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温铁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温铁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总的来说是由于建国初期希望在人口众多、但资本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进入工业化形成的。一方面,当时的国际、国内

温铁军: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总的来说是由于建国初期希望在人口众多、但资本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进入工业化形成的。一方面,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都不容乐观。当时中国刚刚独立,名义上有了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但客观上看仍然没有完全的军事主权。从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更换成苏式装备后,就必须得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协同作战了。军队指挥官看不懂俄文教材,学习新的战略、战术指挥体系就变成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另一方面,苏联援建我国工业时期,我国没多少人懂工业,不懂怎么管工厂,最后只好从苏联请厂长、工程师,连技术工人都是苏联的,请来的厂长待遇相当于中国国家主席的待遇,工程师的待遇相当于部长的待遇。而当时我国进城的农民工除了有点力气会挖沟,有点技术会盖房以外,大都不懂车床怎么开、全套工业系统如何运转。因此,我国早期工业化就是以苏联援建的重工业为主,是支撑战争和军事需求的工业化。

为了这套系统的运转,我国建立了一套国家上层建筑,如经委、计委、建委、财委、商委等,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政府模式建立的。所以一旦中国要求从军事上拿回主权,就一定会有矛盾发生,即中国收回中长铁路和旅顺口军港。当时我们想把完整的主权收回来,但对方却提出建立联合空军和联合海军的指挥体系。我们当然不能答应他们的条件,中国人是不允许外国军队一兵一卒驻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

我们拒绝苏联的条件直接导致了1957年苏联停止对华投资,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没有投资的阶段。在要素相对稀缺的条件下,市场看不见的手还可以优化要素配置;但如果要素绝对稀缺,资本要素是零、甚至是负债的时候,要怎么优化配置?这也就是发展陷阱的本质:一旦停止投资,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陷入灾难。当然,西方的理论并不是这么总结的,他们总是认为发展中国家陷入灾难是因为素质不高、制度不好、微观机制不行等原因。

于是乎,1957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当时工业停摆,经济大规模下滑,发生了严重的危机。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开始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停止工业投资产生了大量不能就业的年轻人,国家不得不把他们送到农村去,这就是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导致经济大起大落。1958 年到 1960年三年时间,下乡知青数达1000 多万。同时,为了不让人随便流动,户口、粮票开始出现。这时如何跳出危机?唯有依靠体制。我们必须承认,人民公社有很多问题,但这个体制有一个重要的替代作用,就是成规模地集中了劳动力,以准军事化的建制,用劳动力替代了稀缺程度为零的资本。那时候,这种体制被西方人叫做“人海战术”,修公路、修铁路、修水库,所有大型工程都是靠人去干。就在这个时期,全国拥有了八万多套水利工程。靠人力把工业带起来了。再加上当时的“三定”:定产量、定上交、定分配,农村劳动力根本吃不饱,而国家把拿走的那些粮食用到城里、用到工地上,用统购统销的方式成规模的满足了城市劳动力基本的生存需求。就这样,中国用这种方式度过了原始积累,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家,城乡二元结构也就逐渐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