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如何灭亡的
楚国是如何灭亡的
行吟阁位于武汉东湖西北部的一座小岛上,是1955年为纪念屈原而建。阁名出自楚辞.渔父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牌匾行吟阁三字为郭沫若所题。泽畔行吟是东湖十景,东湖旧二十四景之一。
行吟阁
屈原雕像
行吟阁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祖辈以分封地为姓,屈氏是楚国公室的一支重要力量,属于楚国贵族。屈原少时受过良好教育,博文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在怀王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楚国贪腐之风横行,权贵结党营私排挤异己。当然也不乏景翠、屈原、陈轸、唐蔑等有识之士,但楚怀王所用重臣几乎都出是楚国贵族,好多其他人才都被排挤。国内缺乏大一统的共识,不少人都偏安一隅。怀王虽有意通过变法强国强军,但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在屈原实施变法前,楚国也实行过一次变法,即楚悼王支持的吴起变法,这次变法使楚国的国力迅速的提升,与秦国、齐国并肩,成为三强之一。但其变法也严重触及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加之吴起是个外来者,所以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杀,楚国的改革戛然而止,失去了持续强盛一统天下的机会。这个一统天下的机会,被同时实施商鞅变法的秦国所获。此次屈原变法是楚国的第2次变法,也是楚国第2次强盛的机会。屈原借鉴李悝和吴起等人的变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移风易俗”变法主张。遏制贵族势力,打破他们的控制和专权,同时主张对内举贤任能,对外联齐抗秦。屈原的变法,确实改变、提升了楚国的实力,但也令贵族们感到了恐惧,屈原开始受到奸臣污蔑,被蒙蔽的楚怀王不再支持屈原,于是变法终止。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出使楚国,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惑,劝说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楚怀王为利益所惑,与齐国断交。其后秦国说是六里不是600里。楚怀王感到被羞辱欺骗,命令军队开赴秦楚边境攻打秦国。在丹阳一战中,被斩首八万,楚军大败,大将屈丐被俘,秦国顺势拿下丹阳汉中之地。楚国因此战元气大伤。楚怀王24年,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与秦签下黄棘之盟,因屈原反对这个联盟被流放到汉北6年。有学者称,这次流放主要是因为楚怀王为了缓和屈原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把他下放到汉北的,其性质应属于下放磨练之意,不算真正的发配。楚倾襄王六年,秦国大胜韩国,秦王责备楚国的背叛,要讨伐楚国,与楚国一决胜负。此时因屈原言语触犯了子兰,被子兰指使人进谗言,楚倾襄王大怒,屈原被二次流放,经湖南长沙赶赴安徽青阳,途中驻停在长沙。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入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得知城破后,悲痛绝望投江自尽。楚国被迫东迁都城至河南淮阳为陈郢。公元前223年,秦攻破楚国国都寿郢(安徽寿春),楚国灭亡。 楚国先后两次变法都没有成功,终止了强盛的脚步,其原因是利益集团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秦国虽然商鞅被杀,但变法进行了下去,最终,秦国强盛起来,并统一天下。这两者对照起来耐人寻味。这使我联想到了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改革。邓小平看到了那时中国的困境,深思熟虑后推出了改革开放,让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杀出一条血路。同时推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凝聚共识。改革给中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改革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既得利益者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当时火车票很难买,百姓呼吁铁路部门改革现状的呼声持续高涨,而铁路部门却迟迟不动。南方有一人为回家的农民工代购火车票,每张车票只收10元手续费,铁路部门就说这人涉嫌倒卖火车票,其实就是影响到了铁路部门卖票的独家专属权。最后,国家通过对铁路部门改组化解了这个问题。这几年中央又通过纪检这把利剑不断割除阻碍发展的顽疾,为中国的持续壮大发展扫清道路。时至今日,才有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实力和地位。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总会有没跟上发展步伐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因素,改革就是清除阻碍。改革下去,国家就会持续不断地强盛,改革不下去,国家就会发展停滞,别的国家发展而你不发展,就意味着你在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这方面我们是有着深刻教训的。好了,对于屈原的遭遇、楚国的悲剧以及中国的发展,你有什么话要说,请到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