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38324」,下联是什么?
上联「38324」,下联是什么?
上联「38324」,下联是什么?
如果你是理科生且处于高考前后,可能会脱口而出下联「14122」,前几年我也还是可以的,现在老了不行了,下联都是上网查出来的。为什么会脱口而出,你可能会说哎呀我都没过脑子就说出来了,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数字串分别是铜与稀、浓硝酸反应式的配平数字)
「条件反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词,它的装B说法叫做「经典条件作用」,这要从巴甫洛夫说起,这位生理学家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却意外地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验员给狗送来食物后,狗会分泌唾液。但渐渐地,除了食物之外,实验员走来的脚步声也会刺激狗分泌唾液,因为在这之后总是规律性地伴随着食物的到来,所以狗便「学会」了这个联结,并对中性的脚步声产生了唾液。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系统的时候能发现这个细节,也是蛮拼的。
后来巴甫洛夫又采用了其他与食物无关的刺激(如灯光、铃声等)和食物进行联结,同时观察狗的唾液分泌。比如亮灯(或摇铃)之后给狗喂食,同样发现狗能学会,于是他定义了经典条件作用中的四个重要名词。
食物会引起狗的自然生理反应,食物这类比较重要的初级刺激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先天反应就叫做「无条件反应」。在实验中,铃声出现后总是伴随着食物的出现,铃声与食物多次联结后,铃声就成为了「条件刺激」,铃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是习得的重要途径,当一个东西总是预示着另一个东西的到来时,我们就会提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对于我们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比如E+君的娘亲发脾气或者对我不满之前总是会叫我的全名,只要她叫全名,我就浑身一激灵,因为经验告诉我这个事件总是预示着之后的灾难,譬如长时间高密度的训话。其实本身叫全名这个事件是中性的,但它总是跟负性的事件一起发生,我便对这个事件产生恐惧反应。
人可以控制一个经典条件作用习得的快慢,比如我娘亲有时候叫我全名之后骂我,有时候叫完了不骂我。我就会很迷惑,就像听到摇铃却没得到食物的狗一样,为啥这次没有了呢?如果条件刺激的出现只是部分伴随着无条件刺激,那么习得联结就会很慢,因为不知道下一次条件刺激出现之后是不是会有食物。
经典条件作用也是可以慢慢消退的,如果巴甫洛夫反复摇铃铛却始终不给狗吃的,那么久而久之,铃铛和食物的联结便会慢慢消退掉,狗便不会流哈喇子了。
「泛化」是经典条件作用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刺激泛化。原本给人形成恐惧条件作用的刺激是蛇,但是因为创伤过大,导致了刺激泛化,对与蛇外形类似的绳子也产生了恐惧。像有些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也许开始只是怕与某个或某类人接触,后来刺激泛化,最终与所有人交往都会引起焦虑。
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典条件作用,但是应用最多的还是广告领域。不然你觉得为什么ck的广告都这么大尺度,为什么所有广告都找美女帅哥代言。穿了我们的内裤,你就拥有八块腹肌人鱼线;用了我们的相机,把你拍得像吴彦祖。当一个品牌与性感、时尚的图片多次联结后,当你再次看到类似图片时,想起这个品牌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广告总会利用条件反射给我们施加暗示,比如益达口香糖才不会两粒一起才最好,这么说是因为可以增加销量。同样地道理,牙膏广告总是挤出一条占满整个牙刷,其实大白鲨才需要那么多。
封面电影是发条橙,男主本是个暴力青年,为了减刑充当了厌恶疗法的试验品:在注射某种能使人产生恶心反应的药物后强制观看色情暴力的影片,以使其对色情暴力产生生理上的条件反射,恶心呕吐。但讽刺的是,在观看影片时同时播放着他最喜欢的交响乐,这导致他也对音乐产生了呕吐的条件反射。
发条橙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说作者取名的原意是指“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机体上去,给橙子上发条”。它可能再电影史上是一部具有争议的影片,但却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到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最操蛋的是,这部电影也意外地给我形成了个条件反射:男主在实施暴行时唱的我喜欢的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导致我再也不想听到这首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