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长白山天池的水和鱼是怎么来的?天池四周高隆,没有一条入湖河流

点击:128 来源:踏青网
摘要:长白山天池的水和鱼是怎么来的?天池四周高隆,没有一条入湖河流 长白山天池的面积看似不大,但深度却是全国淡水湖之最,平均水深204m,总蓄水量因此达到了夸张的20.4亿m³。更神

长白山天池的水和鱼是怎么来的?天池四周高隆,没有一条入湖河流

长白山天池的面积看似不大,但深度却是全国淡水湖之最,平均水深204m,总蓄水量因此达到了夸张的20.4亿m³。更神奇的是,天池四周高隆,中间凹陷,没有一条入湖河流,但湖中却生活着不止一种冷水鱼。长白山天池的水和鱼究竟是怎么来的?

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深的淡水湖泊,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它的神奇之处首先在于巨大的水量,拥有20.4亿m³的纯净淡水,而且相当稳定。长白山天池的北侧有一个天然缺口,洁净的湖水源源不断地从缺口处流下,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天池瀑布。从天池外泄的水量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每年的溢出量平均为1.23亿m³,如果把这些水注入一个长、宽均为100m的方形水桶,最终的高度足以达到12300m。除了海拔高、泄流量大外,长白山天池还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源头,这三条大江也是滋润东北平原的主要水系。在古代,长白山天池也被称为“图门泊”,意思就是“万水之源”,从中可以看出长白山天池对水系发育的重要性。但“有水必有源”,天池水的源头又是什么呢?我国古人认为,长白山天池的水来自于东海,还将其称为“海眼”。这种说法存在科学依据吗?根据古籍和民间传统的说法,长白山天池平时不见潮涨潮落,但每到七日就有一潮,与海水相呼吸,故名“海眼”。民间认为,长白山天池与东海的海水相通,湖水即来自于东海之水。但从科学角度看,“水往低处流”是基本的物理规律,长白山天池的海拔高达2819m,与海平面有天壤之别。即便天池底部有海眼与东海相通,根据自然规律,水流也应该是由天池流向东海,而非从东海流向天池。

因此,长白山天池并非是以东海之水为源。根据科学调查,目前学术界对天池水的来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涌泉是主要的补给来源。天池周边多雨多雪,是吉林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这一部分天然水源约有0.43亿m³,但还是不及每年的外流水量。另一个重要的水源则是地下涌泉,这和天池的水文特征也高度相符。据调查,长白山天池的底部存在众多的泉眼,湖边也存在天池温泉群,终年均有温水喷涌而出,部分水域即便在冬天也不结冰,水温保持在10℃以上。涌泉的水量非常稳定,除去水分蒸发、湖水外流,每年仍能使天池保持充盈的水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能又有人要问了,长白山天池的深处既然存在大量的涌泉,那涌泉中的水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我国学者联合美国、瑞士等国科学家于2021年在《地质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天池中的地下涌泉水其实来自于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和长白山天池的距离超过2000公里,看似完全没有关联,怎么可能会存在水文联系?该论文给出的解释是: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的下方,海量的地下河水涌入到地下裂谷,并通过导水通道(玄武岩孔洞)向青藏高原的北边、东边乃至南边流动,其中有一部分就流到了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大的休眠火山湖,也是天然的出水通道。在地质构造过程中,火山的熔岩流在冷却过程中因热胀冷缩而形成缝隙,并在玄武岩中构成发达的地下水网,天池因此成了地下淡水的出水口。在海拔方面,青藏高原也显著高于长白山天池,符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科学家经过计算后还发现,长白山天池的外泄流量减去年降雨量,还有8000万m³的空缺水量,相当于6个西湖那么多。在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这些水应该都是补充自青藏高原地区的地下涌泉,其水量只相当于羌塘地下渗水量的1%。说到这里,天池水的问题已有比较明确的来源。至于长白山天池中的鱼类,来源则更加简单,大概率是和人为放流、放生有关。据科学考察,长白山天池中长有水草、藻类等基础饵料,并且至少有4种以上的冷水鱼,包括虹鳟、红点鲑、山川鱼、倒鳞鱼。

在天池的淡水鱼中,最出名的当属虹鳟。早在1984年,朝鲜一侧的民众就在天池中放养了100条虹鳟,自然情况下3~4年就可发育成熟,雌鱼一次可产卵100~200粒,寿命可达19年。在1993年,《朝鲜祖国统一报》还报道了一个新发现:科考队对天池进行了生物考察,并在天池中抓到了罕见的天池鱼(虹鳟),最大的一条长72cm,重7.1kg,专家估计年龄已有10龄。这说明放养的冷水鱼不仅适应了天池的水质,还能顺利生长。由于天池水面广阔,深度大,鱼群密度低,因而发现鱼儿的几率也很低。在天池深处,可能还生活着更多的神奇物种,天池的秘密还等待着人们进一步探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