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故事:历史上,舞蹈家石钟琴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
名家故事:历史上,舞蹈家石钟琴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
石钟琴老师,舞蹈家、第一代白毛女、红色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一代人心中的“白毛女”、老艺术家、有名芭蕾舞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说起最开心的事情,她言“最开心的当然是我创作出来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是她最开心的。最难过的事情,最难过的怎么讲呢,就是体力各方面有时候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觉得真是蛮有点这个,但是过一阵想想,总归是这样的,不是自己一个人有伤,反正真的你如果负担重的跳得多的多少总归有伤。最遗憾的事情,遗憾的呢她觉得就是我们古典芭蕾跳得少了一点,因为芭蕾毕竟还是外来的东西,古典芭蕾有这么多剧目,但是我们没机会。
2014年3月的一个下午,一堂舞蹈课正在进行,担任舞蹈老师的是著名舞蹈演员石钟琴,上世纪60年代石钟琴的名字家喻户晓,她是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白毛女的第一代扮演者,她和白毛女一起被几亿中国观众牢牢记在心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说来真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她以前的家就在石门一路,然后舞蹈学校开始办的时候,第一个校址就在石门一路,那么她每天上学经过,就看到那里面,因为它门是打开的,而且有一些招生的宣传什么,挺热闹的,她想就进去看看吧。其实对舞蹈特别是芭蕾根本是看也没看过,也不懂的,就觉得舞蹈反正是跳跳蹦蹦、挺好玩的,她想我也试试看,就这么试试看就报了名,然后就初试复试,在舞蹈学校开学、他们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以后发通知给她说让她去报到去。
上海舞蹈学校于1959年开始筹办,1960年石钟琴成为舞蹈学校第一批学生,当时她已经15岁了。进去以后真是想不到跳舞怎么这么苦的,那时候她其实已经比较大了,本身韧带就是年纪小的时候松、容易改变,每天要这样压什么,要压得真的是痛得很、拉韧带嘛,因为以前从来没拉过,真是很痛的。她想这个事情也是我自己喜欢进来的,因为家里当时也不反对也不支持,所以她想我既然这样进来了,我就得自己忍着吧,自己就这样忍。她的老师很幸运,就是她进去以后就是在胡蓉蓉老师班。胡蓉蓉是上海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她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演员。老师要求很高的,所以她经常要被老师骂的,一个是去的也晚,开始的时候她们进的早,她进的晚,她就是在边上慢慢地跟,是这样的,然后再一点点跟上她们了,再一起练习。
芭蕾是美丽的,同时也是艰苦的,对于专业芭蕾舞演员,除了对形体姿态的苛刻要求,自身需要具备坚韧的毅力。15岁的石钟琴起步晚,注定要付出更多。那时候有时候老师还要打,现在当然老师不允许这样,但是那时候老师还是要对你严格要求,她也想这个是老师为我好,然后她放假的时候,自己在家里也坐在地上练习。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后,石钟琴得到了第一双足尖鞋,石钟琴说她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穿上足尖鞋的那一瞬间。一个呢是好奇,这个鞋子怎么这样的,第二个就是怎么这么痛的啦,痛的真的练到脚趾都出血的,所以真的是觉得太苦了、太苦了。在观众看来,芭蕾舞演员每一次足尖站立都象征着优雅和高贵,而对于芭蕾舞演员而言这凝聚着汗水、泪水和血水。他(她)们的练功的包里面放的衣服什么,总是少不了橡皮膏、棉花、纱布、剪子,随身要放着,因为脚破了,你随时随地要把它包好,你不包好穿鞋子以后,化脓了、什么感染了,就更痛了,而且更不能上课了。经过六年的学习,石钟琴从舞蹈学校毕业,这一年正好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界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很动荡了,那也就无所谓搞毕业典礼,就是《白毛女》剧组,所以他们这些学生全部转成《白毛女》剧组。
有个是《白毛女》的剧照,这个是《白毛女》的第八场,就是最后结束的时候,这个是她,这个是凌桂明。这个是最后将革命进行到底,好像表示这个,所以喜儿拿着枪。芭蕾舞剧《白毛女》讲述了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恶霸地主黄世仁欺压,逃入深山黑发变成了白发,最后她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的故事。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一炮打响,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首先它音乐很美,然后它的故事情节也很好,而且通俗易懂,又加了唱,这样就更能跟观众沟通了,所以觉得这个戏真是很好。石钟琴所扮演的白毛女长相甜美、舞姿出众,她通过充满力度的跳跃旋转等舞蹈动作,将喜儿变成白毛女之后的果断坚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舞剧《白毛女》创作之初石钟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无缘白毛女这个角色。
他们刚接触的时候,其实是个小型的,大概就二十分钟这样,一个独幕舞剧,也就是从白毛女在山洞回忆,回忆一段就这么结束了没了,基本上就几个主要演员,那时候就在红缨枪、大红枣里面跳。“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后来到大型的时候,在《白毛女》第四幕里面,用了一个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从喜儿慢慢地经过春夏秋冬变到白,中间有个灰毛女、黑毛女的过程,那时候已经提拔她做灰毛女了,因为她弹跳比较好,灰毛女在这方面需要力量力度,所以她就跳了灰毛女。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它戏也停了,但是外宾来看、别的也不行、也不合适,就是看杂技、看《白毛女》舞剧,因为这是国际上通的,再加上当时另外两个主角,一个身体不太好,一个开始胖了、身体也不好,任务重人少了,就考虑她让她去参加排练。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外形条件,石钟琴成了全国亿万观众心中白毛女的化身。喜欢的片段,应该说第七场的片段是比较好的,音乐各方面都比较好,但是难度也比较大一点。“又面熟来又面生,是谁,他好像是亲人,他好像是,他是大春”。在这个第七幕和大春在山洞里面,在跟大春相会以后,表现喜儿欢快的情绪,编导(编舞)在这个时就设计了一组难度比较大的技巧动作。连续转三十二圈,里面而且要加除了单脚这个大腿大的甩动动作以外还要加转,加小转。这一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极大地考验了芭蕾舞演员的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石钟琴的这段独舞也成了舞剧《白毛女》中的经典片段。大转加小转,所以呢就是还比较难、难比较难,但是比较能够体现当时角色的心情。喜欢是喜欢,但是为了这个技巧动作,真是花了不少功夫,每天上完课人家休息了,石钟琴她就要留下来就练这个单一的技巧动作,每天要练几百个,脚尖上下要几百次。通过不断地刻苦训练,石钟琴演活了白毛女,白毛女作为中西合璧的芭蕾舞剧,不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也承担起很多外事接待活动,周恩来总理就先后16次观看了演出,又这张照片是演出完周总理来看他们,跟他们演员见面。没出去以前肯定紧张的,在化妆的时候,但是自己总归说不要紧张,真的出场了也什么都忘记了,脑子里就想着音乐、根据角色,也忘记谁在看了。
有一次他们在上海演出,也是招待外宾,越是有时候紧张了要想跳好,可能越会出点错,那天有个演员不小心在台上过场的时候摔了一下,大家很紧张,演出完了总理上来了,跟他们握手,他一点也没说你们今天怎么样,还是很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跟大家握手,所以她觉得这个真的是好像觉得大家心情也很好、也很高兴,觉得总理很平易近人。从上世纪60年代起,石钟琴跳了二十年的白毛女,正式演出千余场,下乡进学校进工厂的演出更是不计其数,如此高强度的演出伤痛也伴随而来。脚破了也没有办法,真需要你也还得上,她记得那次到法国去,画法国去演出,你知道法国是芭蕾很好的国家,大家也比较急,在技巧上更要求完美,在国内排练很多,每天很紧,她的脚就破了,脚趾之间因为一直穿着脚尖鞋挤呀挤挤出鸡眼,鸡眼来了、那么自己不小心因为鞋子总归有点脏,然后感染了,感染以后肿了都化脓、肿了,真的是平时走路鞋子都穿不进的,都拖着走,上飞机鞋子都不能穿就拖着,但是到了那边马上就要走台演出,那她就只能咬着牙,弄点麻醉药水蘸着棉花压在里面,好像暂时感觉好点,其时一会就痛了,一会药水效果就没有了,她就只能一直在台上跺脚,跺到自己脚发麻一样。一上台音乐一来也忘记了,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就这么冲出去了,每次一下台袜子上都是血,鞋子都黏住了、脱下来,走路平时就拖鞋,就这样过来的,但也没办法,因为这个任务摆在你身上。
1972年,由桑弧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反复放映,石钟琴将白毛女从舞台跳上了胶片,芭蕾舞电影的拍摄对她是一次新的考验。因为舞剧,芭蕾舞剧总归和话剧、戏曲是不一样的,它是通过形体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是侧重在这方面,所以内心是需要的,但是相对来说没有戏曲那么严谨。在棚里搭了一个景,然后开始拍,有时候你跳得很好很顺的一段过来了,结果他说不行,一个灯露出来了、或者有时候一个机位没有跟上,又得反复重来,所以真的觉得拍这个电影很辛苦。因为观众和舞台距离远,你的表情、拍电影的时候要稍微讲究一点,因为有近镜,这时候摄影导演也会给你启发,因为有时候我(他)们比较夸张,在舞台上要夸张,因为观众很远,你如果做得很小观众看不见,这时候就要收敛一点,导演启发他们、提示他们什么时候收敛一点。
这部芭蕾舞电影的拍摄耗时一年完成,从演员的表演、影片的拍摄到场景的布置,都做到精益求精。一经上映,就得到了极大的反响。石钟琴扮演的白毛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当时粉丝的信件如潮水般涌来。因为电影在全国铺开了,所以那时候确实有不少各方面来的信,也包括有爱慕的信,但是她觉得当时还是很单纯的,好像对这种东西也是随便无所谓的,自己看过以后就交给领导了,就这样,真的是那时候真的是很单纯,只知道练功、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