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欲滴是什么(垂涎欲滴是什么描写)
垂涎欲滴是什么(垂涎欲滴是什么描写)
中国有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深切地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民间还有句谚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体现了饮食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孟子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食色,性也。饮食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沃土上,融入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无论是从原料选择,到加工制作,再到最后的享用,都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精髓,饮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升华为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不但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内核,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教化的必要手段。
赏心悦目又垂涎欲滴的“舌尖美味”
丰衣足食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是一种国家管理社会和人民的方式,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和规范性。与中国古代政治相辅相成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学隐含的等级观念,被古代统治者挖掘出来,以此来达到维系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双重目的。不过儒家思想中也有"和"的思想。因此古代统治者也追求五谷丰登的政通人和之盛世。这就使得饮食自然而然与政治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了一起。
寓意祥和的“五谷丰登”
中国古代以强大的农业而闻名于世,这既是由于中国土地的广袤肥沃,也因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政治向农业强有力的倾斜,无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粮食为基础的饮食文化,其发展也就拥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统治者对丰衣足食的追求,蕴含了广阔的社会和谐观念,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民不在忍饥挨饿,不用再花心思解决温饱问题,自然就可以学习仁义礼节了,社会的动乱也就会随之减少了。正是因为古代统治者一直步循着这样的思想,所以被视为民生之本的饮食文化,就成为了历朝历代政治形态构建的基石。正如《汉书》中所言:"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农民丰收的喜悦
钟鸣鼎食
礼乐是维护政治统治的必要手段,具有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儒家的音乐观指出:音乐可以"应治乱,明教化,移风易俗",因此政治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礼乐的繁荣也就促进了深深扎根于政治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践行着礼乐文明。
正是在以食为天思想的影响之下,人们逢年过节、看望致谢时,食品就成为了情感传递的不二之选。以食待客,也是社会各个阶层表示礼节的重要方式。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走访,主人总要让客人留下来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这些人们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方式,无不体现着饮食对维系儒家礼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象征饮食和权力的“司母戊鼎”
孔子讲求克己复礼,"礼"在儒家等级观念中被视为维系尊卑长幼等一切社会关系的纽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在儒学大一统之后,就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人们不可或缺的饮食方面。正是这种孕育在政治制度下的礼乐之风吹拂,国家统治者可以享有钟鸣鼎食,家庭中的尊长可以享有珍馐玉食。这种观念不同于现在,现在的长辈舍不得自己享用,往往把美味留给小辈们,而在古代则恰恰相反。如《孟子》中所言:"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与梁惠王的这段对话,既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低下,蓄养牲畜,只有古稀之人方可食用。也反映出了一种尊卑等级观念,长者为尊,可享用肉食。
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曾侯乙编钟”
正因为古人对饮食的崇尚,所以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饮食的繁文缛节。这种繁琐的规定,有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比如《礼记》当中就记载:皇宫贵族生活中在饮食的种类选取上,要严格划分等级差别,餐具的质地,也要遵守着等级的秩序。下层者用上层阶级的饮食器具,就是一种以下犯上的忤逆行为。《韩非子》中也说到:贵贱不相逾。饮食文化中彰显的这种礼仪也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确立了下来。成为了一套约定俗成且不可侵犯的规章制度。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大烹五鼎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极为有限,因此鬼神思想异常浓厚。不但民间有信仰鬼神的传统,甚至官方政权也一直笼罩着的神权色彩。正是在这种浓厚的宗教神学氛围之下,祭祀就成为了一项自上而下必不可少的宗教活动。甲骨文记载,殷周时期已经出现建立在饮食之上的祭祀文化,殷商之人的每一次祭祀,几乎都要应用到酒食。这一传统哪怕时至今日也颇为常见。鼎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古人用来烹制美味的工具。大烹五鼎一词在现在用来指代奢侈的享受,但是在古代原本是宗教祭祀的代名词。商周时期人们就以鼎作为祭祀时烹制食品的主要器具,正是由于对饮食文化的看重,鼎由此也被视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可见,饮食以独特的宗教祭祀地位之于国家政治的重要性。
粽子与屈原
除了统治阶级通过祭祀来神化权力之外,民间也通过饮食来告慰先灵或者祈求祥和。如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民间习俗。这些中国人古已有之的风俗节日,无不是伴随着饮食而度过的。并且民间关于丧喜的活动,也都是通过饮食来完成的。比如说,迎亲嫁娶之时往往要准备好"大枣,花生,桂圆,莲子",意为“早生贵子”。这种人们通过饮食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或许根本无法经受住生活的捶打,但是人们对此依然坚信不疑。这就是因为政治以及礼节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内心或许能够感受到这种迷信的不切实际性,但是一旦人们抛弃了这种信仰,内心便会更加没有着落。传统的宗教观在无形之中已经产生了一种神圣性。任何人不想甚至也不敢逾越和侵犯它。而这种封建迷信则是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手段,把人们的思想紧紧桎梏住。封建的统治大厦也就正是在这些礼仪的纽带之下,变得越来越牢固。
阖家团圆“年夜饭”
结语:
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以及幅员辽阔的广袤沃土上,逐渐衍生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古代人们也逐渐发现饮食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虽然是几千年来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民生之本的饮食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笼罩和宗教之风的吹拂下,已经成为了古代统治的必要手段。丰衣足食,社会才能安逸稳定。钟鸣鼎食,统治者才能永远坐享权利。大烹五鼎,古代人们的思想才能永远被禁锢。封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逐渐被根除,不过这些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也不能一视同仁为糟粕。现今的社会,人们依然受到传承至今的饮食文化的影响。没有这些饮食文化,就书写不出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篇章;没有这些文化强有力的维系,中国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汉书》
《礼记》
《论语》
《孟子》
《韩非子》
《中国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