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存在感为何越来越弱?

点击:57 来源:踏青网
摘要: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存在感为何越来越弱? 时间倒推40年,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存在感为何越来越弱?

时间倒推40年,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汕头市CBD

自此,深圳依托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迅速腾飞一举变成中国第四城;珠海厦门也紧随其后,抓住机会迅速发展起来,海南设立虽晚,但也奋发图强,抓住机遇。进入21世纪,只剩汕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处于尴尬位置,存在感越来越弱,经济一蹶不振,难有起色,甚至还被调侃为经济特困区。

厦门鼓浪屿

细想,也不难分析出汕头相对滞后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二是潮汕文化的影响,三是社会信用度缺失。

特殊的地理位置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莲花山脉以南的潮汕平原之上,韩江三角洲南端,背靠大山,面临南海,使得汕头成为了“国角省尾”,不仅缺乏经济腹地,更因交通不便,提高了汕头和广大内陆地区交流联系的成本,难以与其他地区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发挥聚集效应。

但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是主要原因,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同的例子,地理位置似乎说明不了什么,例如地理位置谈不上好的福建泉州,2022年经济总量比整个海南省还多6千多万个亿,还有温州,也谈不上地理优势,2022年GDP同样和经济特区厦门旗鼓相当,甚至更超一头。

汕头市地图

潮汕文化的影响

汕头人非常注重血缘关系,利益只会分配在亲族间,各个宗亲之间也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导致潮汕文化非常的排外,很难留住人才。自秦汉以来,南迁的中原人一直被封闭在这个“省尾国角”里,也正因如此,潮汕人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唐朝口语”———外地人很难学会潮汕话,这间接导致了很少人愿意留在汕头打拼,使汕头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

现在的汕头是一个无市民社会的传统民间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构成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之后往外扩至乡亲,最后再扩至政府和市场。同时,讲关系、不守规则、能吃苦和冒险这四个文化特点使得中央给特区特殊政策全变了味。

社会信用度缺失

潮汕人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称谓,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善于经商,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中央给了汕头经济特区的政策后,许多潮汕人凭借政策上的优惠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不再满足之前安安稳稳赚钱的小日子。

为了打击和查处日益猖獗的走私售假行为,2008年8月,国务院“807工作组”入驻汕头开始调查,终于查处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骗税案。

该案件虚开增值税额323亿元,骗税42亿元,涉及犯罪团伙约150个。涉及全国13个省,严重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

此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严格加强广东省潮汕地区购进出口货物退税管理的通知》,有18个地区相关部门向企业发出不与潮汕做生意的通知。

可以说,这一重大“骗税案”给汕头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和难以磨灭的影响,遭受此番风波的冲击后,整个潮汕地区从此一蹶不振,由于营商环境被破坏,不仅招商引资困难重重,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即使是当地的爱国华侨,也不敢轻易在汕头地区进行投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