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被青春期儿子气得更年期提前,《少年派》就是这么来的
六六:被青春期儿子气得更年期提前,《少年派》就是这么来的
作者:八段锦,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欢迎转发~
我最近好烦小男人。
青春期的半大小子你懂吧,整天精力无处释放,爱折腾,但绝对不折腾你想让他折腾的事。
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他的自我认知极不稳定,高的时候太自以为是,鄙夷老母极其珍贵的建议以及老母本人;
低的时候又过度敏感,一个用词或表情不够完美就能激起他的强烈抗议,认为你想挖苦他以及从来不认真听他讲话(有时候确实不想听……)。
你要是和他理论几句吧,他又嬉皮笑脸说要理解他的叛逆期,再说离家单飞也没几年了,难道不该好好珍惜母子的缘分吗?
Nnd,威胁我,远走高飞?乐不得赶紧脱手呢。
青春期的孩子真是讨厌而不自知。憋了一天的气,到了晚上我就像越涨越大的气球,他肯老老实实就寝我也就不计较了,还敢熬夜玩电脑我可真要爆了。
能言善辩的作家六六也抱怨过,被青春期儿子气得更年期提前,还找不到沟通渠道,只好奋笔疾书,《少年派》就是这么来的。
网友抱怨《少年派》后半部太狗血,破产、失业、吃播、二胎、离婚……,大人和孩子都乱成一团了,你哪知道这就是青春期娃的老母用来泄愤的呀~
01 孩子到了青春期,
你才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父母因为青春期的孩子而烦恼,但是大多数恐怕都没认真想过,为什么他们那么容易让你抓狂?在别人那你宽容大度,怎么到了孩子面前,你就变得歇斯底里、恶言恶语了呢?
我经常为小男人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而生气,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小时候老爸不也老怪我乱扔东西吗。
乱的人自有乱的路,我用了多少年才劝自己接受这个现实啊!
我还拉出李银河和王小波的大旗,证明有些人虽然不爱收拾房间,但他们是有创造性和更有深度的人,他们不在乎表面功夫啊,反而把时间用在更有益的地方。
我不是最该理解小男人的人吗?为什么反而要生这么大的气?
要说他真收拾起房间来可比我细致多了,有点细致姥爷的风范,虽然次数是真的有点少。我问他,既然你能这么快收拾好,为什么就非要节省这几分钟呢?在整洁的房间里待着,东西也不会丢,你不觉得更好吗?
他说肯定是好啊,但不收拾我也觉得没什么。既然我想收拾时很快就能收拾好,这对我根本就不构成问题。
他的房间乱不乱,只对我来说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原来这才是他不想收拾的原因:他没有改变的动力。
我比小男人纠结多了。表面上我接受了让房间整洁干净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但潜意识里我还在奢望,能在有生之年,像我老爸和姐姐们那样井井有条。
其实我真正气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
每个人都有完美执念,想改正“缺点”,还能同时保住“优点”,但这实在太难了。不过对于父母来说就容易多了,他们自己不用改只要逼孩子改就行了。我自己做不到的,可以让小男人去做啊!
当你对孩子喊:
你为什么不能把房间整理好?
你为什么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你为什么整天沉迷在电子游戏里?
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
就没有条理不清的地方吗?
就没有拖延的时候?
就不会明知不好还会沉迷吗?
你自己还做不到,又如何能强求孩子去做?
而你自己能做到的,也不能强求孩子做到,因为ta和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人。
越是不接受自己的父母,越会为育儿而焦虑,越会玩命去“教育”孩子。但是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你教他怎么做,而是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能默默打个样让孩子清楚地看到,他会选择他认为好的去模仿,就像他会选择不好的模仿一样。
02 父母的四种常见问题
父母自身也有很多问题,孩子最让你暴跳如雷的地方,一定藏着你的某种创伤或遗憾。
你对孩子喊的每一句“为什么要这样?”,换一种角度来看,都是在拷问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父母真实自我的照妖镜。
只有借由和孩子的冲突,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些藏在背后未被满足的期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做父母的焦虑。
父母有四种常见的问题:
一、无法走出舒适圈
这个简直就是在说我了。我曾经特别爱说,嗯,我就是这样了。
学心理学越久越会发现,和我们一直以为的不一样,天性对人的影响远远超过后天的影响,除非是极端情况,比如社会动荡、家庭虐待等,外部因素的强度远远超过了内部因素。
正常长大的孩子,外界的影响都是为天性服务的,只能是在促进或者妨碍天性发挥。
但是,这并不是让你以“我只能这样”为由,待在舒适圈里。
原因是,天性可能是用一生也无法全部搞明白的事。现在流行的基因检测,也并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结果,而只是一种预测可能性的概率。
你不能在孩子小时候就断定,这个孩子就是不善于社交;那个孩子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你能做什么呢?
只有不断地试探,经常离开舒适圈突破一下,去找自己的极限和“天性”,活一活试试。我相信没有几个人真的试探到了自己的极限,还轮不到担心天性的地步。
何况,天性也不能决定一切。
你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但如果你只是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尝试,总是以“天生不适合做这个”为理由拒绝一切新东西,那就别指望孩子会成为一个敢于尝试的人。
二、太在意被人喜欢
懦弱的父母,因为怕孩子不高兴,就不敢对他们提出要求。这样的父母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也容易因为太在意是不是被人喜欢而毫无原则地退让。
青春期是没错了,父母不要总是为不重要的小事激化矛盾,该认怂的时候要认怂,但这不意味着什么规矩都没有。
如果孩子在家里总是随便辱骂父母或长辈,只要达不到目的就乱发脾气,你需要让他们为破坏规矩而付出代价。
一个在家里没规矩的熊孩子,到了社会只会摔得更惨。
支持孩子当然重要,但父母另一个重要的责任,是做那个在关键时刻说“不”的人。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赞同或支持ta所做的每件事。
三、太喜欢控制
和懦弱父母相反的,是强势父母,他们的问题在于太喜欢控制,事无巨细都有太多的要求,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父母,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例子。
父母如果想要摧毁孩子的心灵,只要不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就足够了:“不要做你自己,乖乖听我的”。
四、过度追求成就
还有一类父母,以要求孩子获得成就为唯一目标。
在一个美国最富有、最有名的学校里曾经聚集了全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们座谈,主题就是“怎么能阻止青少年卧轨自杀?”
在过去五年内,这个地区发生过两次有规模的自杀聚集事件,每次都是几个月之内至少有5个青少年接连在同一辆列车前卧轨自杀。
自杀聚集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或地理位置很接近的地方,发生三起或者三起以上的自杀事件。自杀聚集是罕见的社会现象,但在当地已经发生过两起,说明问题很严重了。
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极端的学术压力下,青少年把自我价值和学术成就捆绑在一起,如果不能达到最高标准,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缺陷。
不是100,就是0。
这也是那些考上名校的杰出孩子,为什么仅仅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就会自杀的原因之一。“高压锅”式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精神崩溃。
有一位逼孩子考名校的家长,在孩子成绩下降以后去见学校的老师,她气急败坏地问,“如果孩子考不上名校怎么办?”
老师无奈地反驳,“你应该问,如果进了顶级的名校,她(学不好)该怎么办?”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总是要求孩子不断去蹦起来够树上最好的果子,而且只关注这一件事是危险的。
除了成就,人还需要滋养自己的东西,平衡才能让人健康地活下去。
03 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谦逊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我们正视自己的软弱和痛苦,真正长大成人的过程。
当我们对孩子缺乏耐心,更多看到的只是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时,其实是带着一种傲慢的态度:我比你正确,我比你强多了,你要听我的,乖乖地长成我希望的样子。
成人欺负起小孩来,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可你,难道不也是从一个小P孩长大的吗?那些成长的痛苦你都忘了吗?
做个足够好的父母着实不易,经常会让人感到无助。疲惫而无助的父母会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虽然看起来是孩子有问题,但更需要帮助的,是你。
记得对青春期孩子说这关键的八句话,同时也经常对自己这样说吧:
1、我爱你。
2、我为你骄傲。
3、对不起。
4、我原谅你。
5、我在听。
6、这是你的责任。
7、你能行。
8、不行。
(详见青春期是留给父母的最后机会,关键的八句话一定要多说)
记住,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来坑你的,而是来帮你认识自己的。让自己变得更好,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解码青春期(了解青春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帮助父母正面管教十几岁的孩子)
¥41
购买
.END.
作者:八段锦,已出版《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东坡心理传记》,微信公号“心理八八”(bdjxlbb),喜马拉雅fm:八段锦的心理八八,用治愈的声音讲述走心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