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欢迎报考!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1 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教育部与德国联邦教科部共同倡议、直接指导和支持的中德科学与文化合作交流示范性办学机构。学院汲取德国高校独有的教育模式和品质,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培养符合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智慧城市以及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和产业升级要求的创新人才和精英工程师。
作为中德合作交流示范性办学机构,学院拥有1名院士、3名国家外专局特聘教授、11名中方教授及超过150人的德国专家库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
中德工程学院是国内唯一获德国教科部连续18年资助的教育合作机构,是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科部在高教领域合作的标杆和引领性项目,多次在中德两国政府间战略文件中被点名褒奖:
在2015年、2016年德国教科部和中国科技部先后发布的《中国战略》以及《德国战略》中被誉为中德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范例;2018年中国教育部和德国教研部在两国政府磋商期间发表联合声明,再次强调对学院的支持及在系统中和规模上拓展对该机构的建设;在2020年德国外交部发布的联邦政府最新的“印太政策纲领”中被誉为德国“外交科技政策的灯塔项目”;在2021年德国联邦教科部(BMBF)对学院的评估报告中,学院被视为应用科学领域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的一个充满活力、组织良好、表现出色的灯塔项目。
“
2 专业剖析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厚基础、宽囗径的综合性专业。专业研发面向工业制造,结合自动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在智能机电控制,机器人,3D打印,智能测量,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形成特色。
其机电系统方向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机械电子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掌握基于信息和控制技术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团队领导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其智能管理方向,对接德国经济工程专业,符合现代制造业流程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结合工业4.0进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理念,规划并实施对现代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物流、投融资、财务、人力资源、创新及战略发展等领域科学管理方面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
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跨车辆工程、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依托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结合同济优势专业背景开设的多学科交叉特色专业。本专业在国内开设时间最早,在全国该专业的发展中一直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专业面向新形势下的汽车服务市场,结合德国强劲的汽车工业背景,以国家汽车服务业发展为导向,不仅面向传统燃油车辆的设计、管理与服务,在当前汽车工业发展环境下,同时重点聚焦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服务产品、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在全球汽车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劲优势和广阔前景。
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车辆工程基础理论、面向车辆及车辆集群服务的人工智能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及管理方法,能够胜任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服务设计、智能产品和技术开发以及团队管理。通过中德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满足未来智慧车辆及智能网联发展要求,成为全面发展的工程及管理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原建筑设施智能化专业)是跨建筑、电气、能源、信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融合了德国“建筑节能”和“能源转向”工程教育的绿色低碳优势课程,结合同济大学在建筑领域的学科优势,在建筑低碳节能、智能配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智能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
专业旨在基于营造健康舒适的建成环境和构建性能高效的能源系统前提下最大化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最终目标,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为发展导向,针对城镇化发展中的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与能源问题,培养具备融合建筑、电气、控制、暖通、新能源等基础知识的,符合“双碳”战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和开发人才。
“
3 优势比较
中德合作的国际化办学是本专业的最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是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科部在高教领域合作的标杆和引领性项目;人才培养受到中德两国政府、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及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DHIK)的全方位支持;与27所德国及瑞士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输送第四学年中国学生赴德攻读双学位;
采用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见长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师资由中德双方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一系列德国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和毕业指导;
在读期间100%出国交流率(含第四年赴德学习及暑期交流)
在国内高校中首个建成的工业4.0实验中心和由二十多座中德合建专业教学实室构成工程教育平台;
培养性价比高,国内每年每生按教育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最低标准收取学费,赴德国攻读双学位学生在德国留学高校免学费。
“
4 人才培养
中德工程学院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开展与德国高校以及企业的紧密合作,在中国建立突出工程实践和应用性研发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显著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跨文化交往和合作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中德两国创新人才。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德工程学院已逐步形成国际化培养贯穿“全过程”、育人目标“全方位”、多主体“全员“育人的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国际化育人体系。并从课程、师资、企业实践、语言文化、管理等多方面为工程教育国际化育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采用3+1的联合培养模式:第1至第3学年在国内培养,第4学年在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27所成员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接受专业特色教育和综合工程能力培养。
学生毕业后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详见下图:
中德工程学院赴德留学生中约近半数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以及其他各类奖学金;在读学生多次在国内外创新大赛中获奖,毕业生中不乏在各自专业领域创新和创业有成者。
2017年工业4.0-国际大学生3D打印机设计邀请赛亚军
Xplore全球自动化大奖赛,作品获奖并参加汉诺威工业展
“动态智能建筑表皮”获得Xplore全球自动化一等奖,作品获汉诺威工业展展出
15级机电白云明获16-17年度拜仁慕尼黑奖学金
14级汽服王柯雯获15-16年度拜仁慕尼黑奖学金
“
5 毕业去向
至今为止已经培养了约2000名毕业生。毕业生中83%获中德双学士学位。毕业生中60%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尔理工学院、柏林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德雷斯顿工业大学等德国TU9高校攻读研究生;毕业生中6%进入同济大学以及瑞士、英国、美国等高校攻读研究生(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瑞士洛桑理工学院)
毕业生中34%进入中德两国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
“
6 院友代表
张博
2004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电机博士
博世中央研究院研发工程师
刘自源
2004级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
慕尼黑工业大学及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联合培养机器人学博士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机器人学研究院
沈嘉赟
2010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
慕尼黑工大节能与可持续建筑硕士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技术管理博士
瑞士邮政集团大中华区创新副主管兼新业务经理
管文林
2010级建筑设施智能专业本科
亚琛工业大学硕士
交能网创始人
同济大学德国校友会第一副会长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秘书长
德国EnBW能源集团电力现货交易经理
郝冠琦
2009级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布伦瑞克工大车辆工程硕士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德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王琪
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斯图加特大学电动汽车专业研究生
2021年10月赴剑桥大学攻读工程博士学位
现为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