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国防生再见,干部选拔的轰然转型!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国防生再见,干部选拔的轰然转型! 立日之人 三剑客 ★更多精彩尽在微信公众号:三剑客 真正的永不磨灭,是留给我们足够的启发 图/唐建平 文/胡先成;copyright©三剑客 今日的炸屏

国防生再见,干部选拔的轰然转型!

立日之人 三剑客

★更多精彩尽在微信公众号:三剑客

真正的永不磨灭,是留给我们足够的启发 图/唐建平

文/胡先成;copyright©三剑客

今日的炸屏新闻,莫过于全军国防生停招。

据国防部新闻局介绍,根据军队改革有关部署,将对国防生制度进行改革,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

其实,这段话的意味深长。

这意味着施行18年的国防生制度退出历史看台。

作为一名曾经的国防生,我见证了曾经同学们的刷屏评论:

“终于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历史终将给国防生一个青春的定格!”

“有幸成为制度的试行志愿者,被抛弃的一代”

“18年的牺牲终究换来了今天的停招,终究没有熬过成人礼!”

“我们现在是濒危物种,活化石了……”

“摸着石头过河,注定要牺牲一部分人,成长一部分人。乱世之象,彷徨的大多数”

“无语凝噎,唯有泪千行”

“终于自己也成了历史,噢,我们所有人都会成为历史”

“峥嵘十八载,一朝成绝唱。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的誓言还在回想,无论前面是怎么样的风暴,我们只能前行”

……这些刷屏的背后,是喜悦,是悲伤,是祭奠,是殇思,是怀念,是感恩?

1.十八年之前的诞生

什么是国防生?这个新名词的诞生还不到18年。

那是在1999年7月17日,一份《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选拔养军队干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正式提到了“国防生”三个字。国防生,这个新鲜而陌生的词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防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选拔的,另一类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两类国防生在学业上,均与本专业同年入学的其他在校生全部课程内容相一致。

国防生制度试点的第二年,2000年5月,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决定》。这种效仿美俄等西方国家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队高素质人才的模式,正式在中国开始运行。

乘着高校扩招的东风,国防生规模迅速扩大,从最早试点的22所高校,迅速扩展为最高峰时的117所。其中,几乎涵盖了国家“985”“211”所有的院校,四总部、海军、空军、二炮、武警及各大军区纷纷与地方高校签约,联合培养国防生。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签约国防生的单位是总政治部,让无数学子为之羡慕。

2.艰难成长

但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在日后的国防生制度实践中,当初设计的那些目标只能是设计者的宏大理想,也或是一厢情愿。

由于受思想观念、成长环境、培养模式、个性特点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材生”来到部队,产生了“水土不服”,部分国防生献身军营的思想准备不足、军事素养较弱、作风纪律意识不强、带兵实践经验不足等等,这让他们成了基层部队和个别领导眼中的“另类”。

更有甚者,大学还没毕业,就早早退出了国防生队伍;还有的刚进部队,没适应几天,就闹着脱军装。笔者身边就有几位这样的兄弟,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

我能理解他们离开的无奈与幸运,也能理解那些苦苦相劝的部队领导。因为,这不仅仅是个案,而是国防生政策与当前部队体制的一种戳伤。政策与体制之间,既要磨合,也要灵活而变。

3.反思与追问

国防生政策的建立,基本目标是培养军地两用的技术干部,适量补充指挥类军官;根本目的是改良军队干部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为现代化军队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这一政策的制定初衷是好的,但随着军队干部来源的多样化,特别是大学生士兵提干政策的推行,让国防生制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优势。毕竟,都是大学生,都可以学历升级。当然,国防生政策本身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国防生“4+1”培养模式、毕业分配、在校选拔、退出机制等等,特别是国防生违约、退出的问题,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公共政策一旦在执行中出现偏差,背离当初的目标,就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所以,目前国家让那些愿意参军入伍的大学生,先进入部队当兵2年,2年之后,个人可以做出选择,或返校读书,或继续服役,抑或提干成为军队干部。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愿意服役部队,部队又严格筛选军官,既弥补了大学生干部不懂部队的软肋,也升级了基层军官的学历素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个人意愿,扎根部队的信念更加强烈。

而国防生,是17、18岁左右的懵懂青年在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抑或在大学期间补招的。他们有的对军营充满向往,有的只是为了进名校,有的是提前报志愿为了保险,等等。从最开始报考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经过地方大学四年的洗礼,国防生思想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加理性,而面对未来的军营却充满迷惘,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进入或退出。进军队和进地方企业不一样,一旦进入军队,退出就成为不易之事,牵扯到太多的事情。所以,很多国防生是没有心理准备的。一旦踏入这条船,再想脱身很难。

4.群体身份认知与迷失

国防生,这个身份,本来就是一个“符号”。但承载了太多的标签。

正面的,比如大学生,高材生,学历高,文化素质高,学问深,文字功底好,爱问“为什么”,喜欢研究,爱读书;反面的,比如军事素质差,跑不动,不爱听被人指挥,容不下别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作风纪律差,号令意识不强等等。这些片面的或者模糊的认知,就是部队官兵给国防生签上的标签。

但国防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国防生具备哪里素质和能力?国防生群体的特质是什么?国防生身份到底是什么?国防生和军校生有什么差别?国防生和大学生干部有什么共性?这些问题,让很多国防生出现了集体身份的认知迷失,乃至于形成很多国防生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大家在其中寻求集体安慰和心理认同。

其实,这都是“国防生”“大学生”等这些人为的标签所导致的。不管是国防生、大学生特招生、大学生士兵提干生,还是士兵提干生、军校生,只要毕业分到部队,就是现役军官,就要按照《现役军官法》来培养、来一律对待,否则身份的认同问题会一直成为割裂的罪因。

5.艰难融入:适应性与忍耐度

融入,讲的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个体在进入群体之后,会产生融入问题,即适应性问题与忍耐度问题。国防生作为在地方大学接受4年本科教育的群体,几乎没有从战士做起的经历,让他们直接成为基层军官,融入部队这所大熔炉,适应性是非常痛苦而迷茫的。

国防生政策的建立,目标是培养军地两用的技术干部,适量补充指挥类军官。但在基层任职履历要求和专业技术岗位缺乏的背景下,不少非指挥类国防生走上了指挥类岗位,专业不对口、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成了最大的矛盾。

不管你是学法学还是电子信息技术,不管是学会计还是土木工程,不管是学医学还是车辆工程……都分到了基层连队当排长。而排长任职,有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有的更长。

6.淬火与未来

在基层连队,最需要的是带兵管兵和指挥训练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刚毕业国防生致命的弱点,也是先天的不足。这也是短时无法和那些提干的士兵干部、四年军校毕业的军校生干部相提并论的。

在进入部队的头两年,就是适应期“阵痛”这个关键阶段。有的国防生能够快速融入基层部队,慢慢补齐了自己的短板弱项,发挥了自己的文化优势,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上级的认可,获得了较好的融入;

而有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心态调整不好,也或受地方同学朋友影响,感到自己辛辛苦苦考上好大学,所学专业在部队又不被认可,得不到领导重视,自信心逐渐下降,慢慢产生了厌恶部队的思想,甚至想脱军装、早点转业回地方。

国防生的成长,或许带有淡淡的伤痕。

国防生这个群体,大多接受了地方开放的、民主的教育,文化知识底蕴厚,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是抗挫折、抗压力能力不强,一旦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失去平衡,就会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正是如此,愈需要淬火加刚。不管是在军队,还是地方社会,必须接受历练。

7.转型变化

2006年10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下发《关于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伍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基层干部的通知》,正式拉开了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的大幕。

同样是地方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至少要有两年当兵的经历。这两年,他们从新兵做起,接受磨炼和淬火。所以,他们更熟悉基层部队,更愿意选择留在部队。

这一政策,其实早给国防生制度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那些“985”“211”高校相对优质的大学毕业生志愿入伍仍是屈指可数,那些普通二本院校或三本院校毕业生入伍呈快速增长之势。

今天刚刚公布的军校招生计划,这里面有这样一条:为打通报考军官落榜考生转录士官学校渠道,今年“官改士”招生计划0.13万名,比去年增加70%。

士官生源的增加、军官招生更加注重基层经历都是新的变化。未来,军校、大学生士兵和提干生逐渐成为军官主要来源,而且后两种干部选拔会逐渐成为主流。

18年的风风雨雨,终归画上句号。

18年的数万学子,毅然奋进在路上。

当年成为国防生的喜悦,仍在心底珍藏。

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一次次的纠结斗争,都是成长的历程。

身为国防生,愿继续坚守初心。

国防生,国防生,为国防而生!

国防生之魂,仍在。

不管是试验品,还是牺牲品,我们都将永不磨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