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田氏代齐后姜姓只有齐康公两个庶子得以存留并繁衍生息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田氏代齐后姜姓只有齐康公两个庶子得以存留并繁衍生息 民间关于末代齐侯齐康公最终在七十六岁的高龄被饿死的传说是不可靠的。事实上按照历史的记载这位“亡国之君”晚年生活的

田氏代齐后姜姓只有齐康公两个庶子得以存留并繁衍生息

民间关于末代齐侯齐康公最终在七十六岁的高龄被饿死的传说是不可靠的。事实上按照历史的记载这位“亡国之君”晚年生活的是那种既心酸又宽慰的日子。证据就是这位曾经的国君在死后还有自己的谥号,能有一个官方提供的谥号,说明至少齐康公还有着“花瓶”的作用。根据谥法,“康”字的含义为:“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务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

毫无疑问,这个“康”是指的这位齐侯“好乐怠政”。

齐康公,姜姓,吕氏,名贷,为齐国开祖姜太公二十世孙。在位时被称为齐侯贷。

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前405年),刚继位的齐康公就碰上了一场大乱——“三晋伐齐”。当时齐国的实际统治者田氏发生内乱,田氏长者田会据廪丘割据叛乱,并请来了名分未正的三大新兴“诸侯”韩、赵、魏三家前来武力干涉。《吕氏春秋·不广》言及此役:“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

这一仗打得齐国落花流水,而此时韩赵魏三国提出的一项重要退兵条件就是希望齐康公走动走动,在天子那里做个保人,让天子承认我们三家为诸侯国。《淮南子·人间训》中是这样记载:“括子以报于牛子曰:‘三国之地,不接于我,逾邻国而围平阴,利不足贪也。然则求名于我也,请以齐侯往。’”

这一记载可以说是整个三晋伐齐事件的中枢。括子对三晋伐齐的目的看得极为清楚,“利不足贪”,而是要“求名”,魏、赵、韩三国是要通过“伐齐” 而使齐屈服,进而通过齐向周天子“求名”,所以“求名”成为整个三晋伐齐事件最为核心的内容。无可奈何的齐康公内有田氏的逼迫,外有受魏、赵、韩三家的压力,不得不去朝见天子周威烈王,向天子表明三家平息“田氏内乱”有功,请天子将大夫高升为诸侯。于是便有了《资治通鉴》开始的第一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齐康公

这对于齐康公是不祥之兆,甚至可以说是自掘坟墓。

此后的齐康公不愿意坐以待毙,鉴于之前晋幽公因为恐惧韩赵魏三家权贵的权力,企图以低调做人来保全自己,谦卑的去朝见赵,韩,魏之君——但晋国公室最终还是被灭亡。齐康公开始大规模的彰显自己或者说齐国公室的存在。据《墨子•非乐》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齐康公兴万乐,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羸,不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此掌不从事乎衣食之财,而掌食乎人者也”。

“万”是一种祭祀宗庙山川的团体舞,也就是不断的用这种大规模的集体主义活动来彰显公室的威严。

团体操,有助于彰显一个国家的威严。

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最终齐康公在做了十八年齐侯之后仍旧被田氏夺取了江山。新的国君当然是田氏子孙,他夺位后自称陈侯,将故主齐康公迁于海滨的小城。七年后,齐康公薨,因为没有嫡子,这座小城也被收回,吕氏之祀遂绝。而据《吕氏世系谱序》中记载,虽然康公的正妻没有生养,但是却有“二庶子曰绥、曰缨”而这两支后代,又在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迁徙、移居,枝蔓全国,大系、支系弥补,繁衍至今。

齐康公墓有两处,一处为福山县东北三十里之罘山巅。一处在淄博市临淄区境内齐陵聂仙村西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