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讲了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说?

点击:54 来源:踏青网
摘要: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讲了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说? 七大恨原文(下面有概括)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讲了什么?为什么他要这么说?

七大恨原文(下面有概括)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恨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七大恨大意

1.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2.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4.明朝派军队保卫叶赫,抗拒建州;5.叶赫出于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6.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坌、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肖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41)

“七大恨”明显是反映了满族对明朝统治集团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愤恨,是讨伐腐朽明朝的檄文。



从文体角度看,这种文辞,是很悠久的,可以追溯到《甘誓》——是启讨伐扈的时候写的,都有着激励鼓舞的作用,都是为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的,即“师出有名”,是一种战争动员。同时,也有着陈述敌人恨责的作用,比如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甘誓),也有宣扬自身正义性的“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恨,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汤誓)。总之,用上了这种誓词,几乎就是不死不休的死斗了,历史也确实如此,如周武王的《牧誓》,如骆宾王写过《讨武曌檄》。当然例外的有《泰誓》,是撤军的誓词。

努尔哈赤的誓词,明显属于前者,是一种不死不休的战争动员。

从内容上看,大部分属实,当然明政府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制衡,当时女真有三股力量——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一个不大的民族能分裂为三股实力,很明显不能与明政府抗衡,所以建州女真在统一女真中,遭到了很多明政府的“制裁”,很多就是“七大恨”的内容。还很明显,“七大恨”有着强烈的主观性,这也很真实,说明努尔哈赤的行为令明政府感到了威胁,侧面能反应出,这只游牧民族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从统治者上看,努尔哈赤无疑是个传奇的人物,不是说很通俗的十三骑的故事,而是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卓越的一生,“八旗”“包衣”——加强自己实力,扩大军队人数,有远见吧?再看七大恨,每一条充斥着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可见它的演讲能力的优秀。所以,这篇“七大恨”,从努尔哈赤角度来看,是极佳的演讲。

七大恨实质上是在挑起仇恨,达到努尔哈赤的政治目的,但是从历史来看,起兵反明的关节上,这篇文章在当时,对士兵应该是感染力大于政治作用的。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也可以私信我想看什么。

最后,一首小诗献给大家,可以猜猜我写的是什么,欢迎评论

腼腆的美

今晚她迟到了。

直到天空涂上了黑色,

才从云幕中出来,

只一出现,就偷走了人们的痴情

——那是淡雅,那是温柔。



腼腆是她躲闪的身影,

面纱不时遮住面庞,

水中身影微微波动。

风的追求,虫的赞美,

她害羞了。



温柔是它的妆容,

暖色下抚慰生灵,

冷色中吸引万物。

长河暂歇,霓光暂住,

一起欣赏她的美。



那样淡雅,那样缅甸,那样温柔……

微晕萦绕四方,

她却依旧谦虚。

美貌传至各地,

她却依旧自如。

忽地,面纱带上,

天地似乎也陷入了寂静,

沉浸在美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