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院士王德民:因酷似吴彦祖而走红网路,称:不正经的人才只看外表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院士王德民:因酷似吴彦祖而走红网路,称:不正经的人才只看外表 2016年,为了表彰王德民院士在石油技术开发中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

院士王德民:因酷似吴彦祖而走红网路,称:不正经的人才只看外表

2016年,为了表彰王德民院士在石油技术开发中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

79岁的王德民因此成了“来自星星的院士”,也被更多人熟知。

王德民在领奖

领奖台上,王德民的欧洲面孔令人好奇。当网友扒出他的童年照片后,才发现他跟吴彦祖一样帅。

然而,这副精致的皮囊却曾给王德民带来无妄之灾,害得高考成绩接近于满分的他,被清华北大拒绝录取。

青年王德民 太帅了

王德民不认命,从石油学院毕业后,跑到大庆油田从基层工人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从技术员一路爬到总工程师的位置,甚至在57岁成为工程院的首批院士之一。

当王德民的颜值被讨论得火热时,他反而有点不开心:只有不正经的人,才谈论长相。

确实,比起他对石油的成就和贡献,颜值实在不值一提。

01.清华北大梦碎,改学石油专业

1937年,王德民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一个高知家庭。他的父亲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母亲是瑞士裔,在高校里教书。

王德民出生5个月后,日寇入侵中国。它们在中国疯狂扫荡,逢人就打,见财就抢,遇到好看的建筑就纵火焚烧,生怕眼皮底下有活着的中国人。

医院因此挤满了伤员,有的断手断脚、有的被打得满脸是血、还有的被炸掉了半个身子。王德民躲在父亲办公室的小角落,一睁眼就是血肉模糊的画面,耳朵里还充斥着各种哭嚎声。

王德民从小和母亲用英语交流,所以不认识几个汉字,讲话也不利索,却在那一刻从人们的哭声中听出了日寇的残暴。

幼年王德民

医院里的惨状,让王德民记忆深刻。“国家不强大,就会被欺凌。”王德民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想为祖国做点什么。

为此,王德民开始学起中文。他在学校里想找同学帮忙,可别人一见到他的欧洲面孔,就立刻闪开。人们痛恨毁坏家园的外国人,所以也把怒气撒在王德民身上。

没有人帮,王德民便一个一背下字体的形状,再记住与之对应的意思。他背了4年,才慢慢读懂课本的字,也才慢慢在试卷上写出文字,取得好成绩。

1954年,品学兼优的王德民进入学校组建的“吴运铎班”。

吴运铎是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曾经用残余的一只手和一只眼造出20万颗炮弹。所以能加入这个班,王德民激动无比。

他听完吴运铎的讲座后深受鼓舞,成天抱着吴运铎的自传读,还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像吴运铎一样为祖国献出一切。

1955年,王德民高中快毕业时,国家计划选拔优秀的毕业生送去苏联深造。他因为成绩优秀而被评为甲级学生,心里美滋滋的,以为自己是不二人选。

帅 真帅

然而,贴出来的留学名单却没有王德民的名字。

条条大路通罗马!王德民深受打击,铆足了劲,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想要在高考中扳回一局。

然而,就在王德民以接近于满分的成绩,信心满满地填报清华北大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排在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

他的心凉了半截,憋着一股气跑去质问招生办。结果人家看到他的脸后,摇了摇头,冷冰冰说了一句:“无关成绩,主要还是因为你这张脸。”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王德民不傻,瞬间想通了很多事情。

当时中国遭到很多西方国家的孤立,因此国人对外国人生出敌意。

王德民眼窝深、鼻子立体、眼色碧蓝,完全就长着一张外国人的脸。因此在培养国家人才的最高学府里,自然而然划掉王德民这一个“异族”。

好在北京石油学院愿意收留他,这成了王德民最好的安排。王德民无力改变,只能接受现状,老老实实到石油学院报到。

02.梦想开始的地方,从基层做起

1955年,18岁的王德民入读北京石油学院的采油专业。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用的石油大部分都需要进口,所以一直被西方扣上“贫油国”的帽子。连点灯用的煤油,都被称为“洋油”。

大庆油田

用油艰难的时候,很多地方只能烧酒精和木炭,工厂也被迫停工。

没有石油,再强悍的武器都等于摆设。王德民看出国家对石油的迫切需求,瞬间找到努力的方向。

他认真学习,几乎取得所有学科的满分,才上大三,就有机会参加川中石油会战。

国家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王德民也希望能够证明自己,摆脱血缘带来的歧视。

但川中石油产油少,技术也落后,很快就以失败告终。王德民看着专家们摇头的样子,忍不住发出长叹。

如果没有石油,王德民学的知识将无法发挥用处。他内心隐隐不安,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王德民在做测试

1959年,松辽盆地可能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传开后,使得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园里异常热闹。

虽然还不知道消息的真假,但这些大学生们还是欢欣鼓舞,抄起了脸盆和饭盆,用勺子和筷子敲打着,又唱又跳,喧腾了一整夜。

22岁的王德民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在最后一个学期里,一直盯着报纸,关注松辽盆地的勘探进展。哪怕老师只透露出一点油田消息,都能让他兴奋半天。

紧接着,大庆油田开采的消息传开。课上陆续有一批又一批的同学被点名。他们将被派往大庆油田,成为中国石油的第一批建设者。

当时,王德民已经接到留校任教的邀请。但他还是提交请战书,申请前往大庆参与建设。

即使王德民的母亲坚决不同意,但还是改变不了儿子的选择。

终于,等王德民在手心捏出一把又一把的汗后,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

1960年的隆冬时节,23岁的王德民刚到大庆油田,没有什么经验,只能到基层干活。

因为工程师要给十几口油井测压,所以王德民每天要和工人扛着100公斤的绞车,从一口井挪向另一口,再亲手拉扯上下井的仪器。

这份工作极为艰辛,每口油井的距离有500多米,王德民走一趟就足以累得筋疲力尽,肩膀都能勒出血印。

寒冬腊月时,每处井口都因为冻死而无法打开。碰到这种情况,王德民便脱下棉袄包住井口,还把冷冰冰的防喷管抱在怀里,用身体的温度焐热它。

等冰雪和原油化开、仪器下井后,王德民的嘴唇已经被冻得发紫,哆嗦得说不出话,。

虽然工作辛苦,但王德民甘之如饴,勤勤恳恳的他很快就迎来自己的机会。

03.一心钻研技术,实现3次突破

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王德民从来没有一句抱怨。他成为油田地质室测压组实习员后,每天都跟在老师后面学习,碰到新的知识点,便凑近做笔记。

当时,国际上普遍用赫诺法来测量井压。但大庆油田使用时,测出来的压力都普遍偏高,与真实数据有很大偏差。

而且工人们还要来回扛着绞车上井测试,一直到后半夜才能睡觉。一个月下来,经常有人累倒在井口旁。

没有合适的方法,便自己研究。于是整个研究团队开展了测压会战,探索解决方案。

王德民虽然没有接到任务,却偷偷跟着前辈老师的步伐,研究新的测压计算公式。

要完成这件事难如登天。

王德民不懂俄语,但研究的资料却都是苏联的,上面全是俄文字母。

他白天忙完工作,简单扒完两口饭后,晚上便站在路灯下自学俄语,翻阅资料。

有时,王德民觉得资料不够,哪怕是凌晨两三点,也要顶着大雪,淌过厚厚的积雪,奔波到几公里外的工作室借书。

冰天雪地里,偶尔还有狼群呼啸。王德民一路战战兢兢,连呼吸都不敢用力。

这样奋战了一百多天,王德民已经熟悉了国外各种测压方法。他经过无数次推演,在心里隐隐有了答案。

王德民在查看资料

1961年的除夕夜,大庆油田给每个人分发面粉和肉馅,一起包饺子过节。

急着测试的王德民皱起眉头——包饺子实在太浪费时间了。

他灵机一动,擀了两张和脸盆一样大的面皮,再把饺子馅摊在面皮上,然后包了一个巨型饺子。

灵感,在那一夜冲破最后一道屏障。王德民囫囵吞下大饺子后,火急火燎赶向住的牛棚里奋笔疾书,当晚竟成功推导出新公式。

更没想到,王德民的公式经过验证,简单又高效,精确度比赫诺法还高了两倍。

实验现场响起了雷鸣般掌声,24岁的王德民第一次成为全场焦点。

此后,王德民发明的测压方法被命名为“松辽法”,并在油田得到推广,到现在已经被使用超过了100万次。

1963年,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26岁的王德民却没有停下脚步,还经常顶着风雪在井口测试,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有时井下的水向上喷到王德民身上,立马冻出一身硬盔甲,使王德民弯不了胳膊,也迈不开步。

长年累月下来,王德民患上关节炎,夜里疼到翻不了身。

但他孜孜不倦,和同事们经过上千次测验,研究出的新技术,让油田的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5倍。

进入80年代,大庆油田来到瓶颈期,如果还不确定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原油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

许多西方国家预测大庆油田最多只能完成二次采油。王德民不信,想要研究三次采油技术。

西方都研究不出的技术,王德民却要尝试。有人觉得王德民不自量力,偷偷在背地里嘲笑。

就连他的妻子,也因为同事的非议而患上狂躁症,经常对着王德民又打又骂。

王德民在做报告

王德民依然有自己的坚持。他搬离家中,把实验室当成家,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面包,困了就扶在案上。

一次,王德民脚步一滑,不小心把腿给摔断了。可他才住院3天,就拔下针管,拄着拐杖溜回办公室。

他就是这样,全身心都在工作上。他在废寝忘食近10年后,终于研究出聚合物驱油技术,使大庆油田的开发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采油量高达2亿吨。

三次采油技术的突破,使中国成为首个实现三次采油大规模应用的国家。

自那之后,人们用起了电灯,各种工厂有了能源的支持后也陆续开工,带动了一大波人流涌进珠三角打工。

全国上下,进入奋进生产模式,一片欣欣向荣。

很多西方国家拿出高薪想挖走王德民,却都遭到拒绝。彼时,王德民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考虑的,始终是大庆油田未来的发展。

04.一生只为大庆,坚持锻炼身体

1995年,58岁的王德民默默立下一个目标,希望能采取适当工艺,逼出岩石孔隙中的残留原油,实现四次采油技术。

退休后的王德民,本可以回到北京生活,却还是舍不得离开大庆。

王德民在工作

为了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充足的精力完成他渴望的四次采油事业,王德民每天都坚持完成自行车、划船和举重这三项锻炼项目。

他隔绝掉纷纷扰扰,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都与各种数据打交道。

他常说: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7天,这样能多给国家工作30年。

从1960年开始,王德民院士就把命运与大庆油田绑在一起,认准了为国家贡献石油的目标。

为此,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一点一点地提高采油技术,默默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奋斗了63年。

王德民在锻炼

如今,86岁的王德民院士仍经常去试验现场,留意四次采油工业试验的每一步进展。

当王德民院士的绝美颜值登上热搜时,人们就像关注流量明星一样,直接忽略掉他的科研经历和贡献,还津津乐道地把他称为国民男神。

这让王德民很不自在。

像他这样为祖国贡献的人不计其数,他可以因为颜值被人熟知,可剩下的那些长相平平,却一直在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呢?

比起这些赞誉,他更加看重自己对祖国有了多少贡献。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历尽千帆,活跃在大庆油田工地上的王德民,始终是个神采飞扬的少年。

虽然王德民只是“半个中国人”,还受到过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爱国的火焰,并真正为祖国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相比较那些口口声声喊着爱国,实际却损害祖国的人来说,王德民从磨难中坚挺起来的爱国情显得无比伟大。

素材参考:

1.视频:《我为祖国献石油——一生许大庆》

文:潘潘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