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三次认错,张良把他当知己:一夜暴富的他告诉人们啥叫有背景
刘邦三次认错,张良把他当知己:一夜暴富的他告诉人们啥叫有背景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古代一夜暴富的典型:别人要靠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才能换得的荣华富贵,他只不过花了一顿饭的工夫,就全部到手。
而他最牛的,还不是一夜暴富,而是连堂堂的汉高祖刘邦,也三次向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依靠计谋名列汉初三杰的张良,把他当成唯一知己!
他的一些构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汉唐几代的皇帝,都把他的谋划当成是治国良方。
他的成功之道,即使是对于两千年后的现代人,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1.他就是这样一夜暴富的
其实,娄敬的一夜暴富的故事,读过《史记》的人,应该都很熟悉。
他当然不是依靠买彩票一夜暴富,而是凭借着向皇帝献计献策: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娄敬作为戍卒到陇西戍边,经过洛阳时求见高祖,分析周、汉取天下的形势差异,劝刘邦改变定都洛阳的想法,迁都关中。
刘邦犹豫不决,留侯张良明确阐述了建都关中的有利条件,高祖遂定都长安。
拜娄敬为郎中,号奉春君,而且赐娄敬姓刘,以示尊荣。
就这样,娄敬一夜暴富,仅仅是陪着刘邦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后向刘邦提出定都关中的建议,就被提拔为皇帝身边的高官。
从一个小小戍卒,转眼成为朝廷高官,这不是一夜暴富又是什么呢?
此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韩王信联合匈奴攻打汉。
刘邦派了十批使者去匈奴刺探情报,回来后都说匈奴不足为惧,最后派娄敬处使,回来后却说匈奴不能攻打。
刘邦不纳娄敬谏议,结果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七日。
解困后回广武(今山西代县)后,刘邦立即赦免娄敬,向他承认自己错了,封其为关内侯,号建信侯。
平城之役后,娄敬又向刘邦提出,把刘邦和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以和亲政策稳定汉匈关系。
但是,他认为刘邦很难做到这一点。
刘邦本来向他信誓旦旦表示,只要有利于国家,自己肯定能做到,然而,最后却由于吕雉的反对,而没有把鲁元公主嫁去匈奴,只找了一个宗室女子代替。
虽然,也暂时稳住了匈奴,但这是刘邦又一次在娄敬承认自己错误。
再往后,娄敬又谏议迁徙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大族以及豪杰名家至关中,无事则备匈奴,诸侯有变则东伐。
娄敬这些战略,对汉初安定天下有重要意义,所以,主父偃称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司马迁称娄敬建万世之安。
2.一夜暴富的为什么是娄敬
娄敬这些故事,由于在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我在这里并不细讲。
我想要探讨的是故事背后更多的历史之谜:
娄敬只不过是个普通士兵,为什么却能见到身为皇帝的刘邦?
为什么他会懂得这么多,能够一再提出十分重要的建议?
为什么是娄敬而不是别人,能够迫使刘邦这样的人物也再三认错,对他赏识重用?
对于这些问题,答案其实就是三个字:有背景。
而且不只是一个背景。
娄敬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方面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就是他在部队里有熟人:他和自己部队的最高长官虞将军,是正儿八经的老乡。
因为是老乡,所以,当他提出想见皇帝刘邦,向刘邦献计献策的时候,虞将军不仅没有阻挠他,反而还亲自去向刘邦推荐。
所以,从古至今,就不能低估人脉关系的重要性,就不能缺乏贵人相助。
与此同时,还有第二个背景。
这第二个背景,就是他面对的,是刘邦这样的人。
刘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从来不刚愎自用,非常重视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可谓是从善如流。
中国历代皇帝之中,能够做到像刘邦这样,闻过则喜,善于纳谏的,可以说绝无仅有。
就连李世民,也比不上。
当时,刘邦已经打败项羽,正式称帝,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可是,刘邦并没有得意忘形。
当听说一个士兵有重要的建议要对自己提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在百忙之中,抽空会见,虚心听取。
显然,如果不是遇到刘邦这样英明的领导,娄敬也是不可能脱颖而出的。
因此,这个背景也非常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还有第三个背景。
这一点,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却最值得现代人重视。
这个背景,就是娄敬姓娄。
娄敬后来被刘邦赐姓为刘,因此史书上又叫刘敬,但他实际上是姓娄。
娄这个姓氏,源远流长。
从考证上来看,中国娄这个姓氏的发源地,大多数都在山东。
而娄敬,按照今天的地域划分,正好是属于山东淄博人。
对,就是去年由于烧烤而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的淄博。
山东在古代大致是属于战国时代的齐国之地。
而齐国的特点,除了靠着大海、因为出产海盐而十分富饶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文化非常昌盛。
这里号称孔孟之乡。
而实际上,齐国盛行的文化并不只是儒家思想,而是包容并蓄,诸如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道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在这里都盛极一时。
要说那个时代全世界最先进、最自由的思想文化中心,山东绝对是。
最著名的,是齐国曾经有个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阵地,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这个学宫有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
也就是说,你啥事都不需要干,只要能说会道,能对国家大事提出精辟的见解,就可以当官。
史书记载: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意思就是说,这七十六个人,都不怎么管事,就靠着一张嘴,都当上了上大夫这样的高官。
这会把现在的大学教授们羡慕死吧:写篇论文,就有可能直接提部级干部。
这些背景,大致就解答人们的困惑:娄敬只不过是个普通的齐地士兵,为什么却敢于去见皇帝刘邦,还能提出迁都这么重要的建议。
因为,这正好与他是山东人、也就是齐地之人有关。
就是因为这里有着稷下学宫的传统,有着许多依靠议论国事而得到高官厚禄的先例,才会让娄敬也始终关注国家大事,认真思考,并萌生出依靠向皇帝刘邦献策、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
显然,如果娄敬本身平时不关心国事,没有见识,那么,即使有部队的将军就是老乡、皇帝刘邦又从善如流这样的背景,那也毫无意义。
可以说,娄敬最大的背景,其实是他出身在齐地的文化背景。
由于齐地有关心国事的文化传统,才孕育了娄敬这种心忧天下、敢于挺身而出的精神。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背景,不只是现实中的人脉关系,而更是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一点,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
3.比背景更重要的,是自己
上面这三个背景,看起来都很重要。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有这样三种背景的人,也并不是只有娄敬。
娄敬所在的部队,就是从齐地征发而来。
因此,部队里和虞将军是老乡的,来自齐地、具有和娄敬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也肯定有很多。
为什么,只有娄敬能够脱颖而出?
这是因为,娄敬这个人还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拍马屁,很有个性。
一般人,去见皇帝,难免要想方设法歌功颂德,以求得到皇帝的欢心,这样才会被赏识。
然而,娄敬见刘邦,差不多每一次,都是说了让刘邦最难堪的话。
第一次见刘邦,建议刘邦要迁都,他是这么说的:
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
也就是说,你刘邦坏事做得太多,并没有周朝先祖那样的功德,所以是不可能效仿周朝,在缺乏防卫的洛阳建都,而指望着天下人不会来反对你。
虽然你刘邦已经当了皇帝,可是,要反对你刘邦的人,多着呢。
这段话,直接撕下了刘邦劳苦功高、仁义道德的假面,很直白地指出刘邦为了争夺天下,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话是说得非常难听的。
但是,他说的是事实。
刘邦这个人虽然很好面子,但从来不会不顾事实,尤其当这个事实攸关他本人统治安危的时候。
所以,这一次,刘邦并没有降罪于他。
第二次再见刘邦,娄敬说的,还是让刘邦大跌面子的话。
当时,刘邦已经派出十批使者,前往匈奴刺探情报,人人都回来说,匈奴兵老马弱,实力不足为惧,可以一战。
只有娄敬回来说:匈奴这肯定是在掩盖真相,隐藏了真正的兵力,绝对不能出征。
但是,这个时候的刘邦,大军已经出发,面子上挂不住了。
结果勃然大怒,把娄敬给抓了起来,要治他的罪。
然而,战争发展的结果,一如娄敬所料。
刘邦果然被匈奴打得差点回不来。
刘邦这个人的优点,就是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所以,回来之后,他立即赦免了娄敬,还给他封了更大的官。
第三次见刘邦,娄敬还是很不客气。
他分析了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实力,直接说刘邦现在根本打不过匈奴单于,唯一的出路就是对匈奴和亲,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单于,这样将来单于的儿子就是刘邦的外甥,汉朝才能免于被匈奴攻击。
并且,他还直接嘲讽刘邦:我的这个计策是唯一可行的计策,但是你做不到。
刘邦开始信誓旦旦,会按照他的话去做。
然而,最终还是被他料中,由于吕雉的反对,而没有能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单于,只选择了另外一个女子冒充公主嫁去匈奴。
这实际上,还是给以后的汉匈关系,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最后一次见刘邦,娄敬建议刘邦把六国大族以及豪杰名家都迁徙到关中,无事则备匈奴,诸侯有变则东伐。
这其实还是在警告刘邦:你不要以为你真的当了皇帝就天下归心,威望很高。
实际上,你的统治危机四伏,诸侯们随时都可能反叛你。
对于皇帝来说,这依然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庆幸的是,刘邦最后还是听取了他的意见。
娄敬为什么能一再得到刘邦的信任,让刘邦采纳他的意见?
这首先当然是他提的意见很正确。
其次,也恰恰在于,他从来就不刻意拍刘邦的马屁,一味去讨好刘邦。
恰恰相反,从一开始,他就用自己的一个动作,告诉刘邦自己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