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辣椒在明代才传入中国,那么在此之前四川、湖南、贵州
辣椒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辣椒在明代才传入中国,那么在此之前四川、湖南、贵州一带的人都以食用什么为主?
辣椒在明代才传入中国,那么在此之前四川、湖南、贵州一带的人都以食用什么为主
在中国的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吃辣椒已经成为一种饮食风,在这几个省份,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吃辣,甚至到了无辣不欢的程度。民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吃辣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与生俱来的传统。
虽然辣椒是从明代才传入中国的,但是关于辣的食物或者说调料,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大蒜、芥末、茱萸、花椒等辛香料中都有辣的成分,都能获得舌尖被灼热的快感,直到清初,贵州一带的人们最先食用辣椒。后来扩散到湖南,四川等地。这三个地方吃辣椒的习惯到清朝后期才养成。
古人所说五味,其中第一味就是辣。古人的辣并非仅仅来自辣椒,还有花椒,胡椒、黄姜和芥末这五种食材。这五种食材都有辣的成分,而四川湖南贵州,以湿热天气为主,辣椒在祛除湿气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综合来看,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人喜欢吃辣椒只是对食辣传统的一种延续,在辣椒传入我国之前,这三个地方的人们肯定也是在吃辣椒的替代品,比如黄姜,茱萸等。
辣椒是通过海运传入中国的吗
辣椒的传入
作为佐餐调味的辣椒可以说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了,但是辣椒并非中国原产,而是一种由中南美洲的舶来品。
据说早在7500多年前玛雅人就开始食用辣椒了。相传辣椒在传入中国之初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和其他花卉植物一样、是被作为赏花观果的植物而被人种植栽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在把玩时好奇而又大胆的品尝了辣椒果、在初尝除卻辛辣外对人并无伤害,此后便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行开来,直至成为人们佐餐的美味。
据说辣椒传入我国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海运来到中国沿海登陆繁殖、而后逐渐北上扩展。另一条路径是由海运传至非洲、或欧洲,再由非洲或欧洲经中亚传至我国的新疆地区,后来经新疆传入内地的。不管辣椒是由东线海运传入、还是西线先由海路再由陆路传入我国,但是作为舶来品的番椒和其他舶来品一样、都是全球物质物种交流的有力见证。互通有无古已有之,在当今交通极大便利的时代,地球村的人们更有理由加强贸易,加强互通,增进了解,实现大同。
普遍认为辣椒是由东南沿海传入中国,那为何这些地方却没有吃辣的传统
辣椒是从西方传来,却不是从东南传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东南,走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是西南,走茶马古道,第三是西北,走丝绸之路。
基本上是中国外交的三个仅有方向。
问题是为什么东南省份,如广东,福建,浙江等都不吃辣椒呢?
其实这是文化抗争。
辣椒进入中国正好是明末清初。当时抗清主力,除了以上三家,还有山西和江西。其中广东福建浙江山西是典型不吃辣椒省份。什么郑成功李定国,排不上号。
而顺治开始礼餐治国,其中满汉全席享誉中外,满人厨子是研究辣椒的,比如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都是辣椒菜系。
这四个省份物产丰富,民风彪悍,抵御外侮意愿强烈,所以文化上保留了不吃辣椒的传统。在三百年后抗日战争,这四个省和江西,依然是抗日主力。但是江西物产真的没法和这几个省比拟。
为什么不吃辣椒就是文化抵制?因为辣椒是痛觉,不是味觉。这四省通过不吃辣椒的方式,表达对前明的忠心。中国更重视吃,而不是穿衣服,所以穿衣服的韩国代表不了大明,真正的大明精神在广东福建浙江山西四省,特别是饮食。
辣椒原产美洲,明末才传入中国,再此之前川菜是怎么做的
四川人爱吃辣的,主要跟地理环境,温度有关。四川盆地多山川河流,故湿气重,而辛辣食品能加速血液循环,驱寒除湿。故此地百姓饮食习惯不同于北方之咸,亦不同于东南诸地之甜酸。
而辣椒,味辛,性热。药用功效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燥湿的功效。辣椒,又名番椒,原产南美洲等国。明代时期传入中国。有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到普及吃辣椒在道光以后。 是中国境内最晚传入,却用量最大且最广泛的香辛料。明《草花谱》记载了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
有人问,这对于无辣不欢的四川人,难道之前不吃辣椒,怎么可能呢?特别是饮食的习惯形成前文已说,与地理环境影响甚大。晋代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其中记载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无疑肯定了川人很早以前也是吃辣的。只是究竟是什么呢?
我国使用植物作为香辛料的历史悠久,而植物中可用作香辛料的比较多。如生姜、大蒜、花椒、茱萸、葱、胡椒(该品种也是国外传入)。其中除茱萸外,另几种都是常见的调味用品。
唐·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人会问,这里的“茱萸”是这个吗?
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其中山茱萸成熟果实为中药,有强肾固津之功效,是中药“六味地黄丸”“汇仁肾宝”的重要配方之一。吴茱萸,在古人看来,九九重阳这天,登高、插茱萸可驱邪避病。故王维诗中茱萸乃吴茱萸也。而食茱萸在辣椒传入中国前,就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礼记》称它为“ 藙”,《广雅》又称它为“ 樾椒”,《本草纲目拾遗》则称它为“ 樘子”,《本草图经》中说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自古崇尚的“三香”,茱萸是六味中“辣”的 的主要来源,受人们喜爱长达千年以上。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之一《蜀都赋》 曾描述道: “其圃则有蒟蒻茱萸,瓜畴芋区。甘蔗辛姜,阳蓲阴敷。……众献而储”。可见当时苗圃里茱萸已有栽种。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食用配制呢?四种方法:一种是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 作为牛羊猪肉菜的调味料。《礼记·内则》言“ 三牲用藙”, 注疏解释说“: 今蜀郡作之。 九月九日, 取茱萸折其枝, 连其实, 广长四五寸。 一升实可和十升膏, 名为藙也。 ”二是用整粒做羹臛的调味料。 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言“, 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 少选, 香满盂盏”。三是做酒的调味料。北宋赵忭《成都古今记》载:“ 蜀人每进酒, 辄以艾子一粒投之, 少顷香满盂盏。那四川人想用食茱萸做辣椒油怎么办呢?《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但因茱萸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发现辣椒在种植、贮藏、加工和食用方面的便利性,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