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清风徐来
苏轼与清风徐来
文/李六如
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执政二十八年,经历了五朝皇帝,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知州,在吏部、兵部、礼部任过尚书,曾奉诏荣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也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等地,颠沛流离,仕途坎坷,历尽千辛万苦。
然而,无论是为官一方,还是贬谪流放,苏轼都保持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勤政为民的本色,甚至提出了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廉政思想,形成了非我所有,一毫莫取的人格品行。
这些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刻而又长远,千百年来,犹如一股清风,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西园雅集》中的东坡居士
言传身教,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资产,是一个人最厚重的底色,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说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
所有耀眼光环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因为一个家庭里,她们会用自己的温暖和爱心去关心照顾家人。
在苏轼成长的道路上,母亲程氏夫人对其心智的提升起过重要作用,当幼年苏轼读《范滂传》,说要做一个范滂那样一心为公、刚直不阿的人,程氏夫人没有因范滂的悲惨结局担心孩子,反而说只要苏轼做范滂,自己就能做范滂的母亲,鼓励儿子去为真理和信念奋不顾身。
苏轼一生因不合时宜屡遭贬谪,可是其为国为民的本心始终未曾动摇,这与他受过良好的家风教育是分不开的。
现在有人把苏轼母亲程夫人和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贤母,确实不无道理。
三苏坟之苏东坡墓 摄影 张杰
初仕凤翔,吾不好此道
苏轼的仕途开启的第一站在陕西凤翔,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苏轼考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主要掌管机关日常公文,也分管一部分案件、税务等工作,从地位而言,大概相当于地级市市政府秘书长。
苏轼初次踏入仕途,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调研,开始实践其惠民之政。
据《龙川略志》记载,他改革衙前之役,以官府专卖让利于民,坚决免除积欠,兴修水利等。
凤翔开元寺的一个僧人为了取悦苏轼,便私下献给苏轼一个炼金秘方,并说此方可使朱砂化为金子,苏轼厉声说我不好此道。
初入仕途,便决然拒绝金钱物质的诱惑,这是他的廉政思想的初步体现。
苏轼在凤翔的刚直敢为性格和勤政爱民情怀,被当地百姓誉为苏贤良,成为后世为官者学习的榜样。
苏轼题写的放鹤亭 摄影 纪陈杰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公元1077年7月,苏轼刚到徐州上任知州不到三个月,黄河在潭州曹村决口,肆虐的洪水直冲徐州而来。
徐州古城岌岌可危,若是城墙一倒,则整个徐州城就泡在汪洋之中。
爱民如子的苏轼,积极率领徐州城的官兵,亲自指挥在抗洪第一线,吃住城墙上,三过家门而不入,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豪言壮语,临危不惧,以身帅之,与城存亡,不仅稳定住了民心,也彰显了他作为这座城父母官的责任与担当。
经过45天的奋战,大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
徐州百姓感念其功,纷纷杀猪送到官府。
苏轼作风廉洁,却又盛情难却,只好先收下这些肉,亲自指点厨师烹熟后又回赠给当地民众,百姓吃后都觉得此肉味醇汁浓、香糯而不腻口,一时赞不绝口,自此就有了回赠肉的说法。
可以说,回赠肉是 东坡肉的前身,东坡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然后在杭州得到发扬光大。
再现苏轼在徐州抗洪保城 摄影 纪陈杰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中国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乌台诗案后,苏轼责受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到达黄州。
因俸银减半,生活极其困苦,日子到了精打细算,甚至抠门的地步,但他如此解释说一曰安分以养福。
二曰宽胃以养气。
三曰省费以养财,不但不觉得丢人,而且认为贫穷不是苦,它能带来诸多好处。
好友马正卿向太守请求将城东废地拨给苏轼耕种。
苏轼率领全家开垦耕地,自食其力,因耕地在东边的山坡上,所以他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为了维持生计,把每月开支分为三十份,用麻绳挂在房梁上,每天画叉取用一份。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慨叹。
贬谪黄州期间,苏轼结识了一位王姓卖酒掌柜,王掌柜心生怜悯,便自作主张把苏轼赠与他的一幅墨竹图卖与他人,并将卖得的300两银子交与苏轼,让他安顿家庭生活。
苏轼知道后,迅速找到买家把钱款退与人家,随后又把这幅画投进了火炉,并告诉王掌柜说:苏某虽穷,但画艺无价!
清廉之人,目中无钱
中国三年的抗疫行动,让我们见证了科学防治的力量。
疫情从来都不是稀客,那么在宋朝,疫病流行期间苏轼又是如何防治瘟疫的呢?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再次任杭州知州。
没想到刚一上任,就碰到疫病大流行,苏轼一边积极上奏朝廷汇报疫情,一边开仓赈灾救荒。
与此同时,他又筹集钱款,准备开设病坊,病坊相当于现代的医院住院部。
为此,苏轼自掏腰包50两银子,保证了病坊快速建成。
由于专门向广大贫苦农民开放,病坊常常是超员运行。
为了让大家安心疗养,他还派人制作了稀粥药剂,免费发给大家。
他为官3年时间,共医好了一千多人,而且无一例医疗事故,以致当地的百姓称赞这种病坊为安乐坊,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的第一个方舱医院。
元祐初年,苏轼在京城为官,一位朋友派人送来黄金五两、白银一百五十两,他辞谢不受,在征得友人同意后,以友人的名义捐赠给杭州的安乐坊。
停开八丈沟,不做面子工程
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
为解决陈州和颍州水患,朝廷决定开挖八丈沟。
苏轼上任后,亲自带人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开挖八丈沟不能解决陈州颍州水患,于是连上三道奏状,请求停开这一重点工程。
当地官员特别反感苏轼这一做法,因为断了捞取油水的财路。
在苏轼到任之前,有的地段已开始施工。
请求停开八丈沟,不仅会让他自己失去难得的捞取钱财的机会,还会得罪周边知府,更有冒犯朝廷之嫌,轻则乌纱难保,重则打入大牢。
如果要当太平官,他本不必过问。
但工程浩大,攸关颍州百姓的生存大计。
一到任,苏轼便严格履职,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经过细致地勘察研究,发现开挖八丈沟于解决水患无益,就立即上报朝廷停止这种树立政绩工程的不实之举。
朝廷最终采信,及时止损,使颍州至少免除了十八万夫役和三十七万贯石钱米。
请知颍州,对抗面子工程,也成为颖州百姓流传至今的佳话美谈。
寓意于物,不可以留意于物
苏轼《宝绘堂记》提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
寓意于物指以物来寄寓自己的感情,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留意于物,指以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实现占有的目的。
君子可以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不可以沉溺美好的事物。
此文还以苏轼的亲身经历来论证。
他年轻时酷爱书画到什么程度呢?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别人拥有的,唯恐得不到。
后来幡然醒悟: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从此之后就不再沉溺其中。
就像看到美丽的烟云、听到悦耳的鸟鸣,自会感到身心愉悦,然而看过听过之后不再过分思恋。
如此一来,优美的书法和绘画,仍然会使我快乐,却不再使我沉溺。
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
元符三年(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移廉州(今广东合浦)。
五月渡海,九月改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
行至英州,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
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至真州(今江苏仪征),他带着一丝欣慰的心情游览了真州名胜金山寺。
在金山寺的墙壁上,他意外看到了自己的画像,感慨万千。
经过多年的贬谪岁月与艰苦生活,他已看淡荣辱得失,即是自嘲,更是释然,在金山寺的画像下追忆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六月,苏轼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靖国元年(1101年)7月28日,苏轼在常州去世,终年64岁,一代文豪就此为他的风雨人生画上了句号。
他在弥留之际作绝笔诗《梦中作寄朱行中》,劝诫朱行中要学习郑国子产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故事。
以玉喻人是其表,借人写己是事实。
苏轼一生在人格气节上孜孜以求的,正是成为一方纤尘不染的无暇之玉。
长期的宦海生涯使苏轼认识到廉是官场立足之根本,他曾上书《六事廉为本赋》,强调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
强调官员应具备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项素能,告诫同僚也告诫自己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苏轼一生忧国忧民,廉政无私,无论穷达显隐,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其志,这份乐观豁达、豪迈磊落,值得我们当代人反思、学习和效仿。
目前徐州打造的清风徐来廉洁文化品牌,正是发端于苏轼《前赤壁赋》所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通过近一年推动,清的思想根基不断夯实;风的传导效应正在形成;徐的地域特色愈发彰显;来的工作成果持续涌现。
清风徐来清正廉洁价值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带动徐州全社会形成勠力同心的干群关系、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为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强力廉政文化建设支撑。
作者系民盟徐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