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怎么来的?到底是啥?如何就业?

点击:172 来源:踏青网
摘要: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怎么来的?到底是啥?如何就业?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概述 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人文科学 合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在我国 简称体育人文社会学 ,又被简称为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怎么来的?到底是啥?如何就业?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概述

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人文科学合称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简称体育人文社会学,又被简称为体育人文,英文名为Humane Sociology of Sports。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的概念,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十几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正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在我国没有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在形成初期,它长期依附于其他课程,其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末期,才快速走向独立被列为一门正儿八经的专业。但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科专业中发展最快,也是学术研究和产出最活跃的。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由来与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前身是20世纪中期在体育院校开设的一门“体育理论”课程。此课程是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变种。第一本教材由北京体育学院钟师统院长创编。由于缺乏系统性,课程非常庞杂,但又缺乏理论深度,无法适应我国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任务。

原北京体育学院院长钟师统

到了20世纪80年代,“体育理论”课程走向解体,裂变出运动训练学、群众体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四门课程,才逐渐深入化、系统化。其中,与“体育理论”能够谈得上一脉相承的,当属“体育概论”,它也被确立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启蒙课程。

同时,在这一时期,大量社会学学科涌入体育体系,衍生出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如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管理学、比较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等等,扩充了体育社会科学的框架和理论视野。

正是由于“体育理论”的分化,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填充,使得体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面临两大难题,其一是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无法适应越来越快的生产负荷和节奏;其二是改革开放需要联通国际,吸引国际目光。体育恰恰能够满足这两方面需求。体育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元素。

那时,我国以“普及与提高”为指导方针,制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尤其是后者最为紧要,它既承载着中国百年奥运梦,也扮演着改革开放的宣传员。此种形势下,体育社会现象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和扩大化。比如体育暴力、运动员滥用兴奋剂等行为密集出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坚强的学科体系支撑。

1996年,在学科调整中,我国把体育学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四个二级学科,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正式确立了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1997年起设立“体育学”,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研究经费,则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得到了社会和科学学的公开承认

三、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任务与学科素养

虽然了解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如何来的,但体育人文社会到底是怎样一个学科?要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个学科专业?

首先,我们先来回答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任务。

一个学科的出现,必定要带着任务,否则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和存在的必要。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后缀“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一个学科集群。所以,研究内容是非常庞杂的。

在研究对象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皆可选取;在理论运用上,法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管理学、新闻学……皆可运用。所以,它被视为“万能包”。

卢元镇教授是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权威,为该专业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经精辟总结过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任务,至今对后辈学习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华南师大教授、体育社会学领军人物卢元镇(左)

他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要以探求体育的人文价值观和体育的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功能为己任, 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是解释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下属分支学科的任务是:

(1) 体育史学研究是对过去发生的体育社会现象的追述与解释;

(2) 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经济学则是对现实发生着的体育社会现象的描述与阐释;

(3) 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学的责任在于规范人们体育行为;

(4) 体育哲学与体育美学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体育人文现象做出判断。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要学习哪些内容。

由于内容庞杂,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极易出现迷茫和混乱,搞不清到底在学习什么,要学习什么。正因如此,在入学之初,同学们就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站位、立场和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法学、体育哲学……必须在入学三个月内选定一个。而且,要从一而终的坚持,不能三分钟热度,更不能摇摆不定。

体育人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科素养包括:史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

这些学科素养需要在读研过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培养的途径:一是看书,二是观看相关课程。这里向各位介绍一些体育人文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内容:

社会学概论、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中国哲学概论、体育哲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统计学(尤其是SPSS)、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文化学、体育文化学、奥林匹克运动史、中国百年奥运史等。

由于研究生学习时间较短,很多学校不会开设这些课程。这些知识内容,同学们一般都是通过自学完成的。在图书馆里可以找到这些书,在慕课网站上可以找到相关课程。

此外,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定向学习的内容。

体育学科体系几乎全部是对其他学科的借鉴或移植,普遍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母体”。比如,你研究方向是体育哲学,你就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课程,阅读他们的教材,掌握他们的基础知识。

当然,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体育,为体育发展而服务。

四、体育人文社会专业的考学问题

体育人文社会学属于高层次专业,只在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开设,本科阶段是没有的。所以,这个专业对于体育生来说没有所谓的跨专业一说。只要你本科是读体育的,无论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还是运动生理、运动训练、民族传统,都可以直接报考,不算跨专业。但对于化学化工、市场外贸、音乐舞蹈、电子商务等这些明显的不属于体育学学科的,就算是跨专业。

学生在毕业以后颁发教育学硕士学位。但这个教育学和教育学院的教育学有本质差别。最明显的体现是:教育学院颁发的教育学学位可以直接领教师资格证,但体育人文不可以直接领教师资格证,只能通过自考。

在考研的时候,考试难度是相当高的。难度往往不在于专业课,而在于英语、政治这些公共课。很多学校都会把体育人文专业的复试分数线提得很高,一般总分都要超过国家线的50-100分。英语和政治至少比国家线高出10分以上。

目前,在体育人文专业上,发展较好的学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首大学等。详细名单点击此处查看>>>

五、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

理解一门学科专业,不仅要知道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知道为谁培养人。就是说,体育人文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做什么工作才算是对口。

第一,进事业单位。比如,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本专科院校、体育科研院所担任教学、秘书、助理等工作。也可以进一些体育类学报杂志社,从事征稿、编审、印刷、出版、发行等工作。

第二,进体育行政部门。比如,在国家体育总局、各级体育局、体育协会组织、体育公益组织、体育场馆等,担任体育行政管理工作。

第三,进体育企业单位。比如,在金陵体育、阿里体育、中体集团、智美体育等体育公司,做市场营销、宣传推广、赛事策划、业务洽谈、发展顾问等工作。

第四,从事体育传媒业。比如,体育记者、电竞解说、体育经纪人等。

六、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气质特征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主要由两类组成:一类是跨专业进来的;一类是本科阶段技能水平较为一般才考的。总体上,两者各占50%。该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储备,被称为体育专业中“最有文化”的人。

进入该专业以后,已经不再学习体育技能,基本上是专攻理论。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就是看书,读论文,听讲座。由于学习内容比较复杂,集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种学科于一体,让该专业的学生极易产生相互矛盾的气质特征。比如既务实也务虚,既文艺也庸俗,既安静也好动,既多愁也天真,既悲观也乐观,既深邃也单纯。

他们对于事物,既在意实用性,也在意外观和仪式感。他们日常生活既相信星座,占卜,解梦,也相信科学和实验事实。他们欣赏高雅,比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也关注和享受市井生活以及社会底层物质文化。他们既可以安静地看书、读报、写论文,一天不说话,也不走动;也可以在酒吧里蹦迪,KTV里喊叫,舞蹈房里蹦蹦跳跳。

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信仰体系中就具有“悲天悯人”得利他精神,所以,都没有什么坏心眼,都很善良,性格也很好,是很理想的伴侣和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