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举人地位有多高?有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古代秀才,举人地位有多高?有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有很多朋友会好奇,古代的秀才,举人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学历?其实这样对比是十分片面地,因为古代秀才,举人的地位要比如今的大学生、研究生地位高得多。古代科举是改变命运,提升阶级的头等大事,不像现在的学生们毕业以后,拿着微薄的工资还得为房子背上几十年的贷款,从地位生活上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所以说古代的秀才,举人地位很高,那么有多高呢
我们知道在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的太多,绝大多数人是目不识丁的,据统计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95%以上,也就是说一个村也难出一个认识字的人,比如清朝,整个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考中秀才的也不过四十六万人,而今天的高学历研究生每年录取人数都有60~70万。如今得益于社交软件,我们能够一窥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是在古代的农民很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更甚者一辈子连村子附近几十里外的地方都没去过,他们对其他阶层的生活也没有概念,认识最厉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里的地主。
所以古人想要改变阶层,科举就提供了一条很难但适合所有人的道路。科举有多难呢?科举的最低一级考试叫做童生试,虽然叫童生,但考到五六十岁也考不上的人大有人在,考场一般在各地县府由各省学政负责,考试一共三场,县试、府试、院试。考过了前两场就可以被称作是童生,整个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数也就200多万人。梁启超说,“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也就是录取率1%,比今天的高考、研究生考试什么的难多了。而当真的考取了功名,其地位也立刻就提上来了,所以古人有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如果最终考过了第三场院试,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级的功名,在古代考中了秀才,会享有一些特权的,比如说可以免税免徭役,见到官员你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儿也不能对你用刑。在一般乡镇里秀才已经算是数得上的人物了,考上了秀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镇里的实力人物了。武林外传当中的吕秀才,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结果还能混得这么惨,也是令人惊叹。
上学语文课文里有一篇叫范进中举。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之后简直是高兴疯了,他老丈人胡屠户之前对范进是百般侮辱,等范进中举之后就称范进是文曲星下凡,所以说举人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举人一般都是在地方任职,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还能升到县令,与现在的县委书记差不多。现在电视剧里面都会上演一出士子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其实这在古代基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地方富豪知道进京赶考的士子缺钱,一般会主动的送上大把的银子,这也算是一个风险低回报率却很高的“投资”。
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当中,考中举人之后要先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成为贡士之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殿试每三年一次,整个清朝268年,一共才录取了两万六千多人,平均每年还不到100人。进士上任之后最差的待遇也是地方县令,而举人必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能混到这个位置,进士就算混得再差,那么退休之前在当地知府当个知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有点能力的就比如进士中的佼佼者状元、榜眼、探花。混到布政使或者是巡抚,就是如今省级待遇也不难,能力再强一点的,还能进入中央当各部的尚书侍郎,甚至担任首辅、军机大臣,这就相当于国级待遇了,这样一对比大家应该知道古代科举制度和现在的学历差别有多大了,而古人说了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