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在哪个城市(11月,为什么都要去乌镇?)
乌镇在哪个城市(11月,为什么都要去乌镇?)
当年茅盾回乌镇的时候,估计也没有想到。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
现早已跳脱出了古镇的局限。
不止是乌篷船和芦苇荡;
不止是青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不止是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每年的11月天气微凉,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们,
都会在这里流连忘返。
在西栅的石板路上。
狂欢节般的人群来来往往,构建了一个新的乌托邦。
△去年的乌镇戏剧节,路上狂欢的人潮
今年11月底,第九届乌镇戏剧节又来了。
10月开票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抢不到票,
包括我(哭)。
乌镇戏剧节由陈向宏、黄磊、赖声川、孟京辉共同发起,
2013年是第一届。
后来,随着爱好者日益增长,
以及去年真人秀《戏剧新生活》的加持,
这几年的乌镇迎来了更多爱好话剧的人们。
想在逼仄的生活里,开垦出狂欢的缝隙。
△《戏剧新生活》,将乌镇和话剧推广开来
其实,乌镇成为大家的心灵救赎不是第一次。
2003年,非典肆虐。
那年夏天,人们宅在家里,打开电视机,
看的就是
《似水年华》
。
这部节奏慢、带着浓浓的文人气息的电视剧,
让大家慌乱的心,都安静了下来。
其中,大家记住的,除了黄磊和刘若英,
就是
乌镇
。
那是黄磊第一部自己编导的出品,
这也是他后来一直寄情于乌镇的原因之一。
没想到,近20年之后的如今。
即使乌镇已经爆红,
渺茫憋闷的日子里。
大家奔去寻求慰藉的,依然还是乌镇。
巨大的偶人在西栅的路上和你擦肩而过,击掌相庆。
陈丹青说木心,
说先生这辈子,果真全是错的,来到乌镇,这才渐渐对了。
而你坐在木心美术馆的台阶上,也会思考。
眼前芦苇荡,乌篷船,
这里,到底是何方?
01
有戏剧节的乌镇,
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去年11月的那趟行程,鞋带子和好朋友迟迟难以忘怀。
并不是第一次去乌镇的她们,
却在这里,被惊喜了。
「有戏剧节的乌镇和没有戏剧节的乌镇是两个世界」。
即便在平日里,乌镇已经够有魄力。
△乌镇的商业感,是规范的也是得体的 图 via 小红书@言寺寺
一直以来,
中国人在水乡意象里寄托了太多美好的东西。
但也正是这份美好的期待,让很多古镇卷入华而不实的商业风潮。
乌镇是做得好的,也是特别的。
干干净净的街道,清清爽爽的建筑。
电线藏在了明代的青石板底下,
古老样式的应家桥在夜色下朦胧又闪烁。
鞋带子用了一个词,叫做「得体」。
「作为游客,你不觉得局促,作为外来者,你觉得宾至如归。」
她又用了一个词,叫做「规范」。
不打扰的商业感,安静的接纳度。
让千里迢迢来参加戏剧节的人们,
也不觉得自己是这个乌托邦的闯入者。
是的,这里真的是一个乌托邦。
乌镇很小,西栅更小,
去所有剧场步行可达,所有食肆走路也特别近。
走在路上会偶遇高大的偶人和戏剧里的角色。
他们或是跳着舞,或是肢体夸张,
笑着冲过来和你互动。
在黄磊那家似水年华的酒吧,
常常还可以碰到话剧界的演员、导演和大咖。
「演员和观众没有界限。」
△戏剧节期间的乌镇,街道上碰到什么,发生什么都有可能
简直不像日常世界。
鞋带子觉得是造梦,也是现实。
她遇到了无数次喜欢的话剧演员,
「坐下来就一起喝酒聊天,但你总觉得不是真的。」
白墙黑瓦的乌镇,
此刻切破了所谓的维度和时空。
去年戏剧节,鞋带子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剧,
是新青年剧团的
「世界旦夕之间」
。
「一场有关冷战时期的剧。
演员在绿幕前表演,观众在屏幕上看NDSL风格的影像呈现。」
能接触到很多元的表演形式,
也是在这里很有意思的体验。
十一月的乌镇,天气说变就变。
那晚忽遇变天,鞋带子一行冷得哆哆嗦嗦。
好在一出场,就喝到了街边的姜茶。
「这种感觉,特别好。」
当然,也有遗憾。
她们没抢到
水剧场
的票,
安静又温柔的水剧场,可以在水流潺潺风吹竹林中,看演员们的沉浸式演出。
可惜,这个最有特色的剧场没去成,
希望今年可以补上。
△水剧场,2300多个由原木铺就的观众席呈扇形展开。居高临下,近七千平方米新月形湖泊中的主舞台尽收眼底。
鞋带子总结起来,
戏剧节似乎在哪里举行都没问题,但乌镇就让人觉得不一样。
当你看完一场先锋戏剧出来,再踏上这石板路,路过大染坊。
这种古今穿越,就像在梦里。
在一次黄磊的采访中,
他自己也这样说——
「在北京,看完一出戏,走出去是长安街、东四十条,这个梦可能一下子就醒了。而在乌镇,走进镇子迷失在剧场,是从一个梦走进另一个梦。」
而在乌镇的总规划师陈向宏心里,
他的目标和期待更高更远。
他要把其打造成比肩爱丁堡戏剧节的百年戏剧节——
「这是乌镇的使命。」
02
不是桃花源,
亦有烟火巷,还有早茶客
所以这样看起来,乌镇是避世的桃花源吗?
住在这里的人,和来这里的人都说不对。
乌镇,实际上是个十足的入世之地。
当年,木心在晚年时回到乌镇的东栅。
成为晚晴小筑的独居老人。
低调得很,静心写诗、写文、绘画。
2011年,设计师把「木心美术馆」的手稿拿给他看。
他喃喃到,
「风啊,水啊,一顶桥。」
于是,这话变成为美术馆的核心设计理念。
设计师问——
先生,对于美术馆的设计,您还有什么要求吗?
木心说——
去吧,弄好,把我吓一跳。
可惜后来,
没等到吓一跳的机会,木心先生就去世了。
2015年,木心美术馆正式开放。
就在西栅门口,空间不大但意境俱全。
陈丹青是馆长,贝聿铭的弟子林兵设计。
干干净净,狭长简洁,临水而立。
戏剧节的日程太匆忙,这里的时间却很慢。
鞋带子她们去的时候,有一个专题展,
她们于是试着让时间慢下来。
慢慢看,慢慢逛,
在话剧赶场中,寻求另一种平衡。
木心先生的手稿,
如繁星散落在美术馆的一处处空间之中。
「先生的字很小,细细密密,絮絮叨叨」
就像一个身边人,
洒落下的那些细碎的生长着的梦。
鞋带子最喜爱的瞬间,
就是坐在木心美术馆的台阶上,看对面放空。
对面就是乌镇大剧院,
看着人们来来往往,看着乌篷船和芦苇荡。
所以说,比起说是桃花源,
这里更像一个有着日常生活气的,烟火巷弄。
可不?
乌镇的烟火气,也是浓郁的热情的。
《戏剧新生活》里,
演员们常去的
吴妈馄饨
一定要去。
个大料足,满满当当,一个顶仨,性价比足够高。
鞋带子去了两次,两次都遇到了演员吴彼。
这种邂逅和重逢,也是乌镇独有的。
不能错过的,还有
书生羊肉面。
浓油赤酱,热气扑鼻。
羊肉完全不膻腥,羊骨足够大,汤汁也极其浓郁。
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外面吃,
反之,则入到室内。
寒冷的天气里,一碗羊肉面下肚全身都暖。
除了这些,街边的小食也都是宝藏。
刚出锅的
萝卜丝饼
。
油滋滋,焦香酥脆,一口咬开冒着的白气。
△萝卜丝饼,流口水 图via乌镇旅游
桥里桥烧饼铺的
梅干菜烧饼
。
一口下去又脆又香,基本停不下来。
△梅干菜烧饼 图via乌镇戏剧节
这些都是乌镇在初冬的基本动作。
同样是基本动作的,
还有大名鼎鼎的
早茶客
。
何为早茶客,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早餐的市集。
不是一个店家,
而是吃一条街的早餐可以沿着街头吃到街尾。
△早茶客,千万要来试一试 图via 小红书@言寺寺
只要住在西栅景区,都能在晨间7-9时成为一名江南逍遥客。
通常酒店会给30rmb左右的额度,足够使用,甚至都吃不完。
馄炖、乌米烧麦、豆腐脑……
△非常丰富 图via 小红书@言寺寺
甚至还有蔬菜瓜果,生活美好杂物。
丰富的餐食,
填满每一个江南的清晨。
△此刻,慢悠悠度过一上午也不错 图via 小红书@言寺寺
水上集市。
清晨的早餐船,将所有的美味置于船中,
摇橹船匆匆一划而过,美景则留在西市河的画布里。
△ 图via 小红书@言寺寺
天气晴朗时,
可以看着冬日的阳光,慢慢照亮这座小镇。
若是碰上了下雨,
在戏曲声中吃完一家继续吃下一家,
临水看着雨滴坠落湖面。
也是别有一番浪漫风情。
03
终究,
梦里不知身是客
其实,乌镇,哪里是说得完的。
千年的历史造就了这里如水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审美。
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而两个天堂的中点,便是乌镇。
以河道为纽带,以水阁而居。
明清时期的乌镇,是江南的黄金时代。
乌镇的茧行、丝行、绸行、布行……
让各种形态的丝绸产品在这里集散,供应到全国。
也造就了乌镇商贸的繁荣。
最鼎盛时期,乌镇有典当行13家,不仅让这里自给自足,更是富庶天下。
所以,乌镇自古以来就有着造梦的基石。
上世纪末,乌镇成立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
总规划师就是陈向宏。
开始对乌镇进行的修复,就是一个让梦重现的过程。
在陈向宏对木心的回忆里,他写到——
木心以前跟我讲,乌镇要想有更长久的未来,就要做文艺复兴的事情。
他说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对生命、对生活和对人的兴趣。
而现在的乌镇,也正在这条路上往前走。
无论是九年来,对戏剧节的坚守和延续,
还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所带来的未来冲击。
乌镇和这里的这群人,都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热情。
人来人往,日新月异。
有人说,
乌镇啊,本身就是一场大型沉浸式戏剧。
是我们争先恐后,来到这里。
但事实上,身处于戏剧之中的,
又何止仅仅是乌镇。
演员吴彼,在参加《戏剧新生活》时,
改编了并导演了《一座剧院》。
他饰演一位有戏剧梦的小丑,
一生为了一座自己的剧院而努力。
终于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他实现了。
剧中,最后一句话是——
「痛苦是短暂的,未来一片光明。」
说的,是他的梦想。
说的,似乎也是我们的对于生活的期盼。
走吧,去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