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网

​渔家傲秋思赏析(鉴赏渔家傲秋思)

点击: 来源:踏青网
摘要:渔家傲秋思赏析(鉴赏渔家傲秋思) 一场薄雨,气温骤降很多,北方还下了雪,好像一个不注意,就跳过了秋天直接入冬了。虽然天气凉了,可还是舍不得让秋天就这么过去,所以今天

渔家傲秋思赏析(鉴赏渔家傲秋思)

一场薄雨,气温骤降很多,北方还下了雪,好像一个不注意,就跳过了秋天直接入冬了。虽然天气凉了,可还是舍不得让秋天就这么过去,所以今天还是想分享一下秋天的诗词,翻了翻之前的节目,发现竟然还没有分享过范仲淹的作品,于是选了这首《渔家傲?秋思》分享给大家。

关于作者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虽然数量较少,但首首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边事帖》

范仲淹《远行帖》

范仲淹书法

溥儒《秋思》

钱松岩《范仲淹诗意图》

林风眠《秋景》

王翚《沧浪秋思》

魏紫熙《衡阳雁去无留意》

张大千《溪山秋思图》

亚明《塞下秋来风景异》

陆俨少《范仲淹渔家傲诗意图》

张大千《秋思图》

溥儒《秋思无边》

沉鹏录范仲淹词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歌赏析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名作《岳阳楼记》是中学必背的古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印象深刻。
北宋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快速发展,领先世界的一个时期。书上经常一提起宋朝就说

“对外战争失败,国家冗兵冗官、积贫积弱”

,实际上北宋坚持“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读书人受人尊敬,是真正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所以北宋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
善待士大夫的另一个好处是国家政治较为清明,北宋时期出过不少文学造诣极高,又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为民的宰相权臣,例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还有今天要说的范仲淹。
范仲淹出身贫苦,非常珍惜自己读书的机会,一直苦学不辍,最终步入仕途。范仲淹的从政生涯跌宕起伏,但成绩斐然。他曾经奉命戍边,与正在崛起的西夏王国对峙数年,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今天分享的这首《渔家傲?秋思》所描写的,就是这一时期他的切身体会: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外的秋天到了,但景色却和江南全然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词的上半阕描写了西北塞外苍凉的秋色,气势阔大雄浑,不过几句,就写出了茫茫戈壁滩的孤寂与荒凉。在几乎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或是荒漠里,人渺小的好像天地之间的一个蜉蝣。日落黄昏时,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的句子,就是

“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过了大漠的秋景,下半阕开始抒情。将军独自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继而想到自己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寨,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用了一句典故,东汉时期,车骑将军窦宪带兵北伐,在燕然山一带大破匈奴,这一场胜利致使匈奴主力远走漠北,汉朝暂时摆脱了北部游牧民族的威胁。朝廷感念窦宪的战功,命班固执笔作了《燕然山铭》,并把文章刻在了燕然山上。
后来为功勋卓著的将领在边塞树立记功石碑成为了一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燕然山也因为是抗击匈奴的前线,经常出现在古诗里,例如王维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李白的

“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

等。
燕然山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境内,被称为杭爱山。前几年,通过中国和蒙古国两国学者的研究和考证,确认发现了当年班固所刻的《燕然山铭》的遗迹,学者们相信保留至今的很可能是班固的真迹。朝代更迭、世界翻天覆地,唯有刻在山石上的印记,让我们能窥探到那些逝去的光阴。
范仲淹接到调令去戍边的时候,已经五十二岁了。偌大的西北边境,他看到的已经不仅是进攻的敌军、心中也并没有刻骨的仇恨。他临危受命,鬓角已经染上白霜,连年战事让他思念家乡,也让他看到戍边将士们的艰辛。他想起窦宪立下的赫赫战功,想到的也不是能像他一样树碑立传,而是不知战事何时能结束的渺茫。
幸运的是,范仲淹是一个非常有军事天赋的人,驻守边境的时间里,他积极加强防御、整顿军队,击退敌人一次次的骚扰和进攻,西北地区散乱的羌族势力逐渐向宋朝投诚,元昊不得不放弃作战的念头,开始和宋朝谈判,两国百姓暂时结束了战乱,重归和平。
北宋的文人大多有很多诗文传世,范仲淹似乎是个例外。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词只有三百余首,词作只有区区五首。这首《渔家傲?秋思》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待天下苍生的真心,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他用一生的上下求索去实现这句诺言。
时光不曾为谁而停留,任何人在宇宙长河中都是沧海一粟。但今天的我们却能隔着千年光阴,触摸到范仲淹光芒四射的理想。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吧。

相关文章