欢笑也罢,体现的是流浪者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B站红人 淳·简·拉基·兹德 在以“流浪兄弟”组合出名之前,也是个“打宝箱”一族
当他们开始自发地向主流价值观说不,试图形成一套能够维持流浪群体“尊严”的词汇和语境。
“整天都在上网打发时间,却没有感受身边事物的美好,这是在亵渎生命,让自己更加无聊,我应该去改变自己。向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推动着和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和使命的人斩鸡头,烧黄纸,义结金兰,有福同享。”
“上海,魔幻之都,梦幻之城,冒险者的天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天不适合睡公园冷。总结三多二高。日结多,人很多,机会多。楼很高,消费高,住在哪里时间长了压抑,精神压力太大。”
值得一提的是,“浪友”还会像候鸟一样随着气候迁徙,最终的目的地是"流浪者的天堂”——三亚。
“浪吧”的几个动辄“万贴”的楼主,有九成时间都是在三亚完成数年如一日的更新壮举,“不断更”的精神足以令大多数网络小说写手都惭愧汗颜。
尽管无人宣扬,但是在”浪友“心目中,海南三亚是名副其实的“流浪之城”。
“竞争,压力大,同行太多,北方开始冷了,不少浪友都陆续去海南过冬。”
自2015年初,位于三亚天涯区光明路的施粥铺曾是给这座城市带来功德无量的场所,其产生的正能量可以抵消让这座城市蒙羞“高价海鲜”事件。至少,好人和奸人一样多。
在多元的社会网络里,一些人扮演了劳动者,也有一些人扮演着其他角色,他们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更缺少远大的理想。
电瓶车小偷 窃·格瓦拉 展现出的“极端职业观”,从生理条件而言“浪友”都具备劳动能力。
“是为了逃避什么呢?家庭?不上班肯定攒不了钱,不过上班实在无自由。”
“我们这类人的特点是:人越多,越孤独。小时候曾幻想全世界都记得我。而现在想做的是,只是全世界都忘记我。”
“我也曾经一个人,一杯茶,独坐天明;也曾幻想一个人,一辆车,通向远方,但是理性终于战胜了我的感性,成为了朝九晚五的行尸走肉中的一员。”
在城市里流浪,心安理得地占用公共资源但不纳税不劳动(除了捡垃圾换酒钱),这是“浪友”们能够接受的“堕落”底线。
虽然饱受贫穷或者饥饿,但“浪友”们大多不至于沦为乞丐,反而用反道德绑架的方式承认自己是一个绝不上进的的社会残渣,在离经叛道的路上越走越远。仿佛美国7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达摩流浪者”在中国的借尸还魂。
蔡明亮电影《郊游》中的台湾流浪者家庭。
在生活中流浪,或许比在工作中流浪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没心没肺”。
“多数人还是有负担的,有责任的,能出来瞎得瑟的都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或是没心没肺的,所以还是不要向往!可以工作之余出来旅游,那才是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些人,都是渣渣。”一位“浪吧”大神这样回应那些想要来追随他脚步的网友。
" 我赤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也会赤裸着离开, 我死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能带走的。"有位“浪友”发帖如是说。
人们总是批判“逃避现实”,而惘闻现实“逃避思想”,尽管现实大多时候非常平庸,多数人活在绝望的平静当中。
“流浪路上碰见一位女士,我喜欢她衣服上的文字。”
在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人的世界观里,所有的成本归根结底都是时间成本,所有的财富都是你所见和所闻,而不是你所占有的。
讽刺的是,在这个逻辑上,“浪友”才是人类社会上最“富有”的人?
最紧要的是,即使身处阴沟之中,也不要忘了你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生存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无所畏惧。
“吹着海风的游客还没有离去,但是天已经亮了,整个海滩上这一堆人显得格外扎眼,旁边有一些人,或坐或站或巡查,看似不相干,可实则有共同的目的。
他们都只在等,等一个时机,只要酒客决定散去,起身离开之际,他们就会快步上前,似快马加鞭,离弦之箭。路人看了着实会惊讶的。他们动作迅速,捡瓶子,抽纸皮,夺酒瓶......各取所需。纵使都是成年男性,可绝不会起冲突,没拿到的只怪自己眼拙手笨。
我因自己有几次也在其行列中而感到,深以为耻。”
(文章来源:公路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