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描写的是长安和洛阳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描写的是长安和洛阳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白居易诗作《牡丹芳》中的名句。诗中还有一句是“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描写的是长安和洛阳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是白居易诗作《牡丹芳》中的名句。诗中还有一句是“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西明寺在唐长安城,卫公宅据说指的是卫国公李靖的宅邸,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真的是这样吗?

唐朝有两位有名的卫国公,一个是李靖(571-649年),另一个是李德裕(787—850年),此外还有一个卫国公是杜鸿渐(709-769年)。其中只有李德裕和白居易(772~846年)处于同一时期,并且是白居易的好友。为什么“卫公宅”指的不是李德裕在洛阳的平泉山庄呢?

原来这是由《牡丹芳》的创作时间决定的。查看其所在的《新乐府五十首》的百度百科,发现序言的最后一句为“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 元和四年就是809年,而李德裕获封卫国公是在845年前后,所以诗中的“卫公府”不可能指李德裕的宅邸。

但是“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在序言结尾略显突兀。考虑到某地的文化造假乱象,出于谨慎起见,又去其它网站再次查询,果然发现端倪:这句话是被后来添加的

《白氏长庆集》卷三的二十首诗和卷四的三十首诗合称《新乐府五十首》,但“凡二十首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指的只是前二十首诗。有人将这句话改动后放到《新乐府五十首》序言后面,造成全部五十首诗都是元和四年所作的假象。

《白氏长庆集》一共有五十首新乐府诗,除了元和四年前创作的二十首外,另外三十首应该是白居易去世前一年(845年)最后一次编集本人作品时收录的。否则809年后的三十多年都未再创作新乐府诗,这对于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况且如果故宅可以被称为卫公宅,那么李靖和杜鸿渐的故宅都可以被称为卫公宅。这样长安城里就有两个卫公宅,诗作在这里产生了歧义。而两个宅邸在白居易生前就已被称为卫公宅,为什么终其一生,白居易仅仅在诗作里提及一次,明显不合情理。另外,白居易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813-858)和温庭筠(801-866),诗里提到的卫公指的都是李德裕。

根据李德裕的诗作可知,其836年和838年在平泉山庄居住过。当时白居易已长居洛阳,两人自然多有交往。李德裕离开洛阳后,白居易依然会去山庄游玩。在白居易全部诗作里一共出现了六次“平泉”,指的就是平泉山庄。只是在845年李德裕被封为卫国公后,白居易才用卫公宅称呼平泉山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所以全部诗文只提到了一次卫公宅。

仅从诗词角度分析,“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里面的卫公宅应该和西明寺一样是白居易常去欣赏牡丹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好地呼应。白居易与李靖和杜鸿渐的后人无明显交集,两座宅邸即便有牡丹,白居易也不会常去欣赏,更不会在诗中提及。

而李德裕是白居易的朋友,白居易生前多次到访山庄,最多时一年就去了四次。据记载,李德裕在洛阳的平泉山庄“周围十余里,台榭百余所,四方奇花异草与松石,靡不置其后”。李德裕又非常喜欢牡丹,还写过《牡丹赋》,山庄中自然种了不少牡丹,所以白居易写《牡丹芳》时才提到了卫公宅。

最后,“卫公宅静闭东院”里的卫公宅如果指平泉山庄,则“静闭东院”就很好解释了。李德裕曾经写过一首名为《西园》的诗,收录在《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里:

西园最多趣,永日自忘归。

石濑流清浅,风岑澹翠微。

晓翻红药艳,晴袅碧潭辉。

独望娟娟月,宵分半掩扉。

当牡丹开放时,人们都跑去西园赏花了,日常居住的东院闭门谢客,所以是“卫公宅静闭东院”。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牡丹芳》一诗大约创作于845年,诗中“卫公宅”指的是洛阳的平泉山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描写的是长安和洛阳两地人们观赏牡丹的情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