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红军长征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草鞋:红军长征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导读
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草鞋是我军指战员的必备品和最爱之一。中国革命就是活跃的青年步枪手穿着草鞋,越过一个又一个的省份,一刻不停地连续作战,而最终取得胜利的。
01
穿草鞋闯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路
20世纪30年代,在长征前的中央苏区广为传唱的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可谓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思想作风和过硬工作作风的生动写照:“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实际上,江西南部讲究且扎实一点的草鞋往往是布底,鞋帮上有用布片做成的耳子和鞋后跟。在长征中,红军指战员穿上草鞋,既能保护双脚,又可以防滑止跌,更是严肃军容风纪的必需。
草鞋
1936年,莫休在《一天》(注:该文曾辑入红军总政治部编辑的长征回忆录中)中写道:要进遵义城了,却有人不肯穿鞋子,因为“前两天连续落了几天雨,现在路上还有积水和泥沼,有人怕将还未上脚的新鞋子溅污了,故宁愿打赤脚”。有鉴于此,首长教育、命令他“不准打赤脚,鞋子穿起来”“不行!不准破坏风纪”“进城要穿漂亮一点呀”。最终,这人被强迫穿上“那双唯一心爱的鞋子”。
据朱仲丽(注:王稼祥夫人)的《艳阳照我》载,毛泽东曾于1939年9月在延安对朱仲丽说:“红军上井冈山的时候,是穿破鞋打赤脚。我们开始打草鞋时,用的是干稻草搓成草绳子,那样的草鞋穿起来,哪有你们现在的舒服,更没有这样漂亮!草鞋的发展归功于我们红军,而草鞋的发明权是农民。红军从农民那里学会打草鞋,脚上有了草鞋,就不至于磨破脚了。农民穿的草鞋也好,红军穿的草鞋也好,都是空前绝后的。前边露出脚指头,是空前,后头看见脚后跟,是绝后。我们革命的道路,从井冈山起,就是用草鞋走出来的,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我们是穿草鞋闯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路!”
长征时期的草鞋
1934年10月中旬,8.6万余中央红军按照军委命令,集结到江西雩都(即于都),渡过贡水(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程。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频繁的行军作战、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得指战员负伤、染病成为常见现象。
因为缺医少药,为减少发病,将非战斗减员降到最低程度,红军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卫生教育,如要求指战员穿好草鞋,打好绑腿,预防脚痛、打脚泡,防止被巴茅草、荆棘、树枝等划伤腿,等等。
在长征前,中革军委在雩都设立了总兵站和物资供应总站,参加长征的人都可领到粮食、弹药、衣着等。作为准备工作,位于江西瑞金的红军草鞋厂日夜赶制出10万双草鞋,分发给即将踏上征程的指战员。
一般而言,每个长征指战员按要求所带的行李包括干粮袋(含10天以上的粮食)、武器、水壶(南方多竹,故有时用竹筒替代)、背包、被毯、棉衣、草鞋(三双左右)、洋瓷缸(塞毛巾用)、斗笠等必需品。
长征中用过的水壶
谈到长征出发初的穿着,据军委总部参谋吕黎平的《青春的步履》载:“九日十六时,大家集合在军委办公室左侧的操场上,听候军委首长的点验。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准时到达操场的正中央。三位首长的着装同我们参谋人员完全一样:头戴灰色的红五星单军帽,身穿一套刚发的灰色棉衣裤,腰扎皮带,背挎小公文皮包,腿缠绑带,脚穿布草鞋。”
02
打草鞋成为红军每天的必修课
为了让红军在路上不打赤脚当“赤脚大仙”,苏区百姓日夜加班加点地编打出草鞋10万双以上。“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百姓一片心。阿哥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这是当时送鞋盛况的真实写照,也是苏区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了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这双草鞋编得细密周正,材料也不是粗粝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鞋里的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这是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刘亚楼警卫员谢志坚的心上人(春秀)送给他的黄麻草鞋。据他回忆,只在金沙江畔和抢渡大渡河时穿过两次,其余时间皆放在布包里。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脚上的鞋成了磨损最快的装备。除了依靠战斗和打土豪获得的缴获外,基本没有什么后勤供给,这也使打草鞋成为指战员每天的必修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红军指战员来说,打草鞋几乎与打枪投弹一样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只要有休息时间,指战员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打草鞋。
红军长征途中编织草鞋
草鞋往往是就地取材,大家自己动手编织,虽不美观,却实用且实惠。有鉴于此,红军一有空便会打草鞋,以保证有“候补草鞋”。否则,次日便会没穿的。一般情况下,一双草鞋走几十里路或许就“报销”了,特别是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糟”的黄土路上走,磨损会更严重。
据有的指战员回忆:“到哪儿看见草好,拽几把,塞到自己这个背包里头,或者装到兜里,晚上一宿营了赶紧就打。”还有,就是用烂得不能再穿的衣物撕成布条和草拧成一块打成的,属于高级草鞋。据朱仲丽的《艳阳照我》载:“所谓草鞋并不全都是用草打的,也包括用废布条打的,只是习惯通称草鞋。”
影视剧中的红军在编织草鞋
长征刚开始时,有红军喜欢光脚或因不会打草鞋而不穿鞋。时间一长,不少人的脚就被草或石子划伤,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针对此情况,怎样解决草鞋供应便成为棘手问题。
据1934年11月14日的《红星报》上刊登的文章《怎样解决草鞋问题》指出:“解决部队中的草鞋问题,在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这问题还未引起有些部队的严重注意。‘济南’某部还有不少的战斗员没有草鞋穿。‘红星’的许多运输员打赤脚。这些部队的政治机关和供给机关应马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解决草鞋问题。
我们的意见可以采取下列的办法:一供给机关有计划地收买草鞋,尽可能地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二、没收土豪的滥(烂)衣裤和麻等,应注意分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三、发动会的同志帮助不会的打草鞋,发动战斗员打草鞋慰劳运输员。”
文章对草鞋的选材、编制、穿着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是重要的工作指南。显见,草鞋并不是一般性的个人物品,而与指战员的生命、鲜血以及战斗胜利休戚相关。
03
红军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要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长征中红军主要靠快速行走。红军主要穿什么呢?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成本高且不耐磨,最经济实惠的当数草鞋。若没有鞋穿,就只有让脚底板遭受石头、泥沙伤害了。显见,草鞋是红军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影视剧中的红军穿着的草鞋
《长征组歌》中唱道:“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无需赘言,长征就是指战员用双脚走出来的胜利!
1935年5月28日,在四川飞夺泸定桥时,红军就是穿着简陋的草鞋,创造了一昼夜最快行军达到240里的奇迹。1936年2月27日,为执行康道炉战役计划,以红三十军为先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翻越党岭雪山。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的党岭雪山,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海拔5000多米,气候变幻无常,风暴雪崩不断,是红军翻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雪山。
据《徐向前回忆录》载:“翻越党岭山,必须赶在中午十二点钟以前。每天下午要起风暴,人到那里,就别想活命。我们令部队充分做好征服大雪山的准备工作。规定每人带足三天以上的干粮,备有两双草鞋和一副铁脚码。穿草鞋爬雪山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是很难想象的事,但红军指战员就是用这样简陋的装备,战胜了传说中的“鬼门关”。
红军们穿着草鞋徒步
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它不仅是当年红军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象征和见证,更是弘扬凝固在其上的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
来源: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