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战争时期淮南西路军事地理初探!
宋元战争时期淮南西路军事地理初探!
南宋与蒙元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开始发生冲突,直到宋帝昺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为止,双方战事断断续续持续了六十多年。
在南宋与蒙元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中,形成了纵横东西的三大战区,自东向西分别为两淮、荆襄(京湖)和川陕大三战区,他们共同承担着抵御蒙元入侵的重任。
两淮战区,主要分布在淮南东路和西路地区,分别负责首都临安和江浙地区的防御;
荆襄战区,位于今天的湖北和湖南一带,是连接两淮和川陕的纽带,主要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
川陕战区,位于四川和山西南部地区,主要是防止蒙军占据长江上游,从而威胁整个长江流域。
淮南西路作为江淮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宋的边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南宋的角度看,淮南西路是南宋整体防御中的最后一环;另一方面它又是都城临安防御的最前沿。
从蒙元的角度讲,淮南西路作为连接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枢纽地区,成为蒙军自荆襄东侵两淮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淮南西路连接长江何淮河两大水域,成为蒙军南下的重要突破口。
淮南西路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淮南地区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有深层次的原因。
1、江淮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淮河流域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大致维持13°-16°之间,四季分明,夏季不像南方那样湿热;冬季,不像北方那样酷寒。这样的气温条件对于南北方各类人群的生活同样适合。从军事驻扎的角度讲,这样的气温条件有利于久居北方游牧地区的蒙古民族长期驻扎,进而发动对南宋的进攻。
2、淮河流域具有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
淮河流域具有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为古时南北方向的交通通道。境内有淮河、长江两大主干河流,淮河有大量支流延伸南北。其中,淮河北面的重要支流有颍河、洪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等;南面的重要支流有史河、淠河、淝河等。
淮河流域除了天然的河道外,还有一些古老的人工开发的河道,早在战国时期,魏惠王开通鸿沟,联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实现了长江、黄河间的早期航运,更为重要的是鸿沟水系联接了济、汴、颖、涡、汝、泗等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尤其是隋代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后,使得淮河以南地区通过淮河及其支流实现了与北方的联系,所以宋蒙双方对淮河水道都竭力控制,自然水运航道上的各个重要城市和河口地区,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蒙元南侵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金朝南侵的路线,荆襄和 两淮地区首当其冲,南宋采取了“两线数点”的防守策略。
所谓两线,是指将一部分军队驻扎在光州、安丰、濠州等城为据点的沿淮一带,将另一部分军队驻扎在黄州、舒州、和州等为据点的沿江一带。
所谓数点,是指在一些重要的地区布置重兵,实行重点防御。
南宋采取这种防御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南宋淮南西路纵横几千里,边防线极为漫长,这对军力有限的南宋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南宋要克服边防线漫长的弊端,就必须利用“山川形便”,占据险要地势,利用天然河道,做到重点防御。
早在南宋初期,一些大臣提出这样的看法:“但当谨守封疆,如沿江一带,自襄阳、江陵、武昌、九江而下,淮甸诸郡,如合肥、寿春、盱眙、广陵等处,各屯兵马,西与四川形势联接,使上下有备,表里如一,庶几可以抗御,虽未剪去凶逆,南北之势成矣。”
一般蒙军南下江南有两条重要的通道,一条是越过淮河直接南下,另一条是从荆襄地区绕道南下,但相比较而言,从京湖地区绕道南下路途遥远,且多山不利于蒙元骑兵战略优势的发挥,所以蒙军多从淮河以北直接南下,故而南宋在两淮地区布置的重兵,战斗力是最强的,“彼之精锐尽在两淮”。
针对沿淮一线,南宋的防御也是有针对性的,对于被称为“淮西三大镇”的安丰、庐州和濠州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有“三州安则淮甸无虞,江面奠枕”的说法。
一、淮西三大镇之寿春
寿春,即今天的寿县,历史上曾有寿阳和寿州的称号,寿春位于淮河南岸,紧邻淮河,与淮河北安的安丰形成对峙的局面,相互拱卫,由于寿春位于淮河中游的南岸,基本上位于南北对峙的中轴线和北兵南侵的必由之路的交叉点,自古就是北人南下的必争之所。
“彼寿阳者,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龙泉之坡,良田万顷,舒、六之供,利尽蛮越。“
更为重要的是寿春所在的位置是蒙军最容易突破的地区。从地理形势上看,在淮西和荆襄地区的交界地区,大别山横亘期间,这样就切断了蒙军从西部跨越、大别山的通道。而寿春的西北和东北分别有两个蒙军入侵的通道即颖口和涡口。
对于立国东南的南宋来说,防守好寿春就可以”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潘篱“,吕芷也说:”淮西建康之屏蔽,寿春又淮西之本源。寿春失,则出合肥扰历阳,建康不得安枕矣“,所以,”宋室南渡,亦首推寿州为熊郡“。
宋蒙战争期间,寿春基本掌握在南宋手上,一旦寿春失守,蒙军就可以直接通过淝河达于泸州城,淮东的防务就会变得异常严峻。
二、淮西三大镇之庐州
庐州,即今天的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北案,夹于江淮中间,巢湖位于其南20公里处,发源于鸡鸣山的施水经合肥到达合肥可直接到巢湖,进而经濡须水进入长江。
”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宋南渡后,庐州尤为要地,往往据守于此,为淮西之根本,嘉熙之季,杜杲犹力守庐州,屡挫蒙古之兵,岂非形胜所在乎?“
三国时的满宠认为:庐州”南临江湖,北达寿春“。
庐州是连接江、淮的重要枢纽,”江淮表里之势“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庐州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