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唐诗闲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唐诗闲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读这首诗之前,首先得扭转一个先入为主的

唐诗闲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读这首诗之前,首先得扭转一个先入为主的偏见,就是误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忧伤难过萧条颓丧的情绪,因为从第一观感上来说,诗中的几个意象以及表达情绪的词,好像都指示着诗人此刻心绪不佳。残阳、半江瑟瑟,深夜的露水,像弓一样的新月显示出冷色调。

而事实却是截然相反的,这首诗不仅不是表达负面情绪,反倒是表现了诗人松弛的、自适的、喜悦的情绪,甚至还有一点点因为看到了大自然美景的可爱而产生的满足感关键点就在于对第三句“可怜”一词的理解,“可怜”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同情、怜悯,而是使人怜爱、可爱、使人赏玩出了喜悦之情的意思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时值朝廷党争激烈,牛李两党争斗不息,几乎波及到了京都长安城中的绝大多数官员,朝政也极不稳定,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在这种时局背景下,白居易对长安官场心生厌倦,于是上疏请求外任,朝廷应允,着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即作于诗人去杭州赴任途中,于是你能想象到一个逃离了政治漩涡中心的人,在路途上放松的心情,好像终于松了一口气。当你有了这样的心情,也就随处能看到符合这样心情的景色了,而这首诗就是在诗人这样的情绪背景下,作的一首轻松愉快、随口吟成、自然可喜的小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都说这个“铺”字用得好,它表明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所以照耀在江水上的夕阳,像是平行、均匀的铺洒开来一般,而阳光贴着江面,贴着地面,也就贴着人面了,况且时值深秋,深秋的阳光像是可以拥抱一样,这就给人一种亲近的、柔和的,抚慰的感受。于是你能联想到那句诗,“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而白居易这句就是“我有一怀夕阳,足以慰世间忧愁。”好像你伸开双臂,此刻就能拥抱这太阳。

这两句描写夕阳满怀的诗,在内心感受上使我们获得了亲切温柔抚慰的心灵慰藉,而在视觉冲击上则更令人沉醉、令人喜悦。你应该能想象出来那种夕阳平铺在江面上的“炫丽、炫彩”的状态,就是江面上的那种闪烁感,那种波光粼粼blingbling的视觉享受。因为江面一直在波动,水面上形成了细小的波纹,于是在阳光的照耀下,就自然形成了无数个阳面和阴面,而水面又是在不停变化着,于是江面就彻底变成了那种好像镶着钻石的物体表面,不停地从各个点发出闪烁的亮彩,而此刻的你面对着这样的景致,远处是已经落了一半儿的太阳,中间儿是blingbling的江面,近处是岸边拥抱这一切的你自己。你觉得在这样阔大、美好的景色面前,你的脑海里还能容得下那些坏情绪吗?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后两句好像在时间上有一个小小的跳跃,从日落时分到了入夜时分,诗人看到了江边的草地上,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新月光辉的映照下,亦呈现出闪亮的光泽。而天上一弯新月如满弓一般,好似大自然所营造的一切都很精致,而诗人站在这精致的天地间,他和他的内心,也就分外精致了。于是,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多么令人喜爱的日子啊,而这一日,正是九月初三,于是就有了这流传千古的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其实这整首诗不论是唯美的画面,还是诗人畅快的心情,我们都可以用现代人的生活体验来赏读,来感同身受。因为这有点儿像现代人户外徒步旅行时在江边儿搭帐篷过夜才能看到的一系列连贯的景象。比如你是一个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平时工作生活压力挺大,于是在周末,你约着三五好友进行了一场自驾远足。你们在某个江边露宿野营,傍晚时分,你从扎好的帐篷里出来,突然看到眼前这唯美震撼的景致,残阳铺水,半江瑟瑟,你的心胸一下就打开了,你的压力一下就缓解了,你平时工作生活中所遭受的委屈一下就被抚慰了。入夜后,水草上凝出露珠,天空中一轮新月,你与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聊着有的没的。这样的自然美景,各种情绪的释放,以及在这辽阔天地间所得到的慰藉,大概就是白居易写这首诗时看到的和想到的吧!

这首诗还有一点挺有趣的,本来大多数文学评论者都认为“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一句是诗人在夜晚同一时刻所看到的景象,后来经过一位自然学科学者的解读才发现,这应当是诗人入夜后在两个不同时间点所看到的,而且“月似弓”必定是在“露似真珠”之前。“月似弓”应当是日落之后立即就能看到的,因为月初时,新月上升时间很早,白天就能看到。而露水的凝结,是必须要在日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发生,它要等到地面气温彻底凉下之后才会形成。这样说来的话,那白居易或许有可能是因为傍晚在这里看到了令他叹为观止的、走心的景致,于是一直呆到了很晚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