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名噪一时的一首诗,却经不起推敲
在唐朝名噪一时的一首诗,却经不起推敲
唐诗,是中华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多少才如湖海的华彩诗篇,多少才如湖海的诗坛高手,使得唐朝拥有了诗的国度和诗的时代之美称。
唐朝的诗歌创作,无论其创作群体的庞大,名篇佳作数量之多,涉及题材之广泛多样,艺术成就之高妙绝伦,影响力之深远,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唐诗之美,美在它能跨越历史时空,让人们能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受到千百年前诗人的心跳和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不过天下事无绝对,由于古今审美观的发展变迁,还是有一些唐诗却没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唐朝时能让人拍案叫绝,但随着时过境迁却魅力不再,甚至被后世嗤之以鼻。
有一首诗前后评论反差之大,堪称最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郑谷的一首作品。
乍一提起郑谷,很多人会表示没怎么听说过,但对下面这个历史逸闻可能会有印象。
《五代史补》记载,唐朝末年有一个有名的诗僧齐已,擅长写诗。
他曾经写了一首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完之后再三斟酌觉得不满意,于是找到当时一个名诗人求教。
诗人告诉他,把昨夜数枝开改成昨夜一枝开,只改了一个字,但早春那个早字便跃然纸上,诗僧齐已大为佩服,当即叩地膜拜。
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一字师的典故由来。
让诗僧齐已顶礼膜拜的那个诗人,正是郑谷。
《唐才子传》记载,郑谷,江西宜春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在书香门第长大,博览群书,能诗善文。
光启三年郑谷高中进士,先后担任鄠县尉、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务。
但郑谷生不逢时,他的一生正好全程经历唐朝最后六十多年时间,强盛一时的大唐威风不再,完全沉沦在内忧外患的泥沼中,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郑谷最后弃官隐居,流连山水吟咏性情,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中,写出了很多佳作。
郑谷的代表作是这首《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人寥寥数笔,勾勒出几只鹧鸪在江边徘徊悲鸣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重的羁旅思乡之意油然而生。
正是这首诗让郑谷成就了一世才名,在唐朝名噪一时,广为传唱,也奠定了郑谷在晚唐诗坛的地位。
《唐才子传》记载,唐朝人称赞郑谷为一代风骚主也,评价极高,其中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更是被视为名句,郑谷也被唐朝人尊称为郑鹧鸪。
郑谷诗中的其他佳句,如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也在唐朝传诵一时。
遗憾的是,郑谷的作品却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他和他的作品的评价,在他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比。
唐朝人对他赞叹不已,后世对他的评价却一路走低。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就曾评价郑谷:其诗格不甚高,人家多以教小儿,不行于世矣。
宋代学者周紫芝也说郑谷的诗气象浅俗,苏东坡更是直接斥之以此小学中教蒙童诗,除了通俗易懂,适合教教小朋友,单纯从艺术角度而言,难登大雅之堂。
清朝乾嘉时期的大学者翁方纲,在著作《石洲诗话》中,毫不留情地说:诗殊非高作,何以得名于时?认为这首诗被唐朝人视为佳作,简直不可理喻。
清朝文学评论家也在《养一斋诗话》中评价郑谷:皆便于流俗之耳目,无当于诗家之雅音。
近现代学者、作家施蛰存,也曾指出,这首诗不能称之为郑谷的代表作,其他作品反而比这首好的多。
近现代学者谭优学也说过,郑谷以《鹧鸪》饮誉,然反复吟咏,并不见佳。
对郑谷的《鹧鸪》的评价,为何会形成如此泾渭分明的巨大反差?唐朝人把这首诗捧上天,后世文人却对它嗤之以鼻?各家说法不一,笔者对唐诗研究不深,未敢妄下定论。
要说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作不比他还要通俗易懂,却没有像他一样饱受指摘。
仔细看了一下原诗,问题大概出在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两句上,这两句诗的文风,实在太像评书演义中的章回标题,一股浓浓的市井文学气,与全诗格调格格不入。
另外从笔法而论,这两句诗也嫌锋芒太露,直接掀开了全诗的底蕴和内涵,让后人失去了品味咀嚼的空间,有悖于含蓄蕴藉之旨,故此才会不入后世大家的法眼。
至于唐朝人为何会如此推崇这两句诗,则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