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赵纫兰:16岁时嫁给10岁的李大钊,包办婚姻也能成为爱情典范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赵纫兰:16岁时嫁给10岁的李大钊,包办婚姻也能成为爱情典范 李大钊唯一的真实影像 1927年,李大钊在监狱中写下《狱中自述》一文。 入狱十几天,他从未提过家事,但其实他心里一

赵纫兰:16岁时嫁给10岁的李大钊,包办婚姻也能成为爱情典范

李大钊唯一的真实影像

1927年,李大钊在监狱中写下《狱中自述》一文。

入狱十几天,他从未提过家事,但其实他心里一直记挂着家中妻儿,更记着妻子赵纫兰背后的付出。

在《狱中自述》中,他两次提到自己的妻子:

“在永平读书二载。其时祖父年八旬,只赖内人李赵氏在家服侍。”

“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李大钊幼年父母便不幸离世,只能跟着自己的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等到他10岁时,他的祖父祖母已经年迈,无法照料好他。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祖父为李大钊找了一个大他6岁的媳妇。这个媳妇就是比他大6岁的赵纫兰。

赵纫兰

他们两人同村,从小一起长大,正好有一些感情基础。

在一起后,赵纫兰把李大钊当成弟弟来照顾。这时的他们并不懂得情深意长,只是朝夕相处间相互了解,对彼此产生依赖。

赵纫兰单纯善良,像姐姐一样为李大钊的生活和学习着想。

与此同时,她还成了李大钊家里的当家人,因为祖父年迈,赵纫兰便自主为家里事务担忧担责。

1907年,李大钊考取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这里他接受到了新思想,了解到许多他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在新旧社会的交替之时,他走在社会革命的前列,滋生了创建祖国未来的梦想。

他有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愿望,而这时的赵纫兰只是一个不识字、没有文化和见识的农村妇女。

但李大钊从未这样想过妻子,在他看来,赵纫兰为家庭劳苦已是不易。

从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后,李大钊并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去挣钱养家。此时的他心怀理想,希望能为自己的家国民族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一天,李大钊跟赵纫兰提出想出国留学的想法,他以为赵纫兰会不理解他。

毕竟在这时,他们日子过得拮据,只能勉强能维持生计。更何况,此时,他们还有了一个孩子。

而当赵纫兰听到时,出人意外地,她并没有拒绝,反而表示对李大钊的理解和认同。

她平静地问李大钊:“需要多少钱,我去想办法。”

李大钊没想到赵纫兰会执着地支持他的一切,他大受感动。或许是在这时,又或许是在更早之前,李大钊就已经认定了赵纫兰是他唯一的妻子。

《觉醒年代》中的赵纫兰形象

于是李大钊毕业后,拿着东拼西凑得到的钱,去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他在日本留学三年,而赵纫兰在家里牵挂了他三年。

这段时间,赵纫兰一个人带着孩子,还要每天为生活奔波劳苦。可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她的力量终究是有限。

他们的小儿子不幸感染天花,最终夭折。

这样的事对于赵纫兰和李大钊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但李大钊不能回去,而赵纫兰也明白李大钊的难处,没有让李大钊回家。

她只希望李大钊能好好完成学业,去实现他的宏伟理想。

赵纫兰或许是什么都不懂,她没有学习过,甚至还能在她身上见到裹小脚的封建陋习。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丈夫的革命路上一路支持,从未抱怨。

《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形象

李大钊在日本发愤图强,他念着自己家中的妻儿,同时也担心着民族国家的未来。所以他坚持了下来。直到三年后,才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回国后,李大钊的朋友邀请他去北京办报,李大钊立马答应了。

他想要借助报纸杂志来宣传自己的革命理念。到北京后,李大钊住进了皮裤胡同。

他踌躇满志,将新生的报纸命名为“晨钟”。他写了许多文章,例如:《青春》、《新生命诞孕之努力》等,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国热忱。

后来,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主任,他的名声逐渐显露出来。而他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家中的糟糠之妻。

这时的他们已经结婚快20年了,20年来他们经历风雨,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他们之间没有那种丈夫学成归来,抛弃家中妻子的桥段。

李大钊推崇新思想,热衷革命兴邦,但他对于自己裹小脚的妻子,他却有着非凡的坚守。

他是一个有着传统婚姻观和爱情观的人。而赵纫兰也一直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为他打理家中各项事务。

这时的李大钊无论是从身份上还是学识上,都与赵纫兰是两个世界的人。在外人看来,李大钊是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教授。

他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而赵纫兰看着却像一个保姆。

赵纫兰此时将近40岁,因为长期为了家中的劳苦奔波,她的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有人知道他是李大钊的妻子,完全是不可置信。面对这些异样的眼光,赵纫兰也有些自卑起来。

因为怕给李大钊丢人,一次客人来的时候,赵纫兰就偷偷地躲起来。

而这一举动却让李大钊感到难受,因为她是他的妻子,他从来没有嫌弃过她,更何况是赵纫兰的辛苦与付出,才有了他的学成归来。

于是李大钊大大方方地把赵纫兰带到客人面前,介绍说这是我的妻子。

当时的人看到这样一个大学者,居然有一个裹小脚的妻子时,都感到十分震惊,但同时他们也折服于李大钊的人格魅力当中。

赵纫兰来到这里必然得适应这里的环境。为此李大钊在家里弄了一个大土坑,这人在热坑上做伙食,她就帮她做饭看孩子,夫妻两人和和睦睦,幸福美满。

有时候李大钊还教赵纫兰读书认字,让她能写出简单的信件,这样对两人的来往也有好处。

就在这样温馨和睦的氛围之中,李大钊创作了许多作品,他埋头研究俄国10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这段时间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献。例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然而平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李大钊想要实现国家振兴的梦想就不得不四处奔波,加入一些危险的活动。

李大钊频频参加革命活动,最终还是给家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他常年在外,家里就只有赵纫兰和孩子,时常有人明里暗里去威胁他们的安全。

就在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中,赵纫兰心力交瘁。

他们的小女儿也染上重病夭折,偏偏祸不单行,不久后,北洋军阀政府开始通缉李大钊,李大钊不得不躲到昌黎五峰山,而赵纫兰则带着孩子们回到老家。

在李大钊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5次代表大会时,他给赵纫兰写了一封信:

现在我的工作很忙,今后再也没有空闲的时间照顾家庭了,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应当振作起精神,抚养和教育子女。

目前统治者的这种猖狂行为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10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天下究竟是谁人的天下。

他在信中表明了对妻子的寄托,也坚信中国会迎来光明。可惜的是,他无法亲眼见证。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的家被包围了,连带着赵纫兰和他们的孩子都被捕了。

十几天后,李大钊和赵纫兰母女在法庭上相见。赵纫兰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诀别。

李大钊儿子李葆华和妻子

法庭上,李大钊没带眼睛,头发也乱蓬蓬的,赵纫兰看着忍不住哭了。

李大钊却很平静,他对法官说:“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以前都跟他们没有关系。”

在最后的时刻,他只希望能保全他的家人,好在,赵纫兰和女儿最终都被释放。

赵纫兰还以为能等到李大钊出狱,结果第2天报纸上有消息称:李大钊等昨已被执行绞刑。

闻此恶讯,赵纫兰悲痛欲绝,晕倒在地。

李大钊死后,赵纫兰生活难以维持,她不得已向李大钊的友人周作人求助。

恳请他救自己儿女的教育,还有家人的生活。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赵纫兰明白教育和读书写识字的重要性,她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向他们父亲一样成为有学识、抱负的人。

李大钊为人清贫,他死后,无钱下葬,棺材也是他的朋友们筹款买的,但却无钱送回老家安葬,只好先寄放在寺庙里。

李大钊离开后,他的妻子将他的遗愿作为了自己的愿望。

赵纫兰始终记得他生前为国为家的梦想,她希望她能替李大钊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

可是她的身体在一次次的劳苦之中,已经破败不堪。

本想着革命成功之后,好好安葬李大钊,可是他的身体已经让他无法再继续等下去了。

于是1933年春天她来到北京。请求北大出面为李大钊兴办葬礼。

蒋梦麟时任北大校长,他答应了赵纫兰的请求,但说不能往城里走,那样太过声张。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顺从的赵纫兰却坚决要从城里走。她见证了李大钊一路的艰辛,更为他不平。

“李先生生前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又死得那么悲惨,马马虎虎的出殡,我于心不忍。”

最终,李大钊成功葬在香山东林的万安公墓。而赵纫兰也终于了了自己的心愿。

不久,她拖着病重的身体倒下了。临终前,她的遗愿是陪在李大钊的身边。

这一段外人看来不太相配的包办婚姻下的夫妻,却能一起渡过难关,也能一起享受幸福。

他们让人发现,或许身份的差别并不那么重要,两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才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