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大凡不少人见到情侣在公共空间世界向他人毫无顾忌的展示他们的恩爱的时候,都会奉上句“秀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大凡不少人见到情侣在公共空间世界向他人毫无顾忌的展示他们的恩爱的时候,都会奉上句“秀恩爱死得快”的话,或是戏谑,或是玩笑,或是嫉妒,或是反感等等,这是作为说这话的人各种心理。但事实上,作为这句话的针对对象,结果却往往是一语成谶,最终劳燕分飞。也正是这种很大概率的结果,又反证了这句话的先验性。于是,“秀恩爱死得快”就成了一种流行的共识现象。

那么“秀恩爱”为什么就一定“死得快”呢?这其实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首先,我们来分下“秀恩爱”的人为什么要秀恩爱?秀恩爱的人无非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炫耀,二是分享,三是希望得到祝福。当然,在秀自己恩爱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起码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但这样美好幸福的初衷,为什么往往换来的却大多是没有修成正果的结局呢?其实这依旧是个心理学问题,不单是情侣们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涉及到的心理问题。那就是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在我们心理上的认知问题。

我们知道,衡量一样东西需要标准,也是需要参照物。我们活着,也就需要衡量自己的价值标准,于是我们有了所谓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我们一个人孤立的就那么形成的,而是通过群体的共同认知形成。也就是说社会群体是我们自身价值的一个参照物。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但同时,我们又是有属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思考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我们的独立个体和我们所处社会群体两者中妥协最终达到平衡形成的。我们可以选择个体性的生活,但不能违背群体性的底线;我们也可以选择群体性的方式,但最终无法越过我们的个体感受。

于是,问题就来了,“恩爱”是属于个体性的成分还是群体性的成分呢?爱情,作为一种绝对主观的感受,这无疑是属于绝对个体感受的层面的。但秀恩爱的方式则是一种属于群体性的方式。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也就是说,秀恩爱其实和恩爱没必然的联系,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对秀恩爱的人群来说,个体的感受面在更大程度上被群体性的参照盖过。这一类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的主观感受被淡化的了,但作为纯粹主观的爱情来说,他们又需要获得一种确定性一种安全性,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外部的认可来加强这样的一种对恩爱的自我认可,于是秀恩爱也就成了个体性丧失的一个表现。他们不断的用“其他人来都认为我们是恩爱的”这个假象来加强“我们的确是恩爱的幸福”这个其实他们没任何确定性的感觉。

当爱情开始越来越走向现实的时候,也就是说彼此间开始更进步的加深了解和共同生活的时间多起来的时候,那么很多的生活细节就会直接触及到他们最为直接的个体感受上来,而这个却是无法通过“秀恩爱”的方式来进行正强化的。于是,自然就和秀恩爱那自以为的恩爱假象发生了最直接的冲突。这个过程是群体性参照回归个体主观感受的过程,越是迷恋秀恩爱的情侣,最终这样的反差就越大,那么结果可想。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这样的一种状况就自然导致了“秀恩爱死得快”的社会现象,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当然是演艺圈了,今天还在公众面前爱的死去活来,明天就是恶言相加的几世仇人了。但演艺圈也可以同样反证这样的情况,比如周润发、梁家辉、刘德华,谁见过他们秀恩爱?但他们的家庭却很稳固。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当所有的生活都成为表演的时候,那么外部的参照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高调秀恩爱是可以一直维持着的。但其实他们也已经彻底的失去了自由的个体灵魂,其实也没什么可羡慕的。

“秀恩爱,死得快”现象背后的心理学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