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川北灯戏的特点)
川北灯戏(川北灯戏的特点)
四川有什么戏剧
四川省主要有的地方戏剧种: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等。其中川剧是最出名的。
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
四川灯戏是源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四川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
秀山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武陵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扩展资料:
川剧的传承
2006年,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剧时,发现它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将消失。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再次打响。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就开始喊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当一样东西需要振兴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不景气了。尽管四川各地川剧院以《金子》等多个国家精品剧、优秀保留剧目让业界惊羡,但依旧难逃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稀缺等“疑难杂症”。
在低收入造成川剧人才流失的同时,也让引进人才举步维艰。现在川剧舞台急缺演员,“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无法凑齐,名角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没有年轻演员顶班,许多老演员无法退休,人才断层现状令人堪忧。
以地方戏曲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川曲艺
百度百科-川剧
百度百科-秀山花灯戏
百度百科-四川灯戏
南充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多久举办一次
南充嘉陵江灯戏艺术节三年举办一次。
四川南充作为川北灯戏发源地,从2010年开始,该市每三年举办一次嘉陵江灯戏艺术节,目前该活动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区域文化品牌,也是四川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会,已成为展示地方戏剧艺术、弘扬地方戏剧文化的全国性重要平台。
南充嘉陵江灯戏艺术节是在四川南充市提出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根据嘉陵江流经南充并将其最美的220公里身段留在了南充这一地域特点,结合南充自身的文化氛围而开展的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其活动宗旨为“通过着力打造‘嘉陵江文化’品牌,进一步挖掘嘉陵江流域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嘉陵江沿岸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共同将‘嘉陵江文化’打造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区域性文化精品”。
南充嘉陵江灯戏艺术节佳绩
在2019年举办的第四届艺术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南充市委宣传部、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活动主题为“传承戏剧精粹·共享文化精彩”。来自全国13支戏剧艺术团、400余名演职人员参加,创下了历史之最。
南充的传统民俗文化,你知道哪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以前的人们会去茶馆看戏、看皮影,现在却是抱着手机刷消息。尽管如此,那些民间传统文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特色,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发光发热。
南充的传统民俗文化来自南充板眼00:0007:11
说到民间传统文化,其实南充就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存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咱们南充本地有哪些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 ,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
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南充市川北灯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其表演十分接近生活,给人以诙谐通俗的感受,唱词质朴健康,没有固定的程式套子。
再加上川北灯戏舞蹈性很强,有“无跳不成灯”之说,因此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并且,灯戏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地灯是以歌舞为主,有的也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天灯则是以故事情节的戏为主。
这样的地方曲艺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完全可以体现出川北文化的特点,所以小编认为,这种艺术形式也可以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川北大木偶
说起川北大木偶,也是值得南充人骄傲的一种传统文化。其实南充地区的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但却很少有人听过京木偶。
川北大木偶之所以盛名,则是因为它与其他大木偶相比,更加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今年六月初,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在南充大剧院开幕。南充原创大型木偶剧《丝路驼铃》闪亮登场,引起了国内外木偶专家及爱好者的关注,并获得一致好评。
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以川北大木偶为亮点、融合四川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编排的剧目,在省内各大旅游景点演出,成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
川北王皮影
川北王皮影是四川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民间艺术大师王文坤祖孙八代相传的雕刻艺术和表演艺术。王皮影的身高有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可谓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1988年川北王皮影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国际艺术交流表演赛,荣获“国际艺术金奖”,奥地利总统希斯莱辛格赞赏:“这才是真正的东方艺术”。
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皮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王皮影的接班人一直没有放弃,并且不断的更新观念,继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04年前后,川北王皮影开始常驻阆中古城商业演出,在接班人王彪的带领下不断更新戏剧内容,并编创了古典、现代、迪斯科等不同风格的皮影戏,开创了皮影风格的新时代。
2008年王皮影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王彪正努力把川北王皮影推向世界。
川北剪纸
作为有形文化传承的川北剪纸,从形式、内容到用途,都有与全国各地剪纸不同特性和风格。它既不同于北方剪纸的“天真浑厚”,也不同于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而是粗中有细,细中见粗。
川北剪纸的题材广泛多样,飞禽走兽,五谷六畜,无不栩栩如生,令人遐思无穷。其花样可分为吉祥如意图、翎毛花卉图、古今人物图、现实生活图等五大类。
其技法和制作方法可分为阴阳套刻法、黑白贴刻法、暗刺排剪法、折叠剪纸法、双手撕法和火烧烫绘法六种。
蛴蟆节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目,流行于南充市几周边。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是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
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便延续到了现在。
其实民间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
大家还知道哪些有趣的
或是有意义的民间传统文化呢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发表评论
让小编和大家一起长长见识
内容来自南充板眼
川北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