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你知道改土归流什么意思没事?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你知道改土归流什么意思没事? 改土归流是指1726年至1730年,雍正废除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 这项制度最大

你知道改土归流什么意思没事?

改土归流是指1726年至1730年,雍正废除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

这项制度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原来“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消除了明朝以来土司的半独立半割据状态,强化清朝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从历史影响上看不亚于康熙收复外蒙古以及乾隆皇帝“十全武功”。

土司制度的前世今生——从民族自治到尾大不掉,割据一方

从秦汉至隋唐的一千多年里,西南地区开发缓慢,地理闭塞、土壤贫瘠、经济落后、民风彪悍。

对于汉人中央王朝来说,该地区是毫无利用价值的存在,因此实行羁縻统治,即通过“以夷制夷”的方略维护统治,中央王朝只是在当地维持基本的军事力量,以及缴纳象征性税赋,其余事务一概不问。

这就导致中央王朝对西南的统治极具伸缩性,当国力强盛时尚可对这些地区施加影响,一旦王朝陷入衰落,西南边疆就宣告“单飞”,所以西南边疆从未被中原汉人王朝视为真正固有领土。

到了元代,情况稍有不同,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同时对南方民族地区统治更加深入。

可恰恰上层蒙古统治阶级人才严重不足,对汉族士人治理西南边疆又不放心,于是创造性建立土司制度。

即以律法形式承认少数民族首领享有世袭地位,并授予官职为土司,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所有,土司集行政、司法、财政于一身,掌握本部族生杀大权。

元朝实行土司制度的本质就是“以夷制汉”,通过对西南地区部族首领的政治妥协,换来制约汉人。

同时也成功稳定西南边陲的局势,毕竟获得中央政权的认可对自身统治来说是一份可靠的政治保障。

但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中央政权对西南控制薄弱,朝廷的敕诏在这里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

明朝开国后继续沿用土司制度,到了明中后期,土司制度发展到高峰,随着土司的坐大,西南三省对明朝中央政权的离心力不断增强。

土司凭借掌握的土军分裂割据,除了不能登基称帝,其他一切比照皇帝。

《明史·土司传》对土司这样记载:

“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朝廷稍有不顺其意,就起兵作乱,从隆庆到万历,西南边疆动乱频发,1590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反叛,万历派24万大军镇压,直到1600年才平定叛乱,成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不过一直以来,明朝政府对西南土司也只能安抚,只要不闹事就好,以至于民间流行这样的民谣:

“官府只爱一张纸,打失(云南语遗失的意思)地方两千里。”

清朝的国土理念: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1644年满清入关,在十多年时间里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与以往汉人王朝不同,清朝统治者没有“内华夏外夷狄”的意识,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建设和国土守护理念,为此朝廷倾注大量心血。

早在顺治后期,清廷就鼓励内地居民迁徙至云贵垦荒耕种,1704年康熙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及儒化教育,禁止当地苗民宗教祭祀活动,并推行三纲五常及忠孝节义观念。

到1724年(雍正二年),清廷对西南的开发更加深入,云贵总督高其倬开垦怒江上游数百里土地,这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在西南边疆进行直接行政干预。

而清廷的向西推进与当地土司的摩擦也不断增加,在土地、矿藏等资源开发,以及驿路通行、外来人口进入等问题上矛盾尖锐。

比如:清军在贵州广顺想建营房防汛,当地土司竟用石头挡住去路抵制清军入驻,云贵总督高其倬为了免生事端,只能给广顺土司财物礼品,以求放行。

对于土司的狂妄自大,雍正十分懊恼,他认为清朝已统一天下,桀骜千年的蒙古极边部落都已降服,中国疆土开拓广远,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目前西南虽无反叛之可能,但长此以往必为大患。1725年雍正将自己的得力心腹,时任广西巡抚的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解决土司问题。

改土归流:杀一儆百,恩威并施,中央政权废黜土司,建立直接统治

鄂尔泰接任云贵总督之时,西南局势比想象更加严峻,用鄂尔泰的话说:滇南东川一带文武长寓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

经过长达数月考察,鄂尔泰正式向雍正上奏:

“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直到此时改土归流的概念被鄂尔泰正式提出,核心要义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雍正对此大为赞许,命鄂尔泰主导改土归流事宜,并定下土司主动接受改土归流为上策,以武力解决为下策的剿抚并用、恩威并施策略。

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朝廷大臣反对,认为土司制度已存在几百年,积重难返,稍有差池,必将引起地方动荡。

同时这项制度也遭到土司的强烈反对,但雍正力排众议,全力支持鄂尔泰改土归流。

对于土司的抵抗,鄂尔泰调动四川军队,决定拿几个势力较大的土司开刀,做到杀一儆百。

首先鄂尔泰向经常挑衅清军的广顺长寨土司用兵,在清朝正规军的实力碾压下,广顺遭到毁灭性打击,长寨土司完全被摧毁,鄂尔泰立即派流官治理,改土司为长寨厅,鄂尔泰“改土归流”取得胜利开端。

此后鄂尔泰挥师挺进,或军事镇压或劝服招降,很快征服了永宁、永安、安顺等2170余寨,取得辉煌战果,镇沅地区土司刀瀚、沾益土司安于蕃组织联军抵抗均被活捉。

接下来,鄂尔泰把矛头对准广西泗城土司,泗城土知府岑映宸兵力四千余,武器精良,鄂尔泰一面对其招抚,另一面以强大军力对其威慑,岑映宸为自保,只能乞求投降。

泗城土司政权的崩溃,震撼了广西其他大小土司,他们纷纷向清廷交出印信和兵器,史料记载:

“广西诸土官自泗城之岑氏以下,亦先后缴敕印、纳军器二万余”。

1728年广西所有地区全部实现改土归流。雍正大喜之余,于同年破格升任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同时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

由于贵州土司势力较小,再加上有广西的前车之鉴,在张广泗的压迫下,贵州土司纷纷请求交出世袭领地及印信,主动归政中央,鄂尔泰随即设县村加强管理。

在此后的两三年间,十几个盘踞上百年的大土司纷纷被平定,到1731年,云贵、广西三省全部实现改土归流。

为了巩固改革成果,鄂尔泰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设府州、建学校,将西南三省直接归纳于清廷直接管理下,至此彻底解决上千年来中原王朝与西南边疆的割裂关系。

改土归流的影响

雍正实施改土归流解放当地生产力,使原来开发水平较低的边远山区得到很好开发。

广西和云南的人口在康熙末年到嘉庆末年的上百年间,人口总数分别由100余万增加到700余万,90余万增至400余万,即分别增长为原来的7倍和5倍。

更重要的是,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消除潜在分裂因素,打破了土司制度下民族禁锢隔离状态,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