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说柳絮
芳菲四月说柳絮
魏红达
古人对柳树钟情有加,“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杨柳万千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絮池塘淡淡风”,诗人们不仅喜欢吟咏柳枝和柳叶,也喜爱以柳絮入诗。
柳絮,不是柳树的花朵,而是柳树的种子,我们极容易误解,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就提醒我们说:“柳絮,《本经》以絮为花,花即初发时黄蕊,子为飞絮,以絮为花,其误甚矣。”(《本草拾遗》)而古人写入诗词中的既有柳絮,又有杨花,其实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如“颠狂柳絮随风去”“柳絮送人莺劝酒”“闲倚绣帘吹柳絮”“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杨花茫茫愁杀人”“杨花雪落覆白苹”,“春风不解禁杨花”。古人柳絮和杨花不分,它蓬松,轻盈,雪白,漫天飞舞,寄寓了诗人们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
古人钟情于柳絮,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目的——以柳絮代指雪花,借柳絮排解愁情,凭柳絮叹春光易逝。而我要说的是柳絮带来的搅扰。
有个传说,讲的就是隋炀帝喜欢柳树的故事,他命人在都城及所到之处遍植柳树,柳树多了,柳絮自然也会多起来,刮起风来,满城白茫茫一片。
白居易写过一首诗歌叫《西还寿安路西歇马》,他抱怨柳絮弄得衣服帽子上全都是一身白色,“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在同一地点他的另一首诗《寿安歇马重吟》则写出了柳絮范围之广,人和马要在柳絮之路中穿行。“垂鞭晚就槐阴歇,低倡闲冲柳絮行。”
不只白居易的诗里有反映柳絮扰民的情况,诗人韩偓在《卜隐》中写出了柳絮浮在水面上的情况。“桑梢出舍蚕初老,柳絮盖溪鱼正肥。”柳絮像白色的被子一样覆盖在溪水之上,可见柳絮之多。
诗人雍裕之和王谌甚至在《柳絮》诗中分别写道,“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解作漫天雪,终成满地灰”,柳絮满天满地,简直成了一种絮灾。
当然了,并不是说诗人们有多讨厌柳絮,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柳絮多到扰民的程度了。其实,古代科技并不怎么发达,古人不能发现柳絮可能致人生病的原理。
柳絮漫天飞舞的季节,是各种过敏症状高发的季节,又是柳絮过敏症人群抓狂的季节。
专家研究表明,人们对柳絮过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中摄入了大量的鸡蛋、肉制品等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导致体内产生抗体的能力亢进,遇到过敏源时就更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另一个是因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食品添加剂的大量应用,导致人体接触更多的抗原物质而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看来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使人类社会向更高级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
然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古有神农氏尝百草救民于水火,中医博大精深,万物源于自然,大多可入药治病。柳絮又是一剂治病良药。柳絮味苦,性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医书上多有记载柳絮的功能和主治,如《本经》“主溃痈,逐脓血”,《别录》“主痂疥,恶疮,金疮”,《普济方·针灸》“贴灸疮法”,《药性论》“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
不止于此,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许多用柳絮制病的良方。如治吐血:柳絮,不拘多少,焙干,碾为细末,温米饮下。(《经效良方》柳絮散)治金疮血出不止:柳絮封之。(《千金方》)治一切恶毒,脓血胀痛不溃化:柳絮敷上,脓泄毒减。(《外科撮要》)治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柳絮(捣末)、腻粉,上二味等分,研匀,油调涂之。(《圣济总录》柳絮散)在这里,柳絮化身为白衣天使,无形当中潜入人体,消灭菌毒,使病体回春。
再说,世间无数物和人,都如柳絮一个样,有正必有反,有美必有丑,有善必有恶,但愿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人间四月芳菲,让柳絮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美景:春光烂漫,柳絮飞舞,公园,屋旁,路上,空中,如飘絮,若雪花,像小小的白色精灵,又似美妙的多彩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