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1978年王近山病逝,老搭档杜义德泪流满面:他才63岁怎么就走了啊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1978年王近山病逝,老搭档杜义德泪流满面:他才63岁怎么就走了啊 1978年5月17日下午,南京军区大礼堂之内哀乐悠悠、哭声阵阵,一场隆重而又庄严的追悼会正在举行。在一片哀伤的气

1978年王近山病逝,老搭档杜义德泪流满面:他才63岁怎么就走了啊

1978年5月17日下午,南京军区大礼堂之内哀乐悠悠、哭声阵阵,一场隆重而又庄严的追悼会正在举行。在一片哀伤的气氛中,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依次走到王近山同志的遗体旁边敬礼默哀,依依不舍地与王近山同志告别。

一个礼拜之前,即1978年5月10日,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王近山,因胃癌医治无效而逝世,年仅63岁。当噩耗传来之后,王近山生前的老领导、老战友、老部下们震惊不已,他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与王近山生前的一幕幕往事,悲伤的热泪随即夺眶而出——当年那个性格突出、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永远离开了!

在王近山病逝之后不久,中央便向南京军区补发了一份任命通知,上面的内容是任命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同时,中央还特意交代,王近山的葬礼要按照正大军区职操办。

俗话说,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在王近山病逝之后,组织之所以补发任命,提高葬礼规格,或许正是为了告慰王近山的在天之灵,也算是给王近山一个最终交代。作为和王近山共事多年的老搭档,时任海军第二政委的杜义德在听闻王近山病逝的消息之后,他泪流满面,悲痛地说道:“他才63岁,怎么就走了啊!”

杜义德和王近山是一对经历过生与死、血与火考验的老搭档、老战友,他们二人相互信任、配合默契,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杜义德是湖北武汉黄陂人,出生于1912年,比王近山大三岁。在革命生涯早期,杜义德和王近山都经历了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川陕根据地斗争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不同的是,王近山在红四方面军中一直担任军事主官,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一步一步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师长。而杜义德则在红四方面军中既担任过军事主官,又担任过政治主官,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政委、师政委、总部参谋,以及直属纵队司令员、骑兵师师长。

或许,早期不同的任职经历,为杜义德和王近山日后在同一支部队共事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说起杜义德和王近山的相识相知,可谓不打不相识。那是在1935年3月28日的夜晚,当时红四方面军长征到了江陵江边,总指挥徐向前果断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顷刻之间,一道道火光划破了夜空,照亮了整个嘉陵江。

在枪炮火力的掩护下,先头部队的将士们坐着简陋的木船,勇敢地向嘉陵江对岸驶去。虽然在渡江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拼命阻击,但还是出其不意地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并很快占领了嘉陵江对岸的滩头,修筑了滩头阵地。为了尽快让大部队渡过江陵江,总指挥徐向前任命总部参谋杜义德为渡江指挥,命令他率领部队尽快架设浮桥,并组织部队分批有序过江。

很快,一座浮桥横跨在了嘉陵江湍急的江面上。此时,为了组织将士们快速过江,杜义德向部队作了规定——骡马、辎重不得上桥,等将士们经浮桥渡江之后,再运送骡马和辎重过江。杜义德之所以这么做,是担心如果骡马、辎重和将士们一同经浮桥渡江,会严重拖慢部队渡江的整体速度。杜义德的这个做法,同时也得到了徐向前的认可和同意。

此后,为了避免出现混乱场面,杜义德还带着几名战士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着。突然,一阵喧闹声响起,杜义德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浮桥发生了拥堵。杜义德急忙跑过去察看,原来有两匹马已经被驱赶着走上了浮桥,而且马蹄还被卡在了浮桥的木板缝里,进退不得。这可急坏了杜义德,他立即下令:“快把马推到江里去!让人先过!”

杜义德的话刚刚落音,岸上就有人喊了一声:“把马给我留下!不准推到江里!”这时候,蹄子被卡住的两匹马,突然使劲挣扎了起来,浮桥随即开始摇摇晃晃,场面非常危险。眼看着浮桥要被扯断了,杜义德二话不说,拔出别在腰间的手枪,“砰”、“砰”,对着两匹马连开两枪。随后,杜义德让战士们将两匹马,快速扔进了水流湍急的嘉陵江。

此时,刚才在岸上喊话的那个人,也走到了近前,他不是别人,正是担任第30军第90师副师长的王近山。王近山一看自己心爱的马,被杜义德开枪击毙,并从浮桥上被丢到了嘉陵江中,他立即朝杜义德大声质问:“这是我准备送给总部首长的战马,你竟然敢杀,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

杜义德听过王近山的名字,但是并没有见过王近山,于是他对着王近山说道:“总指挥有命令,骡马和辎重不准上桥,你怎么不执行命令?那两匹马把浮桥堵住了,让战士们怎么渡江?你真是乱弹琴!”

脾气火爆的王近山不服气,立即和杜义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了起来。王近山越吵越激动,掏出手枪就要让杜义德为两匹马偿命,幸亏被手下的战士们给拦住了,才避免了事态的扩大。紧接着,总指挥徐向前带人赶到了,他在问清楚王近山和杜义德争吵的原因之后,气得狠狠地把王近山批评了一顿。

这时候,杜义德才知道,这个血气方刚,让他为两匹马偿命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疯子”王近山。而王近山这时候也才知道,开枪打死两匹马的人,就是“军政皆能”的杜义德。这样一来,杜义德和王近山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他们二人的第一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了,此时杜义德和王近山根本不会想到,他们日后会在同一支部队共事,成为一对战士们眼中的“黄金搭档”。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红军主力在陕北改编为八路军,其中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此时,杜义德和王近山虽然都仍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工作,但是由于他们二人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更进一步地熟悉和了解。不过,在此期间,杜义德和王近山的成长都非常快,都成为了八路军优秀的年轻将领。

王近山在全面抗战时期,先后担任过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386旅第772团副团长、第385旅第769团团长、第385旅副政委、第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1944年初,王近山又被调到延安参加学习,并被任命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旅长、关中警备区副司令员。

同时期,杜义德则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5大队大队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4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冀南军区副司令员等系列重要职务,为巩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很多贡献。全面抗战胜利之后,有两件事情促成了杜义德和王近山这对“黄金搭档”。

第一件事情是,1945年10月前后,新成立的晋冀鲁豫军区以下辖的太行军区部队为基础,组建了第六纵队。此时,王近山从延安回到太行军区,并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不久之后,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宏坤另有工作安排,被调离了部队。这样一来,王近山就当上了第六纵队的司令员。

第二件事情是,1946年7月前后,第六纵队政委段君毅离开了部队,政委一职出现了空缺。此时,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亲自点将,让时任冀南军区司令员的杜义德,到第六纵队报到,并出任第六纵队纵队。这样一来,王近山和杜义德就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共事,第六纵队也逐渐成长为了一支能战敢战的王牌部队。

根据杜义德的回忆,1946年7月份的一天,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在邯郸找他谈话。当时,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开门见山地说道:“杜义德同志,组织研究考虑过了,决定把你调到第六纵队工作,出任第六纵队政委,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和意见?”

杜义德听了之后既惊讶又开心。杜义德惊讶的是自己虽然以前干过政治主官,但是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而且从内心里讲,相较而言他更喜欢指挥打仗,也就是当军事主管;杜义德开心的是,第六纵队是前线部队,相比于冀南军区部队来说,参加战斗的机会更多,而且在杜义德看来,第六纵队上下非常团结,战斗作风顽强。

此时,杜义德知道第六纵队的司令员是王近山,他对自己和王近山搭档是非常有信心的。俗话说,英雄惜英雄。在杜义德的印象中,王近山是一位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特别能打仗的干部,他打心眼里对被称作“疯子”的王近山,充满了敬佩之情。于是,杜义德当面向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表态说道:“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到了第六纵队之后,我一定全力协助配合王近山同志!”

就这样,杜义德满怀信心和憧憬,到第六纵队赴任去了。王近山对于杜义德的到来,也是非常高兴,早在当年“枪杀两匹马”事件之后,王近山对杜义德“始终坚持原则,一切为大局着想”的秉性非常赞赏。而且,王近山觉得杜义德和自己的脾气非常像,可以说是趣味相投,他们二人在一起共事,一定能够率领第六纵队打硬仗、打恶仗、打胜仗。

王近山和杜义德在第六纵队共事了三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们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同心协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不仅立下了许许多多辉煌的战功,而且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46年8月下旬爆发的定陶战役,可以说就是王近山和杜义德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一场著名的精彩战例。

1946年8月下旬,在陇海战役胜利结束之后,国民党方面又调集重兵,企图以优势兵力从东、西两面夹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陇海铁路以北的定陶、曹县地区。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在充分分析战场局势之后,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作出了“将敌人整编第3师引诱到大杨湖地区,然后予以歼灭,进而粉碎敌人攻势”的决定。

那么,由哪个纵队来执行这次战斗任务呢?刘伯承司令员当着手下将领们的面,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各个纵队刚刚经历陇海战役,还没有来得及休整,存在着兵力损失、武器弹药匮乏等问题。而且,敌人整编第3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武器装备非常精良,战斗力非常强大。另外,整编第3师的师长赵锡田,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并非等闲之辈。

面对刘伯承司令员抛出的问题,在场众人均沉默不语,会场气氛非常尴尬。邓小平政委一看大家都不说话,于是站起来用“激将法”说道:“敌人整编第3师师长赵锡田狂妄得很,他叫嚣着用不了两个星期就可以攻占整个晋冀鲁豫军区,把咱们赶上太行山!形势非常危险,任务非常艰巨,你们说咱们是坚决消灭赵锡田呢?还是打包袱回太行山呢……”

邓小平的话音刚落,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就猛地站了起来,他豪情万丈地说道:“一号(刘伯承司令员)、二号(邓小平政委),让我们六纵来打!我和老杜(杜义德政委)商量过了,如果不消灭赵锡田,我们绝不回来见你们。我们六纵打剩下一个旅,我就当旅长,老杜当旅政委;打剩下一个团,我就当团长,老杜当团政委;打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老杜当连指导员。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

王近山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早在刘伯承司令员提出问题的时候,王近山就和坐在他旁边的杜义德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心照不宣地决定要扛起这次作战任务——坚决歼灭整编第3师!在王近山说完之后,杜义德也激动地站了起来,他说道:“两位首长,就让我们六纵来打吧,我们有信心和敌人拼,同样有信心拼得赢!”

此时,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深情地望着王近山和杜义德,顿时动容了。多年之后,邓小平回忆起当时的这一幕,他说道:“王近山打仗,那不叫‘疯’,那是革命英雄主义!”就这样,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将歼灭敌人整编第3师的重任,交给了由王近山和杜义德率领的第六纵队。

在这次大杨湖战斗中,王近山和杜义德像以往一样,他们把纵队指挥部往前移,到了距敌人仅300米的第18旅指挥所,进行直接指挥。最终,经过持续两天三夜的艰苦激战之后,王近山和杜义德率领的第六纵队,在兄弟纵队的有力配合下,全歼敌人整编第3师,活捉敌人师长赵锡田,为定陶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定陶战役之后,王近山由于发生车祸受了伤,暂时离开了指挥岗位。这时候,杜义德承担起了指挥第六纵队的重任。在挺进大别山过程中,杜义德指挥第六纵队血战汝河,成功保卫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以及野战军总部机关渡过了汝河,安全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紧接着,王近山和杜义德又指挥部队先后参加了襄樊战役、淮海战役等大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1948年1月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而成)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原先的各个纵队被改编为军。此时,王近山和杜义德这对老搭档被分开了,王近山出任第12军军长,杜义德担任第10军军长。不过,他们二人都同时担任着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一职。后来,王近山和杜义德指挥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系列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之后,王近山和杜义德都出现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王近山曾担任志愿军第3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杜义德曾担任志愿军第3兵团副政委。在此期间,他们和以前一样相互支持、紧密配合,率领部队在异域他乡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斗争,打出了我国国威和我军军威。

1955年,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此时王近山和杜义德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不久,王近山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杜义德则先后担任第3兵团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海军副政委等职务。在此期间,虽然王近山和杜义德不在一块工作了,但是他们彼此之间都挂念着对方,革命情谊有增无减。

1964年,王近山因个人感情问题,受到了组织的严肃处理,不仅被降职为黄泛区农场副场长,而且军衔也降为了大校军衔。当老搭档杜义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在震惊之余,深深地为王近山感到惋惜。

在王近山身处困境之际,老搭档杜义德时常帮助王近山,为王近山不停地说好话。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杜义德的仗义之举,让王近山非常感动,这样更加增进了他们二人的革命情谊。然而,不久之后,杜义德和王近山一样身处困境之中,一直到1973年才恢复工作。

1973年7月,杜义德恢复了工作,他重新回到海军担任副政委,不久又出任海军第二政委。此时,王近山也已经走出了困境,他于1970年离开黄泛区农场,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在宁静祥和、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王近山和杜义德虽然不能经常会面,但是他们书信往来频繁。在字里行间,当年的万丈豪情溢于言表,或许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最令他们二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他们二人深厚革命情谊的永恒见证。

1975年前后,王近山的身体越来越差,经过医院的细致检查,最终确诊王近山患上了胃癌。不过,王近山对此非常乐观,仍然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地工作。在王近山住院治疗期间,杜义德多次打电话询问王近山的病情,劝说王近山注意身体,要乐观、坚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祝愿王近山早日康复。

在王近山病重期间,杜义德专程从北京到南京去看望王近山。这一次看望,永远铭记在王近山和杜义德的心中。根据杜义德的回忆:“当(王)近山见到我时,他便吃力地伸出双手迎过来,我们紧紧地握着手,互致问候,久久舍不得松开。”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在南京逝世,年仅63岁。

当老搭档杜义德听闻王近山病逝的消息之后,他泪流满面,悲痛地说道:“他才63岁,怎么就走了啊!”或许,在杜义德看来,如果不是63岁便英年早逝,那么王近山同志的将会有更多更大的贡献。正是因为这样,杜义德才悲痛地说,王近山同志才63岁,怎么就走了!

王近山病逝之后,杜义德曾撰写了一篇题为“缅怀近山战友”的追忆文章。在追忆文章里,杜义德深情地说道:“在战斗的岁月里,我与近山同志长期在一起工作、战斗,一向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生活上更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他过早的逝世,对我们党,对我们军队,对革命事业,都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他的名字和他创下的功业,将永载史册!近山战友永远活在我心中!”

2009年9月5日,杜义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高龄!俗话说,革命情谊深似海!只有切身经历过,才懂得战友情弥足珍贵!王近山和杜义德之间深厚浓烈的革命情谊,或许是定陶战役前两人交换眼神之后的主动请缨,或许是消灭敌人之后的热情相拥,或许是身处困境中的牵肠挂肚,或许是病重弥留之际的那一句深情问候……

让我们向王近山和杜义德二位将军致敬!向他们深厚的革命情谊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