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卖米》作者、北大才女张培祥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点击:78 来源:踏青网
摘要:《卖米》作者、北大才女张培祥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 近日,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卖米》潸然泪下。作者张培祥是北大BBS上著名的“飞花”

《卖米》作者、北大才女张培祥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





近日,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卖米》潸然泪下。作者张培祥是北大BBS上著名的“飞花”(网名),《卖米》只是她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于“非典”那一年去世,年仅24岁。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的,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只有一朵自在的飞花永驻芳华!

张培祥的家在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女儿出生时他们并不知道,她日后会成为北大的高材生,并且只活了24年,而这24年竟然能做出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做出的成就:张培祥目前已出版长篇作品《大话红楼》,翻译《所向披靡》《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创作和译著有百万字之巨,这些全是她课余时间完成的;她还以学生的身份,策划和参与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她酷爱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棋社;为了帮家里赚钱和帮弟弟读书,她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坚持打工,不仅没要父母给她掏学费,而且在外打工赚来的钱全部补贴家用。

她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一般女孩儿难以想象的坎坷……

■从小爱看书,每次发下新课本,她几天就能背熟

张培祥天资聪颖。她的大姑、退休教师张元桂擦着眼泪说:“琼宝(张培祥)自幼听话,爱看书,而且过目不忘,在双塘小学读书时每逢发新课本,几天就全背熟了。”

她的姑父黄永仁负责该校工会工作,琼宝经常到工会借小说。

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她上午借、下午还,姑父骂她:“琼宝你借什么书,没读完就送来。”

张培祥说:“我都看完了,不信,我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你听。”她果然从头至尾讲得清清楚楚,书中人物一个都没忘。姑父听后大为惊讶,想不到侄女有如此非凡的阅读能力和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张元桂还说,有一次,双塘小学组织学生进城参观,数学老师在汽车上出了一道题让全车同学解答,结果谁也解答不出来,唯有坐在车尾低头不语的张培祥答对了。

■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却读不起书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老屋组,父亲张元贤常年多病,母亲曾在幼时患过小儿麻痹,一只手几乎瘫痪,又做过乳腺切除手术。

生在这样贫困的家庭,张培祥6岁入小学,刚到10岁就要因贫辍学,好心的姑姑、姑父把张培祥带到泗汾双塘小学读书。

1991年,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醴陵一中。得知这件喜事,张培祥的父母心里很复杂,喜的是女儿天资聪颖,考进市里的重点中学;忧的是进城读书花销太大,到哪里筹钱?

全家节衣缩食,总算供养张培祥读完了初一,到第二年,家中再也无钱供其读城里的重点中学了,张培祥只好转学到乡下的龙虎中学上初二。

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张浩良看到侄女从一中转到乡下中学,担心废了她的学业和前程,就设法将张培祥转到四中读初三。

张培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异常刻苦,像在小学一样,每年期终考试都是第一。

■高二外出打工被校长找回,最终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张培祥自小就爱看书,但由于家境贫困,她没钱买书,每逢节假日就一头扎进书店,躲在书架后面看书,有几次还被工作人员“赶”出门,但她不气馁第二天照样去看书。

进入高二后,父母实在无力承担女儿的学费了,张培祥也清楚再继续读书,会把体弱病残的父母拖垮。

开学不久,她怀揣课本含泪离开了深爱的校园,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她先后在广州、株洲等地做家教或在餐馆洗碗干杂活儿。

张培祥的姑父黄永仁说:“张家贫穷,琼宝初中毕业后准备读技校,好早日养家糊口,时任醴陵四中校长的罗定中坚决反对,坚持要她上高中,罗定中说他教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过这样优秀的学生。”

罗校长四处奔走打听,历时4个月才把张培祥“请”回学校,罗校长表示:“只要读好书,免去一切费用。”

张培祥听了之后,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她不负众望,勤奋读书,期末又考出了全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1997年8月,醴陵四中传出喜讯,张培祥一举摘取了株洲地区文科桂冠,以株洲第一、全省第五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大学期间白天打工晚上自学,既创作也翻译

1997年夏,家境困窘的张培祥怀揣父母亲友拼凑的1000元钱登上了北上的列车,从那以后,她再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为了读好书,为父母分忧,从到北大报到的第一天,张培祥就开始实施她酝酿已久的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计划。

在张培祥读本科的4年时间里,综合成绩在100多名同学中排位第九,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张培祥200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继续在北大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张培祥看书、惜书、爱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上大学、读研期间,她一面打工一面读书,同时开始了她的翻译和创作生涯。她经常到北京电视台,帮助写剧本、搞策划,她的创作水平和策划水平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

2003年湖南卫视开辟《新青年》专栏,她协助精心策划了前三期,并亲自担任嘉宾主持,节目播出后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张培祥是北大BBS的资深网友,网名“flying flower”,被译为“飞花”。因为她是超级“红迷”,她精心创作的剧作《大话红楼》曾风靡全国高校BBS。

网上风行数年,张培祥写下《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或长或短的文集,纪实文章《卖米》获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红楼”未竟花先谢,年仅24岁就走了

张培祥的作品《大话红楼》序中有这么一段话:“作品《大话红楼》做了一个堪称精绝的构思,将《红楼梦》的人物、《西游记》的取经路和《大话西游》的时空感巧妙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另外一种怪诞但又不失各原作品真实性的场景……”

但是,《大话红楼》一书,是在张培祥去世一年后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的。

彩色封面上,有一句极沉重的话:北大薄命才女写就的性情文学,用红楼元人演绎西天取经之事;间杂大话西游的时间感;不变的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恩怨情痴。

张培祥是北大才女,可惜天妒英才,活得太短,但她在短暂的24年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她生前翻译的《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美国)》和《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国外作品,已由新华出版社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

张培祥精心创作的《大话红楼》,将成为文学史上又一段佳话,为什么“红楼”总是一个人写不完呢?《大话红楼》只写到三十一回,她就留下了美丽的遗憾。

2003年初夏,一场罕见的“非典”袭击中国大地,首都北京霎时愁云笼罩,从5月中旬,张培祥就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青紫或红点,经常头晕气喘,浑身乏力并伴随发烧。

由于是在特殊时期,学校不允许学生出校门,她也就当是一般疾病,后来病情逐步加重,同年5月30日终于在同学的帮助下,住进了北京第三医院,经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为了不让父母担忧,不影响弟弟高考,张培祥把病情告诉了舅父,嘱咐他对家里绝对保密,每次家人打电话追问,她都说自己贫血。

白天,同学们到医院看望,张培祥笑脸相迎,每到晚上,她却躲被窝儿里偷偷流泪。

张培祥在医院期间,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她帮助搞过策划的北京电视台和请她翻译外国作品的部门也表示要尽一切努力留下这个珍贵的生命。

医院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张培祥的病情日渐恶化,一切手术都无济于事,她深知自己来日无多,2003年6月上旬在病床上写了一封信发到网上,告慰曾经关心和支持她的网友,文中还写了一首诗: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2003年8月27日21时,张培祥带着对世界的深深眷恋,含笑离开了人世,“飞花”真的飞了。

同年9月2日,秋风瑟瑟,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厅为张培祥举行隆重追悼会,厅内厅外挤满了前来悼念的师生,该校法学院党委书记和、张培祥生前的班主任以及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分别致悼词,在场者失声痛哭。

醴陵城西转步筱溪村,一个向阳的小山坡上,“怀念亭”内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微笑。

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怎么会懂?难以想象,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气。

生活从没容易二字。但愿每个人都如海子说的那样,“你来人间一趟,总要看看太阳”。努力生活,付出总有回报。(据“掌上长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