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脸海霞:21岁成美女主播,嫁大11岁清华教授,活成人生赢家
央视国脸海霞:21岁成美女主播,嫁大11岁清华教授,活成人生赢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被大家称为电视“行走的名片”,作为“国嘴”的她也是中国之声。
她叫海霞,名字饱含诗意,人如其名,197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从事教育行业,而且海霞的母亲还是一位只是非常渊博的教师,平日里父母的言谈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海霞,是成为日后“央视国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受母亲的影响,海霞从小就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天赋。从小母亲教导海霞言谈举止大方得体,说话吐字清晰,办事张弛有度,以至于在同龄孩子面前,很容易就会脱颖而出。外人看来,这个一笑就有两个小酒窝的姑娘,一看身上就没有小家子气,绝对是高知分子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
印象里,海霞家里有台收音机,儿时海霞经常会抱着收音机听广播,学说话发音,渐渐地便喜欢上了播音,母亲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自己讲每一个字都必须字正腔圆,海霞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锻炼出了很强的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很快就得到了体现,在幼儿园时,这种才华和热爱尽情地施展着,这种外人看到的才华,无一离不开平日里自己的努力,才使得海霞在幼时便成为播音主持的一把好手。
小学时,凡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海霞都积极的参加,才华与热爱在那时被海霞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朗读还是主持,她总是满腔热血的投入其中,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之后的学习中,海霞也没有松懈过对自己的要求,除了平常的学习以外,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练习发音,把每个字都读得好听。而且在备考之余,她积极参加各种省级比赛,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普通话教学观摩大赛的冠军。
她的妈妈想让海霞成为一位和她一样的教师,不过海霞并不满足于这一点,从她上中学开始,她就喜欢上了主持人的工作,并锲而不舍的为之努力着。中考时,家里人问她要报考哪所学校?
他毫不犹豫地说要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
当时条件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交通也比较闭塞,在报考学校时,海霞差点便错过报名的机会,很幸运的是,海霞的妈妈没有放弃,她坚信努力的人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她放弃了工作,拿着海霞从小到大所有的奖状和证书跑遍了报名点,院方看到如此这些证书,对这个优秀的人才格外地珍惜,于是直接破格录取。
功夫不负有心人,海霞和母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高考中她成功地依靠自己的能力,以专业课第一,文化课第一,河南省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北京广播学院。
新的一年,这一年对海霞来说意义深远,她感觉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压力,不过海霞不怕,毕竟没有压力哪来的动力呢?
在校的生活枯燥乏味,但对于海霞来说却是充实且有趣的,播音主持一直都是非常卷的行业,一不小心就怕被赶超过去,看到身边同学们都如此努力的学习,为了让自己可以进到央视,海霞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训练也更加刻苦。每天都坚持早晨六点半起床练习发声和朗读,努力地钻研学术,锻炼自己的耐心和应变能力,努力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大学生活对别的同学来说可能是轻松且愉悦的,但对于海霞来讲,大学生活的每一分一秒都弥足珍贵,除了上课的时间,其余情况下全都泡在图书馆,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海霞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1993年,海霞顺利地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
毕业后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就业,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还是非常稀缺的,在校成绩优异的海霞顺利地进入了央视工作。
在校期间的自我磨炼很快就迎来了回报,进入央视后,海霞的努力和天赋很快便引起了台里领导的注意,因此台里领导便决定把《早间新闻》交由她进行主持。
这是海霞第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主持,压力瞬间倍增,但很快便冷静下来,“没有第一次哪来第二次”,海霞在心中给自己加油鼓劲
这是海霞第一次作为一个正式的节目主持人来面对全国观众,第一次主播的她完成得就很不错,于是她继续努力,也格外地珍惜这个播报新闻的机会。
在海霞的努力下《早间新闻》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台里领导看到她完成得如此出色,于是便把《晚间新闻》也交给了她。
好运就这样接踵而至,就这样一早一晚的主持,让海霞积累了丰富的主持经验,现在的她,已不似刚开始那般吃力,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已经完全适应,收视率也随之飙升。
这两个节目让她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于是海霞在1999年担任了《现在播报》的主持人。海霞刚调到《现在播报》的时候,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一直不是很好,为了能让它焕发生机,海霞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全身心地投入这个节目当中,用自己的强硬的实力让这个节目取得了成功。
而且海霞在镜头外面大方稳重的形象,谈吐得体的表现更是让国民对这个主持人产生好感。于是《现在播报》的收视率在当年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海霞更是被评为“国民主播”。
这一系列优秀的节目,让海霞的实力得到一次又一次地验证,海霞终于在2007年成功地成为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这是她事业的里程碑。
到目前为止,海霞自2007年在《新闻联播》亮相以来,至今已有十六年了,而进入央视的时间也已经有三十多年了。这些年里,优秀的基本功,扎实的基础,过硬的主持能力,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极强的反应能力,都值得每一个新生代支持去认真学习。
人们常说,工作上优秀的人家庭不一定优秀,因为人往往做不到雨露均沾,经营的好家庭的人事业未必一帆风顺。的确,对于海霞来说也是同样如此,第一次婚姻的不了了之令海霞一度陷入迷茫的状态,不知所措。直到那个人的到来。
罗永章
他,是清华大学教授,也是能陪伴海霞度过下半辈子的人。
我们常说,优秀的人是会相互吸引的。罗永章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生物学家,大学期间便出国去往加州留学,留学期间,相同好友便有意撮合两人。
回国后,一次偶然的聚会,让两个不同的人相遇了。缘分总是会那么奇妙,两个人坐在一起时没有任何尴尬,反而聊的非常投机,这大概就是“同频”吧。
这一来二去,两个相差十一岁的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兴趣相同,脾气性格互补,十一年的差距并没有成为阻碍两个人在一起的绊脚石,反而变成了两个人饭后谈资的佳话。
2000年十月份,两个有缘人决定结婚,共度余生。
由于罗永章在山东工作,而海霞在北京,两人婚后便开始异地
于是乎,罗永章为爱让步,义无反顾的辞掉了自己在山东的工作,最终进入了清华大学的生物与科学系担任教授一职。
两人结束了异地生活,很快便有了爱的结晶。
家庭的愈发完整使得两人必须要去调整一下生活状态,海霞在央视工作繁忙,除了平时的《新闻联播》以外,还有很多的事务需要它来处理。
而罗永章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轻松,除了固定的科研工作外,其余便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以及维持自己的家庭。而海霞的公婆也非常的明事理,深知儿媳妇工作忙碌,也表示理解,空余时间便来看一下孩子,日子维持的刚刚好。
尤其难得的是,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罗永章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前不久,罗永章率领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抗癌药物,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他也凭着这款名叫“恩度”的研究成果,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在所有朋友眼里,海霞与罗永章的结合,是中国科学界与传媒界的一段佳话。海霞也同意朋友们的看法,因为嫁给罗永章20多年来,这段婚姻给她的幸福感,仍然如刚嫁时一般。丈夫的支持,公婆的理解,使得在外海霞可以更加安心努力的工作,就这样,海霞在央视工作了三十余年。
海霞最后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是在去年的六月份,当时她还没有离开节目,央视也没有更新自己的主持人名单。可大部分的央视老人都以很快地速度离开了央视,或者转为幕后进行一些简单的配音工作。
在去年海霞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局大奖“飞天奖”、“星光奖”、“金声奖”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她出席并以主持人管理中心的副主任的身份出席了此次论坛。
这也验证了她升迁的事实,央视规定主持在五十二岁之后,必须退居幕后。对于已经五十一岁的海霞来说,这未必不是件好事。
这个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海霞的职业生涯将来到一个新的阶段。现在海霞升职了之后,时间就更加地宽裕了。
能够好好地陪伴家人,而且在她的带领下,央视能够注入一批新鲜血液,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央视节目主持人,让央视永远保持活力。
现在的海霞,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51岁的她,在职业生涯中一帆风顺,让所有人都为之艳羡,她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她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她老公的帮助。
总结
如今的海霞,生活幸福,家庭美满,第一段婚姻的不顺利并不能代表什么,“缘分”二字非常奇妙,海霞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如此精彩
遇到良人,结婚生子,孩子学业进步,父母身体健康,这一步步的发展,很多都出乎了海霞的想象,但一步步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山高海阔,我们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