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和“倭寇”
“倭”和“倭寇”
◆
徐迅雷
A
近日,有中国网友反映“倭寇”一词被移出新版《新华字典》,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调查结果来了:《新华字典》作为小型字典,重在收“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所有版本中,在“倭”字下都未曾收录“倭寇”这一词语,因此所谓“新版删除”该词不属实。(据澎湃新闻2023年6月27日报道)
当“移出说”在网上霸屏之际,各种“愤怒的评论”甚嚣尘上,满目皆是网民怒声:
——“倭寇”这个词承载的是一段民族记忆,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了?作为最权威的工具书,《新华字典》到底是不敢还是不愿意使用“倭寇”这个词?这个得说清楚!
——“倭寇”被删,是不是“二鬼子”进村了?《新华字典》的重要性,我想毋庸赘言,一个如此敏感的词汇说删就删,背后是谁操办的?必须给出解释,必须给国人一个交代!
——只能说明这些人真的是数典忘祖,好了伤疤忘了疼,或者是腰板子塌到了地上,没有一点点骨气!“倭”就是又矮又丑的意思,这些编字典的人都是倭寇的卧底。
——《新华字典》大逆不道,竟然没有收录“倭寇”和“鬼子”!如果是从内心里就不想用“倭寇”这个词,就像那些精日媚日的毒教材编纂者一样,那么这些相关人员就不是简单的思想问题了,而是“身在汉、心在汉”还是“身在汉、心在曹”的问题了!
真是一通瞎掰,一个个彷佛都是“爱国过敏症”患者。错误的事实判断,带不来正确的价值判断。或者可以说,正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价值判断”,有意无意地制造出了错误的“事实判断”。
B
“字典”和“词典”,本来就是两个概念,两者区别很大,一个是对字的解释,一个是对词的解释,这就是《新华字典》和《新华词典》的不同。没文化,很可怕;没脑子,更可怕。无中生有、造事生非,捏造话题、制作议题,乱带节奏、带乱节奏,就是他们爱干的事情。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次出版于1953年,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魏建功主持编写,首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1957年新1版至2020年第12版,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编审这些字典词典的人,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他们可是严肃惯了,哪里动不动就会在他们中间涌现“汉奸”“卖国贼”?
1957年版的《新华字典》,“倭”字的解释为“古代称日本人”;之后《新华字典》出了许多版,“倭”字的解释修改为“古代称日本”,这个更为准确。《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一样,因为是“词典”,且是中型规模,各个版本里均一直收录有“倭寇”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倭寇”一词的解释比较简明:“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抗日战争时期也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在这里,“倭”指日本,“寇”指海盗,这就是“倭寇”的本义;抗战时期称侵华的日本鬼子为“倭寇”,那是引申义。
很清楚,现在早已不是“日本海盗”肆虐的时代,也不是“倭寇”“鬼子”侵华的时代,“倭寇”早已是一个历史性的名词,今天还有谁拿“倭寇”这个词形容今日的日本人?除非你脑子进水。
C
不是说字典词典就不会出问题,也不是说编字典词典的人都没有问题,而是说动不动捕风捉影搞“诛心之论”甚至“伪诛心之论”,这不是社会的正常态。
如果《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一个小型的精编版,不收“倭寇”一词,也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事儿。这完全是跟词典的规模大小、词语的使用频率相关。
在第7版《辞海》中,对“倭”和“倭寇”的解释就很长很详细,而且详析了“倭寇”猖獗的原因背景,因为那是大型的辞典:
对“倭”的解释是:古代称日本。《汉书·地理志下》:“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颜师古注引《魏略》:“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
对“倭寇”的解释是:14-16世纪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14 世纪日本南北朝时,在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流为浪人,与活跃于九州、四国间的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明永乐十七年(1419 年)明总兵刘江大破之于望海埚(在今辽宁大连东北),倭寇之势渐衰。15 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支持海盗活动,倭寇又趋活跃。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与细川氏的贡使在宁波发生冲突,乘机大事焚掠。明政府下令停止贸易。此后倭寇见中国沿海防务空虚,便勾结当地土豪、奸商、流氓、海盗,进行走私劫掠。16世纪中叶时最为猖獗。明政府严禁海外贸易、捕鱼、交通,使倭患愈趋严重。江、浙、闽受害最烈,山东、广东也遭波及。后经名将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征战多年,到16世纪60年代中,才逐渐平息。
试想,如果根据字词解释的有无、多寡来判断编纂者是不是“汉奸卖国贼”,那有多荒唐?那不就是“文革”思维、“文革”做派吗?
学界研究认为,“倭”字最初并无歧视贬低的含义。古代中国文化典籍中,早就有“倭”的记载,《诗经·小雅·四牡》开篇诗句就写“四牡騑騑,周道倭迟”,意思是四匹雄壮的骏马向前飞奔,宽广的大路遥迢漫长。“倭”字古义又与“委”相同,“委”即“委曲”,是指禾谷垂穗,弯曲柔顺,所以“倭”的初始字义为柔顺。我国古人始称日本人及其国家为“倭”,并无贬义;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着盗寇、侵略的出现,“倭”字成了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的。历史的字词,就是历史的字词,“倭”和“倭寇”就是典例。记住历史很有必要,但是有的人就是拿历史当现实,思维思想没有发展变化。
D
所谓反映“倭寇”一词被移出新版《新华字典》的网民,或许他也知道并非什么“移出”,而故意出来扯这个事,因为他拥有一副“爱国脑”,更知道这会引发无数“爱国脑”的共鸣。
如今“爱国脑”们兴旺发达,以“喷子”“键盘侠”的形象在网络上茂盛地生长。一个注脚是:近些年来,几乎年年都有“爱国”的网民猛喷清华大学,尤其是到了高考升学季。其理由是:校名清华,本义就是“清除中华”、“清空中华”或“清除华夏”,因为清华大学当年是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建立的!
由此可见,“喷子”和“脑子”,大抵是两个概念,因为“喷子”没有“脑子”——不对,他们有一副“爱国脑”。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考世界的根本方式,人如何使用语言,就会如何思考。是的,这话没错,反过来其实也可以说,有的人如何“不思考”,就会如何“乱用语言”,“爱国脑”的患者们就是这样。
那么,这些年来,那么多的“爱国脑”以及“爱国过敏症”患者,究竟是怎么炼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权力的视阀下,“爱国”就是政治正确,不论是真爱国还是假爱国,不论是爱国者还是爱国贼。
“爱国脑”是该治一治了,最好能够列入“大病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